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策略,发展个性创作
2021-02-25蔡慧珍
蔡慧珍
【关键词】习作;导学;能力;发展
在小学习作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要优化习作导学策略,采用多样形式的指导方法,促使学生能够独特地运用个性化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体会身边事物的特点,以我心抒我情、以我笔写我事,努力描绘真实的生活和自己独特的感受,凸显习作立意、表达个性化,不断地夯实学生生活、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习作技能。
一、增进生活体验,选取个性素材
学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汲取丰富的习作素材,这就要求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变化情况,筛选富有个性的生活习作素材,把自己观察、体验生活所获得的个性化习作素材,把生活中索取、积累的素材运用于在习作活动中,个性化地抒发独特的感受和观点,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欲望,凸显个性化习作的内涵。例如,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类”习作活动时,习作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游戏活动或进行拔河等比赛,在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求学生一边活动一边观察活动过程,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活动的感受,学生只要参加了自己喜欢或熟悉的活动,自然会有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习作情感体验,表达的语言就富有个性化。有了亲身的生活体验,习作时,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选择表现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想的材料进行表达。又如,指导描述家乡美景之类的习作活动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播放家乡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色。学生熟悉并体验的家乡美景后,教师提出要求:“家乡的景观这么美丽,谁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家乡的美叙述出来呢?”学生调动自己对家乡美景特点的生活体验,通过小组积极对话交流,表述上下学的路上、公园里、蜜柚园中的景色特点,以及春一年各个季节的景色变化,雨前雨后的天气变化等,学生各自把自己认为家乡里最美的自然景观介绍给其他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叙述加以补充,使叙述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完整,最后再让学生动笔进行习作。
二、凸显个性中心,培养观察能力
在习作教与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习作实践活动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搜集适合自己习作的素材。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地去观察身边的世界,运用心灵去体验与感受身边的世界,对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与体验,提炼出观察到、认识到、体验到的素材,积极地在小组对话交流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充分体现个性化的习作中心。例如,指导描写动物类的习作活动时,习作伊始,教师先以课文导入:“这单元我们已经阅读了几篇写小动物的文章,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吗?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了解它们的特点呢?从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平时善于观察,抓住这些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生活中,你喜欢那些动物?你能不能把你观察到动物的特点告诉大家?”学生在小组里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喜欢哪种动物。
接着,教师让想说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在小组里把自己在平时怎样观察小动物,小动物又有何特点进行相互交流,教师则适时地巡视点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叙说,有的学生从动物的外形叙说,有的学生从动物的脾气叙说,有的学生从动物是怎样进食、嬉戏、休息的角度叙说……学生把自己平常观察到的小动物各种外形或习性详细叙说,以真实的、独特的观察获得体验与感受,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凸现习作中心个性化。又如,教师指导学生描写校园的大榕树时,可以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引导学生从远处观看大榕树,让学生观察大榕树的外形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走近大榕树,观察大榕树的枝干、树叶的形状、颜色等。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准备从哪一方面描述大榕树,有的说:“大榕树的枝繁叶茂,在一年四季里给同学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要从这方面去描写。”有的说:“大榕树粗大的枝干,一年四季翠绿茂盛的叶子让我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我要从这方面去描写。”……学生在有序、细致的观察中感悟事物的特点,能够抓住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描述,不但使观察能力获得培养,而且真正实现习作中心个性化。
三、拓展习作想象,发展个性创作
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习作想象时空,激活和调动学生的习作想象思维,抓住眼前的随机事物,开展多种形式的习作想象活动,引领学生在观察事物、广泛联系、建构故事情节和叙写片段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想象能力获得发展,个性思维得到激发,促使学生的习作思维不拘于现实,穿越时间的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从而培养富有个性化的习作创新能力。例如,指导想象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课前布置学生向家中长辈询问家乡以前的情景,自己再观察现在的家乡状况,联系一下,进行对比,初步体验家乡今昔的变化。习作指导开始时,教师先让学生激情朗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又见家乡时感受到人与事有着巨大的变化。接着,教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讲一讲家乡今昔的变化,主要从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公路、高楼大厦等建设事业的发展,文化生活丰富等方面叙说家乡近二十年来的变化。此时,学生的想象思维已被开启,心中有一股强烈表达的欲望。教师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1.二十年后,家乡的道路交通有什么变化?2.人们的居住条件怎样?环境绿化如何?3.工农业生产条件与现在相比,有没有进步?4.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5.我们的母校起了什么变化?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如何?6.二十年后的我怎样?是怎样回到家乡的……学生先选择几个方面进行想象,然后把自己对家乡的想象在小组中充分地交流,并相互补充,做到相互启发想象的目的。然后,教师让几个学生上台讲一讲二十年后回到家乡所看到的景象,并趁机点拨,帮助学生理清习作想象思路,选择习作富有个性化的材料,起到示范作用,激发学生更积极地拓展想象空间,发挥富有情趣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运用个性语言进行表达,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创作能力。
四、利用思维导图,建构布局能力
學生不仅要会说、会表达,还要灵动地运用语言进行描述,使习作作品不仅语言表达、内容要富有个性化,而且要做到有层次性、结构严谨,使整篇文章语言贴切、隽永,结构条理十分清晰。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平时多积累生活经验,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怎么下笔表达,顺畅地运用语言刻画作品中的人、事、物等,把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恰当地插入文章中理应摆放的位置,使整篇文章结构清楚、有序,形成较为娴熟的布局谋篇能力。反过来说,学生具有较强的布局谋篇能力,就会使学生表达清楚、顺畅叙述过程就会得心应手。例如,指导学生进行“雨”习作活动时,教师根据“雨”的景色描写和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画出思维导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接着利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对话探讨。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懂得这篇文章要以“雨”为中心,发散出“雨前”“雨中”“雨后”三个雨景的不同状态,以简要地笔调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描述“雨前”和“雨后”,侧重描述文章中心部分“雨中”的美丽景色,从而使文章结构清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学生在思维导图引导与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并掌握“雨”的叙述顺序,以及详略表达、合理过渡等方法,写出的作品内容丰富、语言运用贴切、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