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1-02-26黄昌辉吴英宁王期昌浦昌洪史艳丹李岳勇通讯作者
黄昌辉,吴英宁,王期昌,浦昌洪,史艳丹,李岳勇(通讯作者)
(1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广西 百色 533000)
(2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 广西 百色 533000)
脑梗塞(又称脑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60%~80%,患者因局部脑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而导致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发现脑梗塞并及时采取治疗手段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2]。因此研究早期脑梗塞的有效诊断手段是临床研究的热点。CT 与MRI 等影像手段在脑梗塞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早期脑梗塞敏感性仍难以令人满意,近几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为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3]。现对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50 例疑似早期脑梗塞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56 ~82 岁,平均年龄为(62.44±6.38)岁。发病至入院0.5 ~5 h,平均(2.47±0.62)h。临床表现:猝然昏倒11 例、不省人事5 例、半身不遂20 例、言语障碍14 例。纳入标准:有典型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发病至入院时间<6 h;无造影剂过敏史;接受256 层螺旋CT 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有脑出血或颅内感染者。
1.2 方法
1.2.1 CT 平扫 摆放合适体位,使用GE 公司Revolution 256 层螺旋CT 扫描仪进行平扫,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00 mAs、层厚为5 mm。
1.2.2 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 平扫结束后采用摇摆床模式进行脑灌注检查,经肘静脉18 G 静脉留置针注入用水稀释的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370 mgI/L)50 ml,注射速率控制在4 ~5 ml/s。注射结束5s 后采用Cine 扫描法进行扫描。管电压为80 ~120 KV、管电流为220 mA,层厚5 mm,间隔5 mm,连续扫描50 层,速度保持在1 层/s。扫描图像经软件工作站处理后获得全脑伪彩灌注图,测量灌注减低区(患侧)和对侧镜像区(健侧)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
1.3 观察指标
以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与CT 平扫诊断早期脑梗塞的效果,进一步比较早期脑梗塞患者健侧与患侧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的相关参数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早期脑梗塞的效果比较
本组50 例疑似病例中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塞41 例,非脑梗塞9 例。256 层螺旋C T 脑灌注成像诊断早期脑梗塞的灵敏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 T 平扫,数据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2。
表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早期脑梗塞的结果
表2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早期脑梗塞的效果比较
续表2
2.2 早期脑梗塞患者健侧与患侧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的相关参数比较
早期脑梗塞患者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结果显示健侧CBF高于患侧,MTT、TTP低于患侧,数据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早期脑梗塞患者健侧与患侧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的相关参数比较(±s)
表3 早期脑梗塞患者健侧与患侧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的相关参数比较(±s)
分组 n CBF(ml/100g) CBV[ml/(100g·min)]健侧 41 68.07±8.52 2.81±0.92患侧 41 17.13±4.05 3.07±1.02 t 38.283 1.810 P 0.000 0.185
续表3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脑梗塞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在发病后6 h 内发现并明确诊断才能有效把握溶栓时间窗,减轻脑组织受损程度。由于脑梗塞患者存在明显的脑血流变化,相关专家指出通过影像学手段检查病灶及其脑血流情况能够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可靠信息,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明确神经坏死情况、周边区半暗带情况等,从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4]。因此,研究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获得全面、准确的脑血流信息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随着国内影像技术的发展,早期脑血管病的诊断方法已经不再局限于CT 平扫,脑灌注成像技术字20 世纪90 年代在临床上出现以来为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好的选择。脑灌注成像技术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较为全面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为临床医师掌握脑组织功能改变提供参考依据[5]。传统的64 排或128 排螺旋CT 的扫描范围受到探测器宽度的限制,对于脑干和半卵圆中心位置的病灶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6]。而256 层螺旋CT 则具有更大的扫描范围,不但能够进行全脑灌注成像,还可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提高脑梗塞的诊断准确率[7]。马运萍[8]的研究报道也指出,螺旋CT 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准确率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诊断早期脑梗塞的灵敏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 平扫,数据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可见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在早期显示脑梗塞病灶及其血流情况方面效果优于CT 平扫,有利于早期发现脑梗塞。Mueller 等[9]的研究报道也指出,常规CT 平扫在早期(发病6 h 内)显示脑梗塞病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对于小面积梗塞灶检出率不高,而CT 脑灌注成像则最早能够在发病后30 min 内显示病灶,且对于小面积梗塞灶也有较好的敏感度,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另外,本研究中早期脑梗塞患者256 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结果显示健侧CBF高于患侧,MTT、TTP低于患侧,数据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早期可以通过CBF下降,MTT、TTP 升高来判断脑梗塞。
综上所述,256 层螺旋CT 脑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塞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