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灵王“南怀之行”地名考
2021-02-26肖洋
肖 洋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清华简《系年》载有楚灵王“南怀之行”相关史事,兹引如下。
《系年》第15章:
灵王伐吴,为南怀之行,执吴王子蹶由,吴人焉又服于楚。
第18章:
灵王先起兵,会诸侯于申,执徐公,遂以伐徐,克赖、朱方,伐吴,为南怀之行,县陈、蔡,杀蔡灵侯。(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70、180页。
《左传》昭公四年、五年载有楚灵王伐吴相关史事,可与“南怀之行”相应,兹引如下。
《左传》昭公四年(楚灵王三年,前538):
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宋大子、郑伯先归,宋华费遂、郑大夫从。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灭其族……遂以诸侯灭赖……迁赖于鄢。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咸尹宜咎城钟离,薳启强城巢,然丹城州来。东国水,不可以城。彭生罢赖之师。(2)〔晋〕 杜预注,〔唐〕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第2035—2036页。
《左传》昭公五年(楚灵王四年,前537):
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以报棘、栎、麻之役。薳射以繁扬之师会于夏汭。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闻吴师出,薳启强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楚子以驲至于罗汭。吴子使其弟蹶由犒师,楚人执之,将以衅鼓。王使问焉……乃弗杀。楚师济于罗汭,沈尹赤会楚子,次于莱山。薳射帅繁扬之师先入南怀,楚师从之,及汝清,吴不可入。楚子遂观兵于坁箕之山。是行也,吴早设备,楚无功而还,以蹶由归。楚子惧吴,使沈尹射待命于巢,薳启强待命于雩娄,礼也。(3)〔晋〕 杜预注,〔唐〕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第2043页。
两种史料中涉及多个地名。对这些地名的相关地望,学者已有一定的讨论,然既有成果或有未惬之处,笔者拟将两种史料结合,对相关地名地望进行系统考析,进而对吴楚交战全貌获得新的认识。
1. 朱方
杜预注:“朱方,吴邑,齐庆封所封也。”(4)〔晋〕 杜预注,〔唐〕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第2035页。传统观点认为朱方在今镇江以东。(5)《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上》会稽郡“丹徒”县下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91页;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楚、吴、越”图,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29—30页。但春秋时期吴楚战争大多在淮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今镇江以东,已属长江下游地区,朱方似不应在此。
清华简《系年》载楚人“伐徐,克赖、朱方,伐吴”,徐国在今江苏泗洪东南的半城镇一带。(6)陈伟: 《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47页。朱方可能对楚伐徐有所牵制,因而被攻灭。返回途中,楚人又顺路灭赖(在今河南息县东北)。(7)〔清〕 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 《春秋大事表》卷四《春秋列国疆域表》之“楚”表“昭四年灭赖”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23—524页。楚灵王的此次行动大致沿淮河北岸往返,所以,朱方或在今安徽蚌埠东北、淮河北岸一带。
2. 棘、栎、麻、夏汭、钟离、州来、巢
为了报复楚人攻克朱方,吴伐楚,攻陷棘、栎、麻。杜预注:“棘、栎、麻,皆楚东鄙邑。谯国酂县东北有棘亭,汝阴新蔡县东北有栎亭。”(8)⑧ 〔晋〕 杜预注,〔唐〕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第2036页。西晋时期的酂县在今河南永城以西,汝阴郡的新蔡在今河南新蔡。(9)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册《三国·西晋时期》“西晋·兖州、豫州”图,第37—38页。所以棘在今永城西北,栎在今新蔡东北。麻似乎应在棘、栎之间,也许在今蒙城附近。
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今夏口也。吴兵在东北,楚盛兵在东南,以绝其后。”⑧据杜预注,夏汭是汉水入江处,即夏口,在今湖北武汉。但吴楚频繁拉锯之地,不是长江流域,而是淮河流域。吴伐楚,刚刚攻陷了淮河中游北岸的棘、栎、麻,因此,夏汭不应远在汉水入江处。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二《夏汭考》载:“《左传》夏汭当在下蔡西南,夏肥水之汭也。”(10)〔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66页。夏肥水即今西淝河,其入淮处即今安徽凤台西南。(11)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秦·西汉·东汉时期》“西汉·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图,第19—20页。此地位于淮河中游,与吴楚之战形势相符,当确系上引《传》文“夏汭”之所指。
棘、栎、麻的陷落导致楚人在钟离、巢、州来三地筑城,以防御吴人。钟离在今凤台西北,州来在今凤台。(12)石泉: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巢起初在今安徽六安东北,春秋晚期,迫于楚的压力,向南迁至淮南丘陵以南,约在今安徽桐城南。(13)陈伟: 《楚“东国”地理研究》,第70—79页。楚之巢邑位于今六安东北,是在巢国故址上设立。所以,夏汭与钟离、州来、巢的距离较近。鲁昭公四年,沈尹射在夏汭周围频繁活动,一方面防备吴人再次侵扰;另一方面统筹管理钟离、巢、州来的筑城工程。然而,淮河流域爆发了洪水,楚人的筑城行动最终失败。
3. 繁扬、琐、鹊岸、罗汭、莱山
繁扬,又作繁阳,在今河南新蔡以北一带,该地驻扎有楚师,应是楚国在淮河流域的一处军事城邑。(14)徐少华: 《论春秋时期楚人在淮河流域及江淮地区的发展》,《人文论丛》2002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页。薳射率领的繁扬之师,可能是由汝水入淮水,再沿淮向东,到“夏汭”(今安徽凤台西南),与楚灵王会合。
琐,应在今安徽霍邱以东。(15)〔清〕 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 《春秋大事表》卷七《春秋列国都邑表》之“楚”表,“地”栏,“琐”条,第851页。越国大夫常寿过率军在此与楚灵王会合,以助楚伐吴。
鹊岸,杜预注以为庐江舒县鹊尾渚(今安徽舒城附近)一带(16)⑦ 〔晋〕 杜预注,〔唐〕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第2043页。,然其地似嫌偏西。有学者将鹊岸的地望定在今安徽定远以西的鹊甫溪一带,甚是,此地与当时吴楚战争形势相符合。(17)张胜琳: 《吴楚淮域之战若干相关地名地望略考》,张正明主编: 《楚史论丛·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页。
《左传》昭公五年“楚子以驲至于罗汭”下,杜预注:“罗,水名。”(18)⑦ 〔晋〕 杜预注,〔唐〕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第2043页。《说文解字·水部》:“汭,水相入也。”(19)〔汉〕 许慎撰,〔宋〕 徐铉校定: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29页。鲁昭公五年楚灵王伐吴之战,大致在淮南地区进行,“罗汭”或指罗水自南向北汇入淮河的弯曲处。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九“罗汭”条:“信阳州罗山县旧有罗水,北入淮,楚子当至此也。”(20)〔清〕 高士奇: 《春秋地名考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96页。其说当是,罗汭大致应在今河南罗山以北。
吴军在鹊岸(今安徽定远以西)击败了薳启疆率领的楚军,迫使楚灵王向西退到罗汭,以暂避吴的锋芒,并集结后续的增援部队。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九“莱山”条:“光州光山县南百五十里有天台山,或云即莱山。”(21)⑦ 〔晋〕 杜预注,〔唐〕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第2043页。其说与当时吴楚战争形势可以吻合。所以,莱山在今河南光山以南,位于罗汭东南。楚灵王从罗汭行至莱山,并与沈尹赤会合,准备对吴发起反击。
4. 南怀、汝清
在《左传》昭公五年的“薳射帅繁扬之师,先入南怀,楚师从之,及汝清”下,杜预注:“南怀、汝清,皆楚界。”薳射率领“繁扬之师”先攻入“南怀”,然后又进至“汝清”。可见,“汝清”应在“南怀”以东,皆在淮河中游以南的楚国疆界附近,约当今安徽蚌埠以南、淮南以东、定远以西之地。楚军至“南怀”“汝清”,吴可能已主动撤退,并未与楚决战,而且在名义上向楚臣服。
5. 坁箕之山
楚灵王观兵于“坁箕之山”,应该比较接近楚国疆界。《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六庐州巢县“踟蹰山”条:“在县南三十七里。山北临濡须港。按顾野王《舆地志》云:‘东关口有踟蹰山,昔坁箕山也。’《春秋传》云:‘楚子观兵于坁箕山上。’此是也。”(22)〔宋〕 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 《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六《淮南道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95页。北宋巢县在今安徽巢湖市。(23)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6册《宋·辽·金时期》“北宋·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图,第22—23页。所以,踟蹰山在今巢湖市以南一带。春秋时期吴楚交战大多发生在淮河流域,而不在长江流域。(24)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7页。“坁箕之山”若是踟蹰山,则临近长江,与吴楚战争形势不符合。
楚灵王此次伐吴之行,主要沿淮河中游南岸行军,“坁箕之山”应与“南怀”“汝清”“鹊岸”距离较近,可能在今淮南市一带,或可与今八公山相应。楚灵王观兵于此,吴在名义上向楚臣服。这里也是楚灵王“南怀之行”伐吴向东所到的最远处。楚灵王返回的途中,沈尹射、薳启强分别驻守在巢、雩娄,以防吴人偷袭。雩娄在今固始东南、金寨以北一带(25)石泉: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第32—49页。,巢在今六安东北(26)陈伟: 《楚“东国”地理研究》,第70—79页。,均在淮河中游的南岸,所以,楚灵王返回之行可能沿着淮河南岸自东向西。经过此次征讨,楚国巩固了淮南地区,遏制了吴国向这里的扩张。
楚、吴两国虽分据长江中游、下游,但由于九江附近的江水浩淼,水上交通难以利用。(27)史念海: 《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3辑。吴人利用淮河水道,巧妙规避了楚邑的防御体系,以致长驱直入,乃至有吴师入郢之役。(28)雷晋豪: 《说“淮汭”与“豫章”: 吴师入郢之役战争地理新探》,《历史地理研究》2020年第1期。春秋晚期的吴楚交战围绕淮河水道,到战国时,楚越战争则主要在长江流域。以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为代表的传统观点,大都着眼于长江在魏晋以后的军事地理作用与意义,故而将朱方、鹊岸、坁箕之山等地名定在长江沿岸。然依据史实加以考证,则可发现这些地名并不在长江一带,而应在淮河两岸(图1)。
图1 “南怀之行”有关地名(前538—前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