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及MRI 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2021-02-26张善俊
张善俊
(徐州市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徐州 221006)
病毒性脑炎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罹患率约0.035‰~0.16‰。该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侵入颅内导致脑实质/脑膜发生急性弥漫性感染而引起的精神、意识障碍性疾病,致残率高达20%,后遗症发生率50%~70%,是小儿癫痫、智力减退、死亡的重要原因[1]。针对该病必须要有效诊断并及时诊断,常见的诊断方式为询问病史、脑脊液化验等,但诊断效果不佳,难以及时与其他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区别。随着我国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 与MRI 在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上应用广泛。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00 例,对比MRI 与CT 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00 例,患者经沈晓明主编的7 版《儿科学》中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脑脊液常规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得以确诊[2],均表现为头晕、头痛、嗜睡、发热、呕吐、抽搐等症状,巴氏征阳性患儿39 例、失明患儿3 例。100 例患儿中男59 例,女41 例,年龄为3 月~11 岁,平均年龄为(5.8±0.8)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 ~11 d,平均发病时间(4.5±0.6)d,住院时间4 ~45 d,平均住院时间(14.5±1.6)d,75 例患儿属于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脑炎,25 例患儿属于由腮腺、虫媒病毒等病毒感染所致脑炎。
1.2 方法
对所有患儿先后给予MRI 与CT 诊断。在CT 扫描检查中,应用仪器为美国GE 公司提供的GE Revolution 256CT 机,将扫描矩阵设置为512×512,保证扫描时间为2 s,将层距与层厚皆设置为5 ~10 mm。若患儿仅有轻度脑水肿则为轻度异常;若患儿存在弥漫性脑水肿、脑室受压、单个或多个分布的炎症病灶则为中度异常;若患儿脑实质存在大范围坏死并且出现软化灶、不能分辨皮髓质分界则为重度异常。
在MRI 扫描检查中,应用仪器为美国GE 公司给出的GE Discovery 3.0MRI 机,视野为24 cm×24 cm,矩阵为256×256,间距与层厚分别为3 mm 与5 mm,激励次数为2,将时间与滤波分别设置为0.3 s 与50 Hz,保证灵敏度为1 mm=5 mV,将记录时间调整到30 min。给患儿使用头线圈,选择SR 序列扫描,给予矢状位与横切位T1、T2 加权等常规扫描,特殊患者给予冠状T1 加权与T2 加权扫描。轻度异常:病灶处累及单个脑叶且表现为斑片状低信号(T1W1:TR 350 ms,TE 10 ms)或高信号(T2W1:TR 3800 ms,TE 90 ms);中度异常:病灶累及两个及以上脑叶且呈现为单侧或双侧多发,表现为斑片状、点状或条形的不对称或对称的T1WI 低信号或T2W1 高信号;重度异常:病灶累及两个及以上脑叶且累及到脑干,表现为斑片状、点状或条形的T2W1 高信号或T1WI 低信号且有FLAIR(TR 8000 ms,TE 120 ms)高信号。
1.3 观察指标
起病具有亚急性或急性特点,存在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感染表现,存在抽搐、偏瘫、意识模糊、精神障碍、颈项僵直等脑膜或脑实质受损表现,白细胞计数水平正常或提高,脑电图显示出弥漫性或局灶性异常,CT 或MRI 显示脑部炎性改变。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特应用SPSS20.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即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效果
在MRI 检查中,有93 例患儿检查结果为阳性,其中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的例数分别为27 例、58例与8 例,阳性检出率是93%;在CT 检查中,有78 例患儿检查结果为阳性,其中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的例数分别为19 例、50 例与9 例,阳性检出率为78%。MRI 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的比较[n(%)]
2.2 病灶检查结果
在MRI 检查中,检查出阳性的93 例患儿中,23 例为单发病灶、70 例为多发病灶;在CT 检查中,检查出阳性的78 例患儿中,22 例为单发病灶,56 例为多发病灶。MRI的多发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病灶检查结果对比[n(%)]
2.3 影像表现
在MRI 检查中,表现为颞叶、额叶、顶枕叶、丘脑-基底节区等区域的斑片状长T1、长T2 信号影,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边界欠清楚。在CT 检查表现为上述部位无清晰边界、弥漫性片状或斑点状低密度影,脑软化灶,脑积水或脑萎缩。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起病较急,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性格改变等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给予患者脑电图、影像学、脑脊液等检查非常具有必要性。头颅CT 与MRI 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在影像学检查结果中患儿主要表现为颞叶、额叶、丘脑-基底节区改变等,部分患儿表现为脑干延髓、海马沟区病变,与小儿病毒性脑炎病理改变特点非常符合[3]。
在CT 诊断中,表现为脑内单发或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混杂密度灶,无清晰边界,病变范围大会存在明显的占位效应、脑室受压,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4]。CT 检查时间过早比较容易出现漏诊情况,一般在发病5 到7d 后检查阳性率会显著升高,因此要对CT 检查时间充分掌握[5]。在MRI 诊断中,主要表现为T1WI 稍低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 稍高信号或混杂信号,FLAIR 上呈高信号,边界不清楚,增强扫描可出现不均匀、明显强化、无强化。因MRI 对组织水分变化非常敏感,可以及时、准确发现CT 可能无法显示的脑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更有利与于病灶的早期发现[6]。此外,脑炎病灶中氢离子很多,而MRI仅选用氢离子为靶子,可以更好地对病灶中氢离子密度、流速、分子环境等因素进行单独研究。经临床研究表明,FLAIR 能对脑部正常与病变组织有效分辨,尤其是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损害或近皮质病灶、小病灶的显示[7]。这对患儿的诊断、治疗与预后非常重要。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多样,但没有典型的特征,所以通过临床症状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误诊率与漏诊率较高。CT 与MRI 能直观显示病变部位,能对病灶大小、病变程度、病变有无累及附近组织有效显示。小儿病毒性脑炎CT 成像表现主要是脑组织单发性或多发性低密度病灶,只能显示病变大概范围,对髓质区病变与皮质区病变无法有效区分,如果合并出血则会有混杂密度灶等表现,所以病灶边缘清晰度差异较大,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此外在发病初期其影像学表现不够明显,单独给予CT 诊断很容易误诊与漏诊,导致患儿得不到及时的治疗[8]。MRI 对软组织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准确进行空间定位,不会受到外界较大的干扰,针对早期微小或多发性病灶有有效的检出效果,能对该病与其他脑部疾病的鉴别提供帮助。本次研究中,MRI 的阳性检出率、多发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足以体现MRI 在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良好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给予MRI 诊断不仅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敏感度与特异度较高,而且还能有效的检出多发病灶,能准确判断患儿病情,相比CT检查诊断价值更高,临床上推广应用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