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2-26郜红杰
郜红杰
(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
0 引言
老年人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情况愈发多见,同时大多老年患者的骨质因为存在疏松等问题,造成骨折后的愈合能力差,而且大部分老年病人都伴有呼吸系统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直接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对此,专家指出,有效、安全的治疗对老年患者更有利,因此关于老年人发生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案在骨科临床一直是重中之重[2]。目前,临床发现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大多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明显减少,且手术安全有保障,能使病人早期下地活动,增强病人的信心,在骨科手术中价值显著[3]。本研究自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选入的100 例相关患者中,半髋关节置换术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我院骨科治疗的10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 组50 例,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龄65~81 岁,平均(73.14±4.58)岁,因车祸骨折12 例、因意外跌倒骨折38 例。对照组50 例,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65~82 岁,平均(73.55±4.64)岁,因车祸骨折13 例、因意外跌倒骨折37 例。两组资料对比差异小(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影像学与骨科医生诊断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②患者、家属对研究分组详情了解,同意参与并签订相关协议。
排除标准:①影像资料不全患者或不愿参与患者;②伴有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观察组:半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假体为加长柄型(160 mm)、骨水泥型,患者仰卧位,取髋关节外侧切口,充分暴露髋关节,需注意手术入路打开过程要避免损伤关节附近筋膜,之后复位固定骨折部位,扩髓后测量髓腔大小,使用骨水泥技术将大小合适的假体置入髓腔,调整角度确保股骨头保持在中心水平位置,保持10°~15°前倾角,固定钢丝,缝合肌腱、筋膜、切口。
对照组: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术,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与骨科牵引床固定后牵引,C 臂透视下复位,取外侧切口(10 cm),钝性分离患者臀中肌,暴露出股骨近端,选取适当长度的解剖型锁定C 钢板将其置入,用克氏针在近端固定,检查位置合理后拧入螺钉,切口缝合后行负压引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研究中依据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来判断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的变化情况,最高分100 分,90~100 分患者髋关节功能判断为优良,80~89 分患者髋关节功能判断为较好,70~79 分患者髋关节功能判断为尚可,<70 分患者髋关节功能判断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情况(±s)
表1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情况(±s)
组别 例数 手术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卧床时间(d观察组 50 184.21±25.16 62.78±13.61 2.46±1.21对照组 50 273.45±22.46 76.87±11.45 3.64±1.55 t 18.710 5.602 4.243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并发症概率[n(%)]
2.3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s, 分)
表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s,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56.84±8.45 78.49±10.11对照组 50 57.11±7.64 69.86±11.33 χ2 0.168 4.019 P 0.867 0.000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患者主要的骨折类型之一,有一定致残风险,再加上高龄这一特点,患者大多伴有骨质疏松及基础病的情况,因此骨折后发生粉碎性骨折的病人较多[4]。若骨折后患者未及时接受有效诊疗,还可能出现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并发症,使得相关功能出现障碍,其中以髋关节功能受影响最常见[5]。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是治疗的重点内容。当前,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占多数,其疗法较多,疗效存在争议,治疗中发现患者内固定环节具有较大的难度[6]。解剖锁定钢板是基于股骨近端的解剖特点实施的一种髓外固定法,在一些研究中也提到该方式并发症少、利于恢复的特点,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也取得一定成果[7]。但近几年,各种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关节置换术的开展,半髋关节置换术逐渐获得骨科学者的认可。临床调查指出,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患者相关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更快,卧床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术后患者髋关节无痛且稳定,康复锻炼效果也更好[8]。
本文纳入的100 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了不同的疗法,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比对照组短,并发症率小于对照组,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总而言之,针对高龄患者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治疗使患者能够尽早恢复下床活动能力,恢复患肢功能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而采取半髋关节置换术不仅安全性好,而且对患肢功能恢复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