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疏离到顿悟

2021-02-26李冲云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成长小说叙事策略

李冲云

摘  要:《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绮诗继《无声告白》之后的最新作品。从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入手分析该小说可以获得新的解读。本文认为《小小小小的火》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呈现出以下三点叙事策略:小说刻意突出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与环境的疏离;其次小说塑造了独特的引路人;最后小说主人公借助阶段式的顿悟,诠释了成长的意义。

关键词:伍绮诗;《小小小小的火》;成长小说;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3-0-03

引言:

伍绮诗(Celeste Ng,1980—)是美籍华裔著名作家,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股新生力量。2014年其长篇小说处女作《无声告白》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获得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2017年,她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小小小小的火》,再次在美国引起轰动,获得2017亚马逊年度小说的殊荣,随后又拿下包括《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的27项年度图书大奖。

《小小小小的火》是关于两个家庭——中产阶级的家庭以及流浪艺术家的家庭——之间冲突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由于《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绮诗的新作,国内外研究还比较有限。成长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还缺乏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主人公成长的研究。虽然许多文章突出了小说中的伊奇不畏规则,勇敢反抗的主题,但是没有系统地呈现其成长的过程性。

成长小说正是可以承载真实、完整的成长过程的文类。历时角度来看,成长小说起源于启蒙时期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运动中的作家鼓励通过人物自身的经验、感受以及成长来揭露社会生活的弊端及黑暗面。《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1988)是德国成长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也经常被用来当做衡量一部小说是否是成长小说的标准。对于以巴赫金为代表的严格恪守经典成长小说的学者来说,他们认为一部作品是否是成长小说取决于小说最后是否实现社会化,即故事的主人公最后有没有融入社会。但是判断一部小说是否是成长小说,不能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小说的主人公可能在过程中会有与社会的疏离感,而这也是主人公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经过一定的疏离感,然后通过与社会的不断接触,而形成自己对社会以及自我的认识,最后才能成长即融入社会。

从成长小说叙事策略角度分析《小小小小的火》,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伊奇的成长过程。我们会发现疏离是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经历,另类的引路人——米娅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发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小火苗以及支持主人公反抗规则的行为,最终伊奇在另类引路人的引导下产生阶段式顿悟。

一、疏离:成长之源

疏离在哲学上有异化的意思,且与其英文同词,其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概念,指社会分离(social estrangement)和个性的丧失(depersonalization)。(杨东,吴晓蓉:73)在成长小说中异化指小说中的人物所体现的与周围的环境、人物以及社会的格格不入以及对立。

在《小小小小的火》中正是这种疏离感让我们看到了伊奇内心中的“小小小小的火”。小说中的伊奇一开始便是人们口中的“异类”,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当理查德森家的孩子聚在一起看电视时,伊奇会待在自己的房间里练琴。没有人真正理解她,因为她的性格与当时以规则为主的社会格格不入。在大家的眼里,她的行为是精神不正常的表现。因此伊奇的内心对于外界一直是封闭的。遇到委屈,也只能自我消化,忍气吞声。

伊奇的疏离感也主要来自于理查德森太太的理想主义信仰。理查德森太太是一位典型的西克尔高地人,这里的人做什么都遵循规则,甚至房屋的设计都按一定的规则,在他们眼中遵守规则的社会就是完美的社会。她甚至认为如果每个白人家庭都领养一个黑人小孩,种族歧视就会被消灭。理查德森太太一开始便感觉伊奇身上有反抗的小火苗,因为伊奇永远不按理查德森太太制定的规则生活,她只想按自己的方式追求梦想,而不想走别人给规定好的道路。因此比起理查德森家的其他孩子,理查德森太太会用一套更为严格的标准来要求伊奇,忽视了伊奇在别的方面的成功,而放大她的错误来对她进行惩罚。伊奇的身上有自己当年的影子,那股敢于同规则对抗的勇气时隔多年已经被她小心地隐藏在了内心某个角落。而伊奇的表现仿佛又让她看到了自己不愿再看到的内心的“一把火”。这使得理查德森太太对于伊奇的反感更加明显。甚至在伊奇遭到停课处分的时候,理查德森太太不向伊奇询问原因而对她责骂一通。然而真实情况确是伊奇对彼得斯老师以种族歧视的行为惩罚学生的一种反抗。伊奇的疏离感因此慢慢加深。

二、另类引路人

引路人(guider)也是成长小说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青少年,需要有引路人的引领,才会慢慢融入社会。引路人一般是对主人公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外部力量,一般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成熟的思想意识、丰富的知识储备。小说中的伊奇的重要引路人则是米娅。虽然米娅并非伊奇的家人,但是却慢慢走进了伊奇的心里,只有米娅懂得伊奇倔强背后的善良、温柔,知道以什么方式去挖掘伊奇身上的闪光点。第一次见到米娅是米娅在理查德森家做保姆的时候,米娅建议而不是命令她吃掉三明治的举动让她感觉到了友好。而理查德森太太从不会给伊奇选择,而是命令她去做每一件事。理查德森太太虽然是伊奇的母亲,但是却没有充当起正面引路人的角色。之后米娅的一句“你打算怎么办?”(伍绮诗:94)以及实施小小惩罚的建议让伊奇顿时感到安慰,因为米娅,她意识到自己并非大家所说的异类。她意识到自己可以是有所作为的,这让伊奇逐渐迷上了米娅。

伊奇首先摆脱了封闭的空间,之后米娅又同意了让伊奇成为自己小助手的请求。这也是伊奇能够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米娅会耐心地倾听伊奇内心的声音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同时米娅的温柔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感染着伊奇。她只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在乎规则。她是这个事事遵循规则的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其次摆脱的是心理的封闭。最后想用一把火而让家人醒悟,虽然方式有些极端,但是她想让家人脱离规则的束缚,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最后她独自一人踏上了追求梦想的旅途。而在那一刻她有了破壳而出的感觉,她感觉到她已经变成了全新的自己,蛻变之门已经打开就不会关闭,她再也回不到以前的那个自己了,因此她决定踏上继续追求梦想的道路。

米娅确实是伊奇的人生道路上比较成功的一位引路人。她与理查德森太太无论在人生选择还是家庭教育上都大相径庭。理查德森太太用规则约束自己和儿女,然而自己的儿女基本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米娅自己却从来不被规则束缚,她对珀尔的教育不同,她教会了珀尔很多实践能力,而生活上也是处处尊重女儿的选择。因而珀尔动手能力很强,许多事情自己完全可以做好。米娅同时也尊重伊奇的选择,那种认同感以及鼓励使得懵懂、倔强的伊奇慢慢走向成熟。

三、阶段式顿悟

顿悟起源于佛教,“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按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格拉斯曼:2)成长小说中都有顿悟的描写,而在《小小小小的火》中顿悟也是通过引路人的引领以及自身的直接经验发生的,顿悟是一种突发的精神现象,指主人公经历一番挫折之后突然间的醒悟,虽然小说中主人公由顿悟引发的行动并非成熟之举,但是主人公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顿悟发生在心理变化的关键时刻,也是主人公最终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小说中的伊奇便经历了几次顿悟,心智也随之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伊奇为了让西克尔高地人早点醒悟过来,她便在学校的公示牌上贴了几句艾略特的诗:“我曾用咖啡勺衡量过我的生活”“我有没有勇气吃一个桃子?”以及“我有无勇气打扰这个宇宙?”(伍绮诗:94)因为这些诗让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理查德森太太似乎给每件事都定了规矩。她希望大家都能活出真正的自我。而这些诗根本没被注意到,最后还被学校保安撕掉。以至于她发现自己这样的举动根本无济于事,于是她便不再做一些无用功。

第一次顿悟便是自己遭受停课处分时房客米娅的一句“你打算怎么办?”(伍绮诗:94)。伊奇刚入学时就成了第二小提琴手,因此招来其他同学的嫉妒。而这些同学中唯一对待她不同的便是黑人小女孩德雅,她会在伊奇遇到麻烦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面对彼得斯老师对德雅的不公平对待时她也不愿袖手旁观。于是用孩子氣的方式报复了彼得斯老师,而遭到了停课处分。而米娅却对伊奇表示同情。在别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这样一句话却让伊奇突然不知所措。她习惯了不被关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句关心她会感到不知所措。只有站在她的角度为她思考问题。接着就爆发了所谓的“牙签事件”,不负责任的彼得斯老师也受到了惩罚。小火苗已经在心中萌发,她明白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时候也是可以付诸行动的。这也是她喜欢上米娅的原因,米娅在伊奇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她愿意倾听伊奇内心的声音以及给予她支持。这使伊奇的内心逐渐打开,渐渐地变得开朗、善良起来,这些变化是她一开始还未察觉到的。伊奇慢慢地开始融入社会。

第二次顿悟发生在米娅离开的时候。虽然理查德森太太做任何事都要遵守规则,也以为按照规则就会培育出完美的儿女。然而大女儿莱克西打胎,崔普早恋,穆迪背叛朋友,理查德森家的儿女并不完美。西克尔高地上表面的乌托邦生活其实并不美好。米娅从事着流浪艺术家的工作,不按规则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在她眼里米娅也是异类。最后理查德森太太赶走米娅时,米娅说出了理查德森太太内心的真实想法。她认为自己的生活让理查德森太太“感到恐惧,让你觉得难以把握,因为你放弃了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伍绮诗:353)而艺术是米娅一直以来的追求,她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这其实是理查德森太太内心所羡慕的。这个小火苗已经被她封藏在心中。理查德森太太不喜欢对规则视若不见的房客,因此米娅被赶走。米娅离开之际也是小说中伊奇见到米娅的最后一面。米娅没有告知伊奇自己的离开,而是只对她说了一番话。“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有时候你需要从废土之上重新开始。”(伍绮诗:363)

对于米娅的离开,伊奇一开始无法接受。“她从未想到,自己也会变得好奇、友善和开朗。”(伍绮诗:375)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变化之大,自己好像变成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人,冲破了规则的束缚,而走向了更远的天空。她一遍一遍地琢磨米娅离开之前所说的话,于是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但又好像意料之中的事情。她一把火烧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她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想让自己的家人醒悟。然后就走上了寻找米娅的道路,也是寻找真正的自己的道路,此时伊奇已经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会坚持自己的选择,不被规则束缚,哪怕会一次又一次失败,她也会再次尝试。而这场大火也让理查德森太太有所醒悟,当她意识到自己要失去女儿的那一刻,她对伊奇所有的怨恨与讨厌都随之消失。那一刻她才明白,伊奇其实代表的是自己的反面,代表了自己一直压抑在心底的火苗。“她会花上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寻找女儿,仔细端详她所遇到的每一位年轻女性的脸庞,在陌生人的面孔中寻找那缕久违了的小火苗。”(伍绮诗:390)理查德森太太不会再害怕面对自己那个敢于反抗的自己。而是寻找那个曾经敢于反抗的自己。因为伊奇就是曾经那个敢于反抗、追寻自我的自己。

结语:

本文从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出发,解读了小说中的伊奇是如何经历了环境的疏离、经过另类引路人的引导以及发生的顿悟而慢慢成长。成长小说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主人公是否通过成功地融入社会,是否对自我以及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小说中的伊奇在米娅出现之前,处于孤独的以及与这个社会脱离的状态,这是伊奇成长之前的必经之路,最后在米娅的引导下成功地融入社会,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经过主人公的一系列成长,她才明白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也因为引路人的带领而选择坚持自我,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美]伍绮诗·《小小小小的火》[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2]伍绮诗,孙璐译·《无声告白》[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成长小说叙事策略
曹文轩成长小说中的生存教育探析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现象电影《港囧》和《夏洛特烦恼》比较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皮尔?托马斯和《卑劣街区》
写作主体人格视野下的曹文轩的成长小说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墨裔女性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