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分区法”个体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椎旁神经源性肿瘤*

2021-02-26马长城林国中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椎旁臂丛源性

吴 超 马长城 林国中 杨 军 于 涛 司 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191)

颈椎椎旁肿瘤(cervical paravertebral tumor,CPVT)常见的类型是神经源性肿瘤,肿瘤位置并不恒定,往往邻近重要结构[1]。传统手术入路并不适合所有颈椎椎旁肿瘤,入路选择不当,不仅不利于肿瘤暴露,还容易损伤重要结构,导致严重后果[2,3]。我们采用“四分区法”个体化选择入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42例颈椎椎旁神经源性肿瘤(cervical paravertebral neurogenic tumor,CPVNT),探讨“四分区法”及个体化入路在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椎旁神经源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6~72岁,平均43岁。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32例(76.2%),上肢感觉异常10例(23.8%),上肢疼痛8例(19.0%),上肢肌力下降2例(4.8%),吞咽困难1例(2.4%),Hohner综合征1例(2.4%),Tinel征阳性12例(28.6%)。病程1~84个月,中位数26个月。均行颈椎MRI检查,肿瘤为长T1、长T2信号,部分肿瘤因合并囊变为混杂信号,多数肿瘤均匀强化,位于C0~C4节段10例,C4~C6节段25例,C6~T1节段7例,肿瘤最大径1.5~11.5 cm,中位数3.8 cm。术前均行颈椎增强MRI,39例提示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3例怀疑恶性病变者行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提示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2例。12例与臂丛关系密切者行臂丛神经成像,29例可疑累及椎间孔者行颈椎X线及CT检查,提示椎间孔扩大。30例行颈部MRA检查,提示肿瘤与椎动脉关系密切。

病例选择标准:有症状的CPVNT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资料完整,术后随访时时间>12个月。

1.2 颈椎椎旁区域“四分区法”(图1)

根据术前MRI检查,确定肿瘤所在节段及肿瘤最大横径所在平面,在此平面依次确定4条线:双侧椎动脉水平连线(a线),椎体正中线(b线),过a线与颈椎外侧缘交点并与a线的外侧呈60°的两条线(c线和d线)。4条线将单侧的椎旁区域分成4区,由颈后向颈前分别为Ⅰ、Ⅱ、Ⅲ和Ⅳ区,最后确定肿瘤所在的区域。本组肿瘤位置见表1。

1.3 手术入路选择及手术要点

根据肿瘤所在节段及区域,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肿瘤位于Ⅰ区,或同时位于Ⅰ、Ⅱ区但是主体位于Ⅰ区者,行后方旁正中入路(12例);位于C0~C4体积较大的肿瘤,若主体同时位于Ⅱ和Ⅲ区部分累及Ⅰ或Ⅳ区,采用后侧方入路(2例);对于C0~C2节段内且主体位于Ⅳ区、咽后间隙时,采用经口入路(1例);位于C2~C4主体位于Ⅲ或Ⅳ区,或同时位于Ⅲ和Ⅳ区者,选择颌下入路(2例);位于C4~C6主体在Ⅱ~Ⅳ区者,参照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的位置,采用SCM前(9例)或后(7例)入路或SCM前后联合入路(2例)(图2);位于C6~T1主体在Ⅲ或Ⅳ区的肿瘤多在锁骨上窝或锁骨后方,采用锁骨上入路(6例);肿瘤主体同时位于a线前后,单一入路手术困难时,采用前后联合入路。

均在全麻下行显微外科治疗,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有包膜者严格按包膜内切除[3~5],如果肿瘤无明显包膜且毗邻臂丛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膈神经、舌下神经等重要神经,颌下腺、甲状腺、食管等重要器官,椎动脉、颈内动脉等重要血管时,对肿瘤行分块切除,以避免过度牵拉神经,避免重要血管及器官损伤[5,6]。

2 结果

4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入路见表1。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神经鞘瘤(图2C)32例,神经纤维瘤10例。术后无脑脊液漏、伤口感染及死亡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7~12 d,平均8.6 d。3例术后声音嘶哑,1周恢复;1例左侧肱二头肌肌力由术前Ⅴ级下降为Ⅳ-级,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复查增强MRI提示肿瘤均完全切除。42例术后随访12~84个月,中位数48.5月,其中12~36个月18例,36~60个月16例,>60个月8例。术前肢体疼痛、无力、吞咽困难等症状均缓解,颈部增强MRI检查无肿瘤复发。

图1 “四分区法”颈椎椎旁肿瘤所在区域划分 图2 颈椎旁神经源性肿瘤:A.术前增强MRI轴位提示左侧椎旁肿瘤为分叶状,位于Ⅲ区和Ⅳ区,并位于胸锁乳突肌前后;B.采用胸锁乳突肌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C.术后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紧密,梭形为主,以Antoni A型为主,诊断神经鞘瘤(HE染色 ×100)

表1 42例颈椎椎旁神经源性肿瘤的分布及手术入路

3 讨论

CPVT是指贴近颈椎椎体及附件的肿瘤,可累及椎间孔,但不进入椎管内。位于颈部但距离颈椎有一定距离的不属于CPVT。CPVT最常见的为CPVNT,多起源于臂丛、交感神经以及脊神经前后根,亦可起源于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脑神经的颅外段[2~6]。CPVNT的病理类型多为良性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源性肿瘤较少。良性肿瘤多生长缓慢,常表现为无症状的颈部包块,亦可因肿瘤侵犯的结构不同产生不同的症状。起源或压迫臂丛者,可表现为臂丛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障碍[2,5,7];累及交感神经者,可表现为Hohner综合征(患侧上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潮红及少汗);侵犯迷走神经时,可出现声音嘶哑、呛咳[2,3];压迫口咽部或食管时,可出现吞咽困难[8,9]。MRI对CPVNT的诊断是必要的,不仅有利于判别肿瘤性质,也利于了解肿瘤周围结构。神经源性肿瘤常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或混杂信号,因常有囊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10,11]。如可疑肿瘤累及臂丛,可行臂丛神经成像[11]。MRA能理想地显示肿瘤与颈部重要血管的关系,对于指导手术有很大帮助。CPVNT常累及椎间孔,颈椎X线及CT检查可协助判断。CPVNT周围常邻近重要结构,除非高度怀疑恶性,一般不建议穿刺活检[12]。

神经源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完全切除后较少复发,但CPVNT位置深,常与颈部重要神经、血管、腺体、椎间孔等结构关系密切,手术有一定难度。CPVNT部位不同,累及的重要结构变化较大,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所以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尤为重要。Liu等[4]提出颈椎“四区分型法”指导哑铃形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但不同于哑铃形肿瘤,椎旁肿瘤不进入椎管,手术不需要打开椎板,并且CPVNT在颈部的分布更复杂,此方法指导CPVNT的入路选择时存在不足。我们以此为参考,提出适合CPVNT的“四分区法”,将颈椎椎旁区域分成Ⅰ、Ⅱ、Ⅲ和Ⅳ区,根据肿瘤主体所在区域并结合肿瘤所在节段,指导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对于主体位于Ⅰ区的肿瘤,行后方旁正中入路;位于C0~C4、主体同时位于Ⅱ和Ⅲ区部分累及Ⅰ或Ⅳ区的肿瘤,采用后侧方入路;对于C0~C2节段内且主体位于Ⅳ区且在咽后间隙的肿瘤,可采用经口入路;位于C2~C4内、主体位于Ⅲ或Ⅳ区,或同时位于Ⅲ和Ⅳ区者,选择颌下入路;位于C4~C6节段、主体在Ⅱ~Ⅳ区的肿瘤,参照SCM的位置,采用SCM前或后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位于C6~T1、主体在Ⅲ或Ⅳ区的肿瘤,采用锁骨上入路;如果肿瘤主体同时位于a线前后,单一入路手术困难时,则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本组42例采用以上方法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均获全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手术注意事项:①颈后旁正中入路通过分离颈后肌间隙到达肿瘤并切除,多无较大难度。如果肿瘤累及椎间孔,可适当扩大椎间孔,以完整切除肿瘤,并充分填塞或缝合椎间孔部位的硬膜以防止脑脊液漏;肿瘤与椎动脉关系密切时,术前MRA检查有助于判断血管走行,应严格按照包膜内切除肿瘤,适当牵拉椎动脉,避免损伤。②后侧方入路时应注意保护副神经,除了严格包膜内切除外,还应辅助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③SCM前入路时,注意保护颈动脉三角内的重要结构,如颈总动脉、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等。④SCM后入路时,我们建议逐层解剖颈后三角,注意颈横动静脉、肩胛上动脉及臂丛神经等,尤其注意保护副神经和前斜角肌前方的膈神经,辨别不清时,可借助神经电刺激;如肿瘤前方覆盖多根臂丛神经分支,为避免过度牵拉神经,应分块切除肿瘤。⑤锁骨上入路时,除了保护颈后三角的重要结构外,还需注意保护肿瘤下界的锁骨下动静脉及肺尖。⑥颌下咽旁区域的CPVNT多位于上位颈椎前方和侧方,有的贴近颅底,因受下颌骨的阻挡,暴露困难且解剖更复杂,手术难度较大[13,14]。本组3例,采用颌下入路(2例)或经口腔入路(1例)。经颌下入路时,于下颌骨下缘以下2 cm做斜行切口,切口后方可至SCM前缘,术中应清晰暴露舌下神经及颈动脉鞘,还应注意保护颌下腺,如仍肿瘤暴露困难,可适当切除颌下腺,切断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13]。以往认为经口入路适用于直径<3 cm的茎突前间隙良性肿瘤,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往经口入路存在的术野狭小和盲目操作的问题得以解决,经口入路适应证不断拓宽[14,15],也为一些复杂CPVNT提供了理想的入路。本组1例咽旁区域CPVNT,在鼻内镜辅助下,经口咽侧壁切开去除肿瘤。此入路手术时,要认清咽旁间隙的重要解剖标志,尤其是茎突舌骨肌和茎突咽肌,此二者可作为安全边界,以保护茎突后间隙内重要结构。当肿瘤体积过大时,应按照包膜内切除,逐渐对肿瘤进行包膜内减张,从而更好地保护肿瘤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

综上,根据“四分区法”个体化选择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CPVNT,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椎旁臂丛源性
定量CT与化学位移编码磁共振成像测量椎旁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穴位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椎旁软组织髓外浆细胞瘤1例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