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喻双双:旗袍文化的“思与行”

2021-02-26李倩汪盛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3期
关键词:旗袍文化

李倩 汪盛

《左传》有云:“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旗袍作为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美的经典服饰,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中一个璀璨的明珠。在弘扬中国经典旗袍文化的“大道”上,喻双双将“行”与“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行与思之间,喻双双让旗袍文化绽放出耀眼的光彩,也让旗袍以更丰富的内涵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缘起:初识“盘扣”真面目

“旗袍”二字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词出现,最早见于1918年沈寿口述、张睿笔录的《雪宦秀谱》一书中:“绷有三:大绷旧用以绣旗袍之边,故谓之边绷。”

翻开旗袍的发展史,“旗袍”与清代的“旗人之袍”和“旗女之袍”是不同的概念。

一般意义下,我们所说的“旗袍”是指100多年前,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和解放精神的中国女性开始女穿男袍,兴起“文明新装”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民国旗袍。

喻双双与旗袍的缘分,并不是直接和旗袍的“对话”,而是始于对盘扣的“一见钟情”。

旗袍的盘扣,也称为盘花扣,源于中国结。

盘扣的作用是沿着右衽的开襟边缘密密麻麻地连缀着,将女性的身体隐藏起来,达到包裹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第一次见到盘扣的喻双双,只知道其美,没有想到盘扣的作用,更没有想到因为盘扣而为她打开了一座新世界的大门。门后面,则是绚丽而夺目的旗袍文化。

逆着时光的隧道,喻双双似乎还能看到2007年的自己,被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所牵引,站在浙江横店那间小阁楼里,被里面陈列着的如艺术品般精美的盘扣所吸引。

“这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精美雅致?这些艺术品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看着墙上密密麻麻、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盘扣,喻双双心里面有100个问题想要问。遗憾的是,阁楼里除了她之外再无他人,没有人能解答她心中的疑惑。

因为有疑惑,才更加令人牵肠挂肚。喻双双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摄了很多盘扣的照片,想着回去了好好研究一番。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回到北京之后的喻双双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才知道这精美的盘扣是用在旗袍上的。于是,她开始关注盘扣艺术,甚至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与研究盘扣的工藝上。通过查询与研究,她知道了盘扣有两大类,一类是用纯布手工编结的软盘花扣,另一类是用整块硬质材料打洞填充和在袢条内衬金属丝定型的硬花扣。

硬花扣造型多变主要用来做装饰花扣,也是因为如此,硬花扣可以进行复杂的图案创作,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但是旗袍上的盘扣,一般都是纯布手工编结的软花扣。

“盘扣的花式种类丰富,除了最简单的一字扣,有模仿动植物形状的金鱼扣、蝴蝶扣、菊花扣、梅花扣、花蕾扣等,还有表现艺术形象的飞天扣、开屏扣、蝶恋花扣……”谈起盘扣,喻双双至今还是如数家珍。

喻双双曾经先后请了两位有经验的师傅做盘扣,结果都没达到她心中的标准。她意识到每一个美轮美奂的盘扣作品,都需审美艺术和精湛工艺的完美融合。盘扣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丽符号,是旗袍服饰的点睛之笔,也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与生活积累所形成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更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人工之巧。当时,市场上的盘扣只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批量生产需求,没有将重点放在艺术和工艺水准的追求上。

只有将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融合的纯真丝软盘花扣才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才能与旗袍相得益彰,彰显东方人的审美格调和情怀。为了研发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软盘扣,喻双双开始把对盘扣的热爱,逐渐延伸到了旗袍上。

就这样,喻双双开始走入旗袍的世界,而旗袍也开始走入了喻双双的人生。

返璞:洗尽铅华归传统

郭沫若曾经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对旗袍,喻双双一开始就有着和常人不一样的感情与追求。

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后,喻双双了解到:民国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潮以及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是旗袍产生的文化思想条件。风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由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在喻双双看来,旗袍之美不仅仅是服饰美,更是艺术美、精神美。旗袍体现的是“藏”与“露”的艺术,“传统”与“时尚”的统一,“中”与“西”的融合。

“我要自己做旗袍,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旗袍来!”这个念头在喻双双的心里扎下了根。于是,她拜访了很多做旗袍的老师傅,跟着他们了解旗袍工艺。她告诉那些老师傅要“一片式古法旗袍”,老师傅回答说:“不知道,也做不了。”她说要做右衽大开襟的,师傅说:“都是做拉链的。”她说要做软盘花扣,师傅说:“大家都是硬盘的。”她说要做手工绲边的,师傅说:“手工太麻烦,现在都是机缝的。”

喻双双开始买来各种书籍资料潜心学习,琢磨研究。她一边探访技艺精湛的旗袍师傅,一边培养自己的工艺师。前前后后试做了1000多套旗袍,才接近了她心目中旗袍的模样——上世纪30年代的经典旗袍。

喻双双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让经典回归,让经典永恒。她提出经典旗袍一定坚持6个要素:高立领;右衽开襟;实用性与美观性于一体的盘扣;后背整片剪裁、衣身连袖;修身;两侧合理的开衩。

这样的经典旗袍,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型、不同气质的东方女性。东方女性脸型圆润、五官立体感不明显,通过旗袍领子的立体裁剪与脸形成一个三角画面,很容易拉长脸型增加美感,东方女性渗透在骨子里的、独特的、含蓄圆润的韵味正是经典旗袍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回归传统的经典旗袍在整体结构上,具备立领、开襟、精致的盘扣、上下连缀一体且合体的衣身、合理的开衩、和谐的色彩搭配、流畅的线条,再加上与旗袍式样相适宜的妆容和配饰,因此旗袍无论是在造型还是穿着时都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完美性与和谐性,追求的是一种与天地合的整体性。

返璞归真,意味着和市场对着干,喻双双确实没少遭到质疑。

“我刚开始研究旗袍的时候,很多人就问我是不是满族人,为什么要研究旗袍。还有很多人问,我的旗袍属于南派、北派、苏派、海派还是京派。”喻双双优雅地笑着回忆。

面对问题,喻双双从不厌烦,而是耐心地和对方解释: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服装的典范,是中国女性的形象标识。旗袍指代的是民国时期在上海形成的民国旗袍,并不存在派别概念。

“爱旗袍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的一种使命。我不怕别人不懂,就怕不懂装懂,打着改良的旗号乱改一气。”对旗袍,喻双双似乎有着一点“精神洁癖”。她不再满足于研究旗袍工艺,而是要让真正的经典旗袍走进大众的视野,回归生活。

传承:守正创新引潮流

喻双双说,选择旗袍,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中的喻双双,一年四季都穿着自己的经典旗袍。她说:“旗袍和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仅是一种工艺的实践和理论的表达,更是一种雅致生活方式的延续,如果脱离了生活方式和穿着者本身,它就只不过是一件衣服而已。旗袍只有穿在身上,把东方女性高贵、知性、坚忍、包容的精神气质融入血脉,渗透道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才能更加形象生动地诉说其内涵。

在旗袍文化的传承上,喻双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喻双双深知,让经典回归,就要深研旗袍文化本质,旗袍文化作为一个广义概念,包括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分。

就技术体系来说,制作工艺要坚持传承和发展优秀的非遗手工技艺;旗袍设计在基本构造保持经典旗袍六要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旗袍面料要顺应科技和社会现状,选用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环保又有温度的纯天然材料。

就价值体系来说,旗袍不仅是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美的经典服饰,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中一个璀璨的明珠。

通过一件件“喻双双经典旗袍”,喻双双完美地回答了自己最初提出的问题——“旗袍到底是什么样子?”。

随着近几年的“旗袍热”,无论老少,大家的衣柜里或多或少都有旗袍的影子,聊起旗袍来也都“头头是道”。旗袍的价位从几百元到几万元的应有尽有,拉锁的旗袍裙、上袖的旗袍制服、裸露前后背的旗袍礼服以及带有旗袍元素的各种服装都美其名曰“改良旗袍”。

“真正的旗袍一定是衣身连袖、右衽开襟、扣子既美观又实用。可惜的是在工业化的今天大家在追求国际化、经济效益的浪潮中盲目‘改良’传统,上袖、假襟、后背拉链...不仅没有实现国际化还丢了中式的魂,搞成了四不像。”喻双双坦言自己对当下“改良风”的不满。

她认为“改良”需要先“守正”再“创新”。所谓“守正”,就是要坚持中国服饰文化里“精华”的部分;在保留其原本优点的情况下,再进行适当的创新。一件代表中国服饰典范的旗袍不仅有它固定的制式标准,还有它的审美标准,包括服饰美、艺术美和精神美。这才是对旗袍文化和旗袍改良的正确解读。

于是,喻双双开始更深入地研究旗袍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和价值。她认为自己有着传播旗袍和旗袍文化与近现代生活方式相关联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文化内核的天然使命。

“传承”二字,知易行难。 喻双双发现目前国内尚找不到一本系统讲解旗袍制作工艺的书籍,她决定编制一本详尽而系统的旗袍设计与制作的书籍,帮助和自己一样喜爱旗袍的人。她很快组织了一批工艺师,利用自己多年来研究与实践的成果,耗时半年多,用大家可以理解的语言将有关旗袍的专业术语、制造工艺表述出来,出版了《旗袍设计与剪裁》一书。“这本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总算是填补了一个空白。没想到市场反馈很好卖得挺火,已经重印了多次,很开心能帮助到很多人。”喻双双言语之间充满了的喜悦。

因为内容详实,收录的各类旗袍精美优雅,同时工艺方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喻双双的这本《旗袍设计与剪裁》被和她志同道合的人发布在了一个短视频网站上,并且获得了大家的点赞。

在喻双双的带动下,很多人开始了解旗袍文化,很多人开始爱上了经典旗袍,很多人甚至学着自己做旗袍。尤其是当喻双双看到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传统手工技法的时候,那种满足感不言而喻。

致远:进而有为添韵味

喻双双从不满足于当下,“行以致远、进而有为”是她一直以来的人生格言。走得愈远,喻双双对旗袍文化的认识就越深。

在中国经典旗袍文化的传播中,她做了很多的尝试与创新。比如,她会穿着旗袍去参加大使馆活动。在她看来,旗袍就是一张名片,要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了解旗袍并爱上旗袍。

喻双双还举办了上百场经典旗袍文化公益讲座,每次看到新加入的旗袍爱好者,她就觉得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

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品格出众、优雅优秀的女性穿上“喻双双经典旗袍”,喻双双组织和策划了很多旗袍文化活动。在旗袍文化活动中,她从来不请专业模特,主角就是那些热爱旗袍和传统文化的智慧女性,来自各行各业的女性穿着喻双双设计的个性化经典旗袍相聚一起,成为旗袍的一场盛会。

德不孤,必有邻。在她的影响下,有很多优秀的当代女性也和喻双双一样,一年365天穿着各种款式和材质的“喻双双经典旗袍”,以高贵、知性、坚忍、包容的旗袍文化精神践行着雅致生活方式。

其中有位远嫁欧洲的“中国经典旗袍文化使者”陆世红女士,因为小巧玲珑被大家亲切的称呼为“布丁”女士。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的时候,在比利时的布丁每天穿着旗袍接送女儿上学放学。一天早晨,当送完女儿进学校后,經过一所养老院的门口,一位穿着护工服装的外国女士招手和她打招呼,对她身上的经典旗袍赞叹不已,感叹中国竟然有这么精美的手工。

当得知她的旗袍是在中国量身定做的传统服饰,外国女士说:“我要转达和代表养老院里的老人们向您说声谢谢。因为养老院的生活本来就单调,再加上疫情,住院老人们的家人都无法来探望,现在老人们每一天过得更加乏味枯燥了,大家很沮丧。可是这段时间爱,我发现,一到早餐的时候,老人们都兴奋的看着餐厅的窗外,还开心的讨论着什么。后来搞明白了,原来老人们是在看,每天都准时从窗外路过的,一位穿着很特别很优雅的漂亮女士。老人们觉得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给他们带来了美丽的心情,美的享受。”

作为旗袍艺术家和和旗袍文化研究者,她不仅痴迷于身着旗袍体悟、分享“琴旗书画诗舞花香茶”的中式雅致生活美学,还致力于跨界链接多元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创作。比如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丹青艺术与旗袍艺术融为一体的“二十四节气丹青旗袍”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入选央视《国宝发现》栏目播出。依据盘花扣工艺特点,融汇多种非遗文化元素,艺术性、工艺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并重的跨界文创作品“古琴三十八势盘花扣”,让古琴指势蕴含的“指中之象,势中之意”在盘扣的直曲间妙现,使古琴典籍以新的生命力“活”了起来,使更多中国优秀的非遗绝技惊艳亮相。

喻双双在不断思考,也在不断创新、前行。她将继续发扬旗袍独特的文化底蕴,传承古韵丰盈的中国情结。成就自己诗意的人生。

猜你喜欢

旗袍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旗袍魔术秀
我来说说旗袍美
谁远谁近?
旗袍找不同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