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血栓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1-02-25韩淑萍
韩淑萍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变,为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出现缺氧缺血症状,进而软化坏死,进一步发展为神经功能缺损的病变,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1]。脑梗死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卒中”“中风”范畴,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是现今医学界研究的重大难题[2]。目前,脑梗死治疗药物较多,如血栓通、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等,但因为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故各药物治疗效果差异明显。本研究比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血栓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扬中市中医院收治的脑梗死确诊患者42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排除存在精神病史或沟通障碍患者,过敏体质患者,伴活动性出血倾向患者,合并心、肺、肝、肾等严重脏器病变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及中途退出研究者。观察组年龄50~80(62.18±3.5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34(7.32±1.61)h。对照组年龄50~80(62.34±3.5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35(7.25±1.65)h。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开展,患者及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降压、脱水、吸氧、扩血管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 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5652]400 mg混合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吉林四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2026448)5 ml混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评分(Barthel指数)。
NIHSS评分以意识、凝视、视野、面瘫、语言、感觉、忽视症、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构音障碍为指标,总分45分,评分越低说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Barthel指数评分以穿衣、修饰、进食、洗澡、如厕、控制小便、控制大便、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为指标,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恢复越好。
1.4 疗效评定标准 (1)基本痊愈:患者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肌力达到4~5级,言语清楚,病残程度0级;(2)显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显著减轻,肌力提升2级,言语基本清楚,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自理;(3)有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肌力提升1级;(4)无效:患者未达到上述要求,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PV、全血黏度、HC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PV、全血黏度、HCT、FI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 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2.4 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脑梗死属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残疾率与病死率均较高。有关调查显示,在脑卒中发病中,脑梗死占有比率为65%~80%,残疾率高达70%[3]。经临床研究发现,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内皮受损,使得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梗死部位缺氧缺血,出现水肿。中医学认为脑梗死实质就是脑组织血症,致使生火化风、癖阻清窍、脑元损耗,造成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行动不便,普遍与中老年群体机能衰退、积劳成疾等因素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当全血黏度、HCT增大,FIB及血小板聚集,均会减慢血液流速,增大血液循环阻力,减少微循环中血液灌注量,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因为缺氧缺血而出现退行性改变[4]。
脑梗死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卒中”“中风”范畴,普遍认为与心脏、肾脏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主要表现为气血紊乱、肝火不足、痰湿阻滞、经脉不畅等[5]。除此之外,有关研究认为,瘀热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因素,指的就是“瘀”与“热”2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胶结合及形成具有新的特质的复合病理因素,除了具有“瘀”“热”病理因素外,还存在一些自身特性,如多种内伤、外感疾病[6]。故在临床治疗中,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7]。
血栓通、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目前治疗脑梗死的主要药物。对于血栓通来说,其成分主要就是人参皂苷、三七皂苷,可发挥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作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8]。在临床治疗中,其作用机制如下:通过对血小板活性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改善血流动力,减小血液黏度,以此缓解脑组织损伤,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9]。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素与川芎提取物的复方制剂,其主要成分就是川芎嗪、丹参、丹酚酸,其中川芎嗪作用主要为散瘀止痛、活血通经;丹参作用主要为祛瘀止痛、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养血安神,而丹酚酸的作用就是溶解纤维蛋白,扩张血管,减小血液黏度[10-11]。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如下[12-13]: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避免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小血液黏度;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释放,提高血小板中环磷酸腺苷水平;增大脑组织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脑卒中症候;促进自由基清除,避免对线粒体膜流动产生影响,发挥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改善脑组织营养代谢,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PV、全血黏度、HCT、FI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临床应用效果优于血栓通。
综上所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更佳,有助于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