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16 排螺旋CT 低剂量胸部扫描诊断肺结核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2-26强太
强 太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青海 玉树 815099)
结核病是通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会侵及机体多种器官,并以主要侵犯肺脏,常见为肺部结核感染,其传染源主要为排菌者,同时经由飞沫感染等传播途径传染。肺结核是临床上比较常见且带有传染性的一种慢性疾病,在我国人群中发病人数较多,常见于青少年和老年人群,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1]。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所致,临床上在对肺结核疾病的诊断中,最常见的就是螺旋CT 扫描,这种方式在诊断患者胸肺部疾病方面有着很高的准确性。本文就高海拔地区通过使用低剂量的16 排螺旋CT 对比使用常规剂量的CT 扫描,对临床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现将报告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12 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结核患者260 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经前期诊断均被确诊为肺结核,按患者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130 例,其中男72 例,女58 例,平均年龄(33.16±3.79)岁,研究组患者进行低剂量16 排螺旋CT 胸部扫描;对照组130 例,其中男69 例,女61 例,平均年龄(35.43±2.12)岁,对照组进行常规剂量CT胸部扫描,经告知后全部肺结核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相关文件,同时医学伦理委员会对研究项目知情并予以相关支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指南》中肺结核疾病的判定标准;(2)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3)没有皮肤病或者传染病;(4)患者年龄均>18 岁;(5)思维逻辑正常者;(6)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者的临床信息资料不全面;(2)皮肤病或者传染病患者;(3)思维逻辑异常者;(4)患者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功能衰竭;(5)HIV 感染、妊娠、糖尿病患者;(6)未签署同意书者。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130 例进行16 排螺旋CT 低剂量胸部扫描:全肺屏气,设定参数如下:层厚(25 mm),电压(110 kv),层数(41 ~60 层),螺距(1),扫描时间为12 ~15 s,平均为(11.34±1.15)s。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剂量CT 胸部扫描:全肺屏气,设定参数如下:层厚(5 mm),电压(120 kv),层数(41 ~60 层),螺距(1.375),扫描时间为3 ~6 s,平均为(3.45±1.29)s。
所使用的仪器均为同一型号Philips MX-16slices的仪器,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评估图像,其中包括:图像噪声、病灶清晰程度、图像伪影、纵膈显示、肺门区淋巴结显示、周围与纵膈大血管间分界的清晰程度、高低密度病灶辨别度等,对比两组患者进行扫描后的辐射剂量差异,在检查结果出来后,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的差别程度。
1.3 疗效标准
(1)通过统计患者检查后的CT 剂量指数与剂量长度乘积等对两组辐射剂量进行观察评价。(2)通过统计患者检查后的毛刺、结节、空洞等数目情况对两组检查结果明显程度进行观察评价。(3)记录两组对于肺结核的诊断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后的辐射剂量对比
对低剂量螺旋CT 和常规剂量螺旋CT 诊断的扫描辐射剂量进行对比评价,研究组的剂量长度乘积和CT 剂量指数要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后的辐射剂量对比(±s)
组别 例数 CT 剂量指数 剂量长度乘积研究组 130 27.41±3.49 33.06±3.63对照组 130 48.83±5.27 136.42±25.18 t 2.2801 48.116 P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明显程度的对比
对低剂量螺旋CT 和常规剂量螺旋CT 诊断的检查结果明显程度进行对比评价,研究组结果中看到的毛刺、结节、空洞等数目情况多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肺结核患者的CT 诊断情况对比
研究组130 例肺结核患者中,低剂量螺旋CT 诊断正确的共有127 例,约占97.69%,对照组130 例肺结核患者中,常规剂量螺旋CT 诊断正确的有120 例,约占92.31%,低剂量螺旋CT 诊断正确率高于常规剂量螺旋CT(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结核患者的CT 诊断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肺结核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对肺结核的治疗、预防以及控制,但受到我国人口密集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肺结核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对肺结核患者采取有效的诊断方式,有助于减少肺结核疾病漏诊和误诊情况发生,为患者后续肺结核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T 技术根据人体组织密度不同、厚度不同、X 光透过率不同的特点进行成像,而螺旋CT 根据成像层数不同又分为16 排、32 排、64 排等[2,3]。近年来肺结核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16 排螺旋CT 胸部扫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肺结核疾病的诊断,具有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对病人的肺窗、纵隔窗和骨窗等进行扫描,能够明确呈现出患者的肺部病变、纵隔病变和骨窗病变等,可通过重建技术和窗技术进行肺结核病变特征显示,以定量诊断、精确定位病变,同时可据病变特点进行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有利于缩短扫描时间,使扫描层厚变薄。由于16 排螺旋CT 的辐射剂量比较大,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损伤。相对于传统的CT 扫描,新出现的螺旋CT 扫描时间更短,扫描图层更薄,辐射更小,对人体的危害更小,大大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4]。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环境因素的制约,人体的免疫机制没有普通环境那样强,因此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人体的伤害[5,6]。此次研究中,低剂量螺旋CT诊断的剂量长度乘积和CT 剂量指数要明显小于常规剂量螺旋CT,看到的毛刺、结节、空洞等数目情况多于常规剂量螺旋CT,诊断正确率高于常规剂量螺旋CT。研究证明,在高海拔地区,使用对人体辐射损伤更小的16 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来对肺结核病人进行病情检查,是完全可行的,相比于常规剂量的CT 扫描,16 排螺旋CT 低剂量胸部诊断的辐射剂量比较低,有利于减少CT 诊断过程中损伤情况的发生,提高安全性。且患者肺结核的毛刺、结节、空洞等病变症状能较为准确地鉴别出来,从而医师能够快速得出诊断结果,及时为患者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在高海拔地区使用16 排螺旋CT 低剂量胸部扫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诊断结果较为准确,同时对于患者的身体辐射损伤更小,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具备在临床中推广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