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30例先天恒牙缺失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1-02-26邱芬芳陈莹胡文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期
关键词:切牙恒牙上颌

邱芬芳,陈莹,胡文文

(苏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苏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江苏 苏州 215000)

0 引言

牙齿数目异常是儿童齿科疾病中常见的牙病,牙齿数目异常可表现为牙齿数目不足和牙齿数目过多。牙齿数目不足又称先天缺牙,可分为个别牙缺失、多数牙缺失和先天无牙症。恒牙先天缺失发生率为2.3%~9.6%,男女比例为2:3[1]。查阅文献,发现有关先天缺牙的基因研究报道较多,而临床研究较少,不同地区、不同样本量、不同年龄组等报告结论也不一致,其中样本量大都偏少,年龄选择也较局限,本研究通过全口曲面体层片观察分析苏州地区00后1330例恒牙先天缺失的情况,研究其缺牙分布的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常规口腔检查、牙齿疾病、正畸治疗等原因就诊于苏州口腔医院的患者,收集并分析其所拍摄的全口曲面体层片。

纳入标准:全口曲面体层系统中3~19岁,数字图像清晰,解剖结构无扭曲。

排除标准:数字图像模糊牙胚不清晰,解剖结构不清或有重叠,颌面部外伤(外伤性缺牙),唇腭裂(腭裂常伴上颌侧切牙缺失)等颅颌面先天性畸形。

共计19058例,经筛选,纳入16587例全口曲面体层片。1658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78岁(128976/16587),其中男性8825例,女性7762例,男女比例为1.13:1。

1.2 研究方法

观察分析纳入的16587张曲面断层片,记录其显示的牙齿是否缺失、缺失牙发生的部位、数目等。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缺失牙在性别、上下颌、左右侧差异。

2 结果

2.1 先天恒牙缺失发生率和基本情况

在16587例纳入样本中,共发现1330例有牙齿缺失,先天缺牙(除第三磨牙外)发生率为8.02%(1330/16587),其中男性633例,女性697例,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8,P=0.00<0.05),女性缺失牙多于男性。

表1 男女缺失牙的分布(人)

表2 不同年龄缺失牙分布(人)

表4 不同部位缺失牙的牙位分布(颗)

2.2 先天恒牙缺失年龄分布情况

表2中可以看出,4岁组发病率5.16%最低,17岁组发生率最高达13.43%。6~10岁组发生率接近总发生率。

2.3 先天缺牙数目分布情况

恒牙缺失1330人,恒牙共缺失2225颗,人均1.67颗。缺牙颗数发生情况详见表3;缺失1颗最多58.57%,其次缺失2颗者占31.58%。

表3 先天缺牙涉及的牙齿数量分布(人)

2.4 缺牙牙位分布情况

缺失牙的牙位详见表4。先天缺牙最常发生于下颌侧切牙850颗(38.20%)、下颌第二前磨牙566颗(25.44%)、上颌第二前磨牙223颗(10.02%)及上颌侧切牙184颗(8.27%),其余牙位较少,上下颌第一磨牙本次研究未见缺失。此外,下颌缺失1612颗(72.45%),多于上颌的613颗(27.55%),上下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02,P=0.00<0.05),下颌缺牙多于上颌缺牙;左侧恒牙缺失1067颗(47.96%),略少于右侧的1158颗(52.04%),左右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P=0.08>0.05)。

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同类牙的远中牙比近中牙缺牙发生率高,如第二磨牙缺失(2.88%)高于第一磨牙缺失(0.00%),第二前磨牙缺失(35.46%)高于第一前磨牙(4.13%),侧切牙缺失(46.47%)高于中切牙(5.35%)。

3 讨论

先天性缺牙的病因最多的解释是多基因多因素的,多个基因参与牙齿的发育,一个或多个基因突变都会引起牙发育异常,甚至停滞于某个发育期,停止发育的牙胚凋亡,最终导致对应的牙缺失[2-4]。恒牙先天缺失发生率为2.3%-9.6%,男女比例为2:3[1]。本次研究中1330例恒牙先天缺牙发生率为8.02%(1330/16587),其中男性633例,女性697例,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8,P=0.00<0.05),女性缺失牙多于男性。本研究与吴华[5]、李军[6]王以玲等[7]研究报道一致,女性较男性更易罹患。

本研究中,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总体上由低到高特点。4岁组发生率5.16%最低, 3~5岁组发生率低于总发生率,可能因为患者年龄小,就诊人数少,样本量不够大导致,也可能是该年龄段为乳牙列,乳牙列特点及乳牙先天缺牙发生率低有关。6~10岁组发生率接近总发生率,17岁组发生率最高达13.43%,可能与该年龄组样本量较小有关。

缺牙数目分析,本研究恒牙缺失1330人,恒牙共缺失2225颗,人均1.67颗。缺牙颗数发生情况详见表3;缺失1颗最多58.57%,其次缺失2颗者占31.58%,缺牙1 ~2颗者占90.15%,缺牙5颗及以上者较少见。

本研究中缺失牙发生率高低如下:下颌侧切牙850颗(38.20%)、下颌第二前磨牙566颗(25.44%)、上颌第二前磨牙223颗(10.02%)及上颌侧切牙184颗(8.27%),其余牙位较少,上下颌第一磨牙本次研究未见缺失。此外,下颌缺失1612颗(72.45%),多于上颌的613颗(27.55%),上下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02,P=0.00<0.05),下颌缺牙多于上颌缺牙;左侧恒牙缺失1067颗(47.96%),略少于右侧的1158颗(52.04%),左右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P=0.08>0.05),与梅预峰和朱曚曚[8,9]研究结论一致。

在牙弓分布上,同类牙齿,位于牙弓后部的缺失频率较高,如第二磨牙缺失(2.88%)高于第一磨牙缺失(0.00%),第二前磨牙缺失(35.46%)高于第一前磨牙(4.13%),侧切牙缺失(46.47%)高于中切牙(5.35%),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食物由粗变细,咀嚼器官及咬合力逐渐变小,引起咀嚼肌、颌骨、牙退化缩小。在此过程中,牙不仅要适应退化了的颌骨,同时也要适应逐渐减小的咬合力量,因此,牙的数目随之变少,牙的形态也随之变小。本研究结果也符合牙齿演化中牙齿数目由多变少的特点[10]。在本研究中,上下颌第一磨牙未见有缺失,推测第一恒磨牙是牙列中较稳定的牙齿,有着重要地位。

先天性缺牙大多数不仅表现为牙齿的缺失,常同时伴有牙列异常,包括牙齿大小形态异常、牙错位和牙槽骨发育异常等[11],出现咬合紊乱,形成深覆合、深覆盖,上下颌骨不协调,形成开合、反合、上颌前突;造成面下1/3变短,唇颊凹陷,前牙的缺失对于患者的面部容貌的影响较大,应用曲面断层技术进行检查,可早期发现牙齿发育异常,早期干预,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切牙恒牙上颌
CBCT分析上颌磨牙牙根及其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壁的位置关系
上颌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的研究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人为什么要换牙?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定量研究
调皮的牙齿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锥形束CT诊断上颌窦内病变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