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美术的教育教学

2021-02-25俞文琪

家长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

俞文琪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一、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不得不承认,儿童是被世人公认的最具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天真懵懂,却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打量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的一知半解正是这种想象力的来源,没有固定的形象认知,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加一就是等于二”,而是“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正是这个时候,美术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该如何小心翼翼地引导和保护他们的这份想象,并能自然而不刻意地表现他们心中的那个世界。大多数教师采用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模式,即先讲后画,教师设问学生解答;或者是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教学形式,这种传统美术教学有不适合现代教学要求的地方,导致美术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美术”其实有两重意义,“美”是一种抽象的意境,而“术”是指在表达这种意境中所使用到的手法和记忆。在我的经历中,传统教育中教师总是重视“术”的应用,“范例式”地告诉学生这一笔应落在何处,那一抹该挥落在哪边。这种教育模式、教育观念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天生热爱艺术,在懵懂不能口语时,便会“咿咿呀呀”;在手足能动之时,就喜欢涂鸦绘本,载歌而舞。哪怕追本溯源,人类祖先从猿人进化而来,先学会的亦是涂墙记事、绘图达意。图画与音乐是不需要语言和注释的,它们不分国籍人种,静静地在那表达着它们的喜与悲。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急于传授他们各种技能技巧,而应对他们进行引导和鼓励。或许一开始他们作品表达出来的事物很原始、粗略,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过于急躁,因为就如同新生婴儿尚不能指挥身体,他们还不能娴熟地使用那种“术”,重要的是我们要在那过程中唤醒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加重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在引导教育后,才能自然地带入“术”的运用。淡化结果,注重中间追求心中想象的那个结果的过程,这应当是我认为的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做到的心态和目的。

二、改变教师“教”“说”的角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艺术的创作当然不能只有心中的感受,就像一个进化完全的答案,它的思绪能纵横宇宙贯穿古今,卻口不能言,手不能动,完全摒弃美术技法的授课,会让学生在创作中手足无措,不得要领。

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的《飞天》时,教师不但要对表面壁画进行剖析,更要做到引导学生思索壁画的意义、古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让他们放飞自己的思维。在引导的同时介绍那些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壁画中的人物刻画手段、色彩表现形式,虚实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和学习美感与技术,试着和学生一起摆一摆、猜一猜壁画人物的造型。在教学中穿插这些自由探索的课程,教师能从教育者的身份转变为一个参与者,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注重学生个性思想的发展。每个人都有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以为的美做出自己的表达及诠释。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去规范化”,改变“教”“说”的角色,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

我们不能抹杀孩子心中的美,我相信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怀有一个美术的胎儿。教师不应该想着如何去雕琢每一个珠胎,让他们统一化、格式化,其实他们与即将分娩出生的婴儿无太大区别,都是独立鲜活的个体,只是需要一个系统的世界观来支持他们的诞生。而“术”就是那个笼统的世界观,它就像是我们的五官、手足,靠它来实现我们的所有。就像人,生而是为了胸腹间的天地,而不是为了皮囊,五官手足等外在为辅。美术中的术是为了美而存,美以术为辅,过度的舍本逐末会抹杀了学生那份天真纯真,最好的结果不过是画质高清的打印机,而淡化结果的过程中必然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以虚求实。

三、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升上课效果

美术作为一门直观的视觉艺术,是建立在视觉触觉的基础上,多以绘画、雕塑等为表现形式。如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加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下面我从教师本身和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学生角度,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上的优势:

1.对于教师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简化教师的备课环节,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精心准备范画、教具。比如在讲四年级“冷暖色”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多幅形式相同而不同颜色的范画,如果多媒体,教师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范画作品。借助计算机准备范画,教师则可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节省大量的时间,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去备课、去思考教学方法。例如:思考怎样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多样化的PPT。在上课欣赏时,也只需做好PPT课件,通过这种形式把画家的作品用声频、图像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也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提供给教师的便利。

2.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开展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绘画或手工的形式没有快速的反应能力,但他们又尤其重视对游戏的体验快感,享受直观事物带来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谁画的鱼最大》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开展中通过应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比如展示多种不同大小的鱼类图片,通过多张图片的对比,引出关键词:最大。在这个过程中,还可插入鱼儿在海里的音频为这堂课创造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有效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减少学生“开小差”的现象。

3.在中高年级教学中,对形状、色彩极其空间存在很多要求,如果只通过书本直观地欣赏图片,学生可能无法想象出其立体时的样子;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对物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加以解释说明,并可通过多媒体出示多种绘画工具所表现的不同作品,将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的细节放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和学会选择多种绘画材料表现画面的能力。由此可见,适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身创新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对事物多角度、多方位感受艺术作品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同时,适当地利用录像和视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四、改变单调的教师评价,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作品本身就没有优劣的标准答案,它们是用来开阔眼界、获取信息,从而来完善自己的一种途径。人对人或对事的评价是一种本能,是一种主观意识,延伸到美术作品的评价上也是一样的。对同一个物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性格,就会导致不同的理解和审美趣味。因此,在课堂中,对于名画或学生的画作,教师应以观赏者的身份进行客观评价,不应事先就给某一对象规定统一、唯一的评价标准,可以试着让学生或作者自己发表看法,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掘不同学生的特点,充分地表达其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来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那么自然而然地,学生的审美及想象力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7课《画家梵高》中,我仅仅只介绍了梵高的身世和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便让学生欣赏画作,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作品的色彩和气氛,并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画面画的内容是什么?色彩、用笔又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最后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名家大师抑或是自己身边同学的作品,他们都有着无尽的好奇。而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专有的规则和条例,让学生带着自己或喜欢或不解的艺术作品带入教学,互相交谈分享或者解惑,带领学生一起了解每幅图画中表达的意境,图画后隐射的现实,让学生从中体会美术带来的那个广阔世界。

从“虚”到“实”,让我们把画笔留给那些一个个自由飞翔的心灵,给他们一片即便长大成人后,依旧能自由想象自由创作的自留地。我们应当让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回归,让学生在创作时能最大限度地放飞自己的思维,释放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猜你喜欢

美术教师教学
美术篇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