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
2021-02-26李萌周强伟
李萌 周强伟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建设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非常丰富,创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以党风建设为统领,引导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正确方向;以政风建设为保障,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以社风建设为辅助,保障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长效和谐。党风建设、政风建设与社风建设三者之间是良性的动态循环,共同助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长效和谐发展。
关键词: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良性动态循环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1-0026-03
一、以党风建设为统领,指引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风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党风建设是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的先决和前提条件。促进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以确保党风纯正,以党风引领政风、社风的建设发展。政风建设会影响党风建设的向前发展,并保障社风建设的平稳运行。纯正社风建设的开展亦有利于党风和政风建设的进一步优化,三者的和谐互动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党风”特指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和组织内部成员在政治、组织、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普遍的态度和整體行为的总称。简言之,党风即共产党的作风。毛泽东在 《整顿党的作风》中最先提出党风这一概念:“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1]812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首次确立了党风建设的基本内容,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1]830本文主要围绕毛泽东对党风建设理论基本内容的阐释,结合延安时期党风建设的革命实践经验,分析党风建设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所发挥的统领作用,以期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有所借鉴。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思想引领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重要路径。”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为重要的工作作风之一便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实践的经验从思想意识上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深邃内涵,从而制定了实事求是、唯物辩证的实践路线,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党内工作作风。早在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一切“以实践为基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重视理论的作用,是因为它能指导实践活动,但如果不把正确的理论付诸于行动,那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着重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党员干部,强调理论与实际是紧密联系的,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及工作作风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
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着重反对主观主义,批评理论脱离实际的不正之风,指出这一不正之风对中国革命的危害,解放了被教条主义束缚的党员干部的思想,克服了生搬硬套马列主义词句的机械方法,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水平,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首要一环,各级党组织在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指引下,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政策,各项工作中出现了新的气象,从思想上科学引领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方向。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路线指引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敢于接受群众的批评,纠正自身的错误,改正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缺点和不足。在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召开后,党的群众路线经验得到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延安时期党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毛泽东系统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法,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60-64
1945年,党的七大关于党章修改的报告中提出:“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由此,群众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给根据地人民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权利,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有力监督,密切了党群关系。此后群众路线被运用于全党工作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和工作作风,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正确的路线指引。
二、以政风建设为保障,促成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政风是执政主体的行为和权力运用作风的简称。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有效的权力限制和监督机制是形成良好政治作风的前提和条件。”[2]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风建设,而实现政风清正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加强党风建设来促进政风建设而实现的。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清明廉洁的行政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党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因此,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着力建设廉洁政风,构建党内和谐政治生态。
(一)以党政民主为中心的政风建设是党内政治生态和谐的基石
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风建设,政风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以党风促进政风是实现政风清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民主和谐的党政关系,丰富了政党生态多样性,为党的政治生态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共产党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永远不变的。”[1]56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员同党外人士的关系是双向民主,其目标是采取共同合作以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决不将所有政治行为把持操控,大包大揽,一意孤行,因为这不符合民主政治的普遍原则与基本要求。1941年党在延安抗日根据地确立的“三三制”政权体制,就是基于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体制构建。“三三制”政权体制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合作抗日积极性,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中间力量,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与政治民主协商的历史先河。它不仅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探索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途径,积累了丰富的民主经验。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延安时期党按照民主选举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的独立自主处理边区事务与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机关。它是真正的民主政府,是支持党的建设工作,接受党的指导,并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服务宗旨的政权机关。“三三制”政权组织原则同样体现在边区政府制定民主制度与原则,这一原则反映和协调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使得民主党派人士和中间人士能够参加政府工作,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提出基于客观的监督批评与建议。
(二)以反腐倡廉为重点的政风建设是党内政治生态有序的保障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想要建设廉洁的政风,必须有效遏制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同样,延安时期我党把政风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放在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上,只有保障党内政治生态的长期平稳有序,才能构筑风清气正的和谐政治生态。简言之,反腐倡廉是延安时期政风建设的重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强化监督体制、从法律上严管干部、强调纪律等一系列举措来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推进廉洁政风建设,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和谐有序提供了有力保障。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依法反腐,推进廉洁政风建设,保障政治生态建设有序平稳进行。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和1946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贯穿廉政理念,促进廉政建设步入民主和法治轨道的纲领性文件。一個政党的成熟程度如何,可以依据其将各项制度建设转换成法律的途径加以落实能力如何来判断。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依法反腐,使得廉政成为全党内外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信条,也赋予反腐倡廉最本质的力量,最终保障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廉洁性。
三、以社风建设为辅助,确保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长效和谐
党风建设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统领和先导,能够引领带动政风建设、保障和助推社风建设,而和谐纯正的社风则是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
社风建设是党内政治生态的落脚点,其中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社风建设是促进党内政治生态长效和谐发展的“润滑剂”,以增强政治认同为依托的社风建设是保障党内政治生态纯正清明的“调节器”,以改善民生为中心的社风建设是确保党内政治生态长效发展的“晴雨表”。
(一)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社风建设是促进党内政治生态长效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陕甘宁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也处于普遍低下的状态,风气不良引起社会问题较为复杂且频发。到达延安之后,为了营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较好的内部环境,也为党风政风建设提供纯正清明的外部因素,党中央指导边区政府开展各项文化教育活动,以提高边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推动党风、政风、社风的和谐联动,这是保证党内政治生态的长效和谐的“润滑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受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要使其更好地为政治生态建设做贡献,就必须努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加强文化教育,增进文艺服务。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开展相宜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党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带头示范作用,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接受文化教育,主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解放思想,摒弃自身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教育活动中去。党和政府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摒除陋习的文化教育活动,兴办文艺学校,培养专业文艺工作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文艺工作者通过诗歌朗诵和演出抗日短剧等,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激发和培养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
陕甘宁边区政府将文化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创办各类学校,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教育体系,努力普及初级义务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并积极开展中小学基础教育、建立“扫盲”识字班、夜读学校等。边区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文明素养,还全面提升了边区的文化风貌,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促进党风、政风和社风的健康联动,助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以增强政治认同为依托的社风建设是保障党内政治生态纯正清明的“调节器”
首先,在延安时期人民对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治认识主要体现在政策、阶级和政党三个方面。当中国共产党经历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后,面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地区落后的经济文化面貌,党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从边区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制定了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革命纲领,颁布并贯彻实施众多旨在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大政方针,这些纲领性方针的制定与实施不仅从多种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切实地提高和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认同感与政治信任度。这种对党极高的政策认同与政治信任使得边区人民热情地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决议,积极地参与党的政策方针的实施,使得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得以有效贯彻,从人民的利益需求角度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构建了纯正清明的社会风气。我党早在苏区革命时期便深谙只有稳定才能发展的道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巩固了中共中央对于边区农村基层的治理,这便增加了一维角度助推党内政治生态的长期和谐与有效运行。
其次,延安时期我党开始从政策与制度上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在基层初步考察和发展了一批始终将人民群众视为坚实后备、忠实人民、忠于党的好干部。这一时期颁布采用的民主选举、参议会以及“三三制”,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各项民主权利,将富含政治激情的社会各阶级拉进参与构建基础政权的行动中来,不仅营造了和谐民主的党民关系,赢得了人民群众广泛的阶级价值认同,而且形成了纯正清明、和谐民主的社会风气。拥有了外部民主环境的阶级保障,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便得以有序开展。
最后,边区人民虽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但他们认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支持中国共产党,这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保持政治实力和合法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促进了和谐的党民和政民关系,营造了纯正民主的社会风气,保障了和谐民主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延安时期各根据地人民对于中共中央的政策、阶级和政党的普遍认同凝聚起的伟大的政治力量,成为最终支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同时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治认同以及对于中国共产党政治体制的信任,使得党和政府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了和谐友好的互动关系,帮助人民群众树立了反帝反封建的共同政治理想,形成了民主和谐的社会风气,保障了党内政治生态的长效和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徐玉生,高福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及其当代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15(12).
作者简介:李萌(199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单位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周强伟(1996—),男,汉族,安徽阜阳人,单位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制度。
(责任编辑: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