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频遭报复,怎样才能避免
2021-02-26
“三个规定”很大程度从司法机关内部减轻了法官的压力,但现阶段的社会现状仍使法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人情压力”。当社会大众遇到麻烦,能第一时间诉诸法律、相信法律,不再想着找关系时,外部压力才可以从根源上消失。
就在大连街道干部不配合防疫登记事件曝光的前一天,发生了一件引发最高法震怒的命案,而这个案件同样跟人情有关。
1月12日7时30分许,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一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周春梅在住所地下车库被犯罪嫌疑人向某杀害,年仅45岁。经警方初步调查,向某与周春梅系同乡关系,向某因事向法院提起诉讼,多次请周春梅为其“打招呼”均被拒,从而心生怨恨、行凶报复。
法官因多次拒绝打招呼被杀害
据一份裁判文书显示,向某在湖南湘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邮科技)先后从事综合员、研发工程师、售前技术员等工作。因不满岗位调整,她与公司副总发生冲突,之后被解除劳动关系。
向某诉至岳麓区法院,主张湘邮科技支付其工资6.5万余元,并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补发工资、餐补、未休年假工资等。岳麓区法院判决湘邮科技支付向某工资4.3万余元及未休年假工资9400余元,其他诉求未获支持。去年5月25日,长沙中院驳回了向某的上诉请求。向某不服判决,诉至湖南省高院。
据报道,打官司过程中,向某多次找周春梅帮忙。看完向某的案件材料后,周春梅告诉向某“你没什么道理”。向某曾有意给周春梅送财物,但被拒绝。之后,湖南高院作出再审裁定,维持了原判。直到向某的劳动争议案件在湖南高院结案,周春梅才告诉同事:“之前我同学有一个案子在你那儿,已经判完了。”
向某被解聘后,她的矛头似乎逐渐转向了周春梅。今年1月7日,向某入职周春梅家所在小区的物业公司做保洁员。1月12日6时左右,向某在周春梅家所在小区旁的粉面店点了一碗粉。离开粉面店1个小时后,周春梅被杀,向某被当场控制。
人情是办案压力
作为同事,汪洋为周春梅的遭遇感到惋惜和难过,他也想起自己工作中遇到那些求他办事的人。
汪洋介绍,他是老家村子里走出来的最高级别的司法人,老乡也曾托他帮忙“打招呼”。他觉得不帮忙感觉对不起他们,帮了就违规了,心里非常纠结。遇到这种情况,他只能按规定把法官的办案程序和相关规定一条条进行解释,希望老乡们别开这个口,但目前并不能达到让他们别开口的状态,这还是待解的死循环。
汪洋认为,办案过程中,通过关系“打招呼”是司法机关所禁止的,湖南高院曾有人因违反禁令被处分。他經办的案件中,大多数当事人遇案习惯先找关系。考虑到他们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低,只能先拒绝,再向他们解释清楚。
曾是法官的林辉表示,曾有自称判决不公的当事人托人送来钱和烟,希望他能改判。他拒绝后,花了很长时间告诉当事人判决结果已保证最大程度的公平。他的同事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他觉得每次向当事人做工作,都是一次深度普法。
应把“法治”二字铭刻在心
周春梅的离开,不仅对家庭产生巨大打击,也让很多同行心有余悸。湖南高院副院长杨翔表示,他的同事常常被人恶意投诉、辱骂甚至遭到死亡威胁。
现实中,法官被嫌疑人报复杀害的案例并不鲜见:去年11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法院周家街道法庭庭长郝剑正等着下一场开庭,此前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将其拽到法庭收发室,用随身携带的剔骨刀将他刺死;2017年1月,广西陆川退休法官傅明生,遭到他22年前办理的一起离婚案件当事人报复,被杀害于家中……
周春梅遇害后,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相继通过官方平台发声谴责暴力,表明“暴力不能撼动正义”的态度。
目前,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为代表,相关法律政策日趋完善。但多名法律学者强调,要把纸面条款落到实际。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昌明建议,扩大法官人身保障区域范围、对象范围,降低威胁法官行为的惩戒难度,加强对风险行为的评估防控,适时增设藐视法庭罪。也有法律学者指出,应将保护关口前移,构筑起更加灵敏有效的司法人员伤害风险评估预警防控系统。主管单位应提高警惕,以加强安保措施、发出禁止令等方式防患于未然。此外,法官要提升自我防范能力,并通过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月15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布省内三级法院全面启用“三个规定”新的记录报告平台。“三个规定”是中国防止内外部人员干预过问司法案件的三个规范性文件。根据要求,出现领导干部及其身边工作人员、亲属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情况等,法院工作人员须及时、如实地在平台登记。评论认为,这是对所有想“打招呼”者发出正告、警告。
汪洋认为,“三个规定”很大程度从司法机关内部减轻了法官的压力,但现阶段的社会现状仍使法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人情压力”。“当社会大众遇到麻烦,能第一时间诉诸法律、相信法律,不再想着找关系时,外部压力才可以从根源上消失。”汪洋说,达到这种状态需要时间,也需要全体司法工作人员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
对于“人情”与“法治”观念间的冲突,法律学者柳宇霆撰文称,民众只有摆脱“人情”的羁绊,把“法治”二字铭刻在心,才能更好地托举起社会的法治信仰,也能减少打击报复案件的发生。
(中国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