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氯芬联合痉挛肌低频治疗仪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
2021-02-25曾凡
曾凡
近年来,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发病率呈不断递增趋势,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1]。虽临床目前对痉挛型脑瘫有较多的治疗手段,但大多维持时间较短,且普遍治疗费用高昂,给患儿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2],因此,亟需经济、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与手段帮助患儿减轻治疗痛苦,改善临床症状与预后[3]。基于此,本研究观察巴氯芬联合痉挛肌低频治疗仪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于云南省曲靖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均符合痉挛型脑瘫的诊断标准,并排除不合作患儿。采用随机分配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儿男12例,女8例;年龄1~12(6.25±2.74)岁。对照组患儿男9例,女11例;年龄1~11(6.22±2.33)岁。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巴氯芬(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80103)5 mg口服,每天3次。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痉挛肌低频治疗仪治疗,根据相关仪器使用标准对患儿进行相关操作,每次25~30 min,每天1次。2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1)临床疗效。(2)治疗前后临床指标评分,包括患侧肌张力评分(Ashworth)、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发育量表(Peabody)评分,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代表改善情况越佳[4]。(3)治疗满意度,采用问卷形式,根据结果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4)并发症,包括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及白细胞计数减少等。(5)GMFM C区、D区、E区评分,采用GMFM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进行粗大运动能力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粗大运动能力越强[5]。(6)抓握评分、视觉运动评分、精细运动发育商评分,依据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精细运动能力越强[6]。(7)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肌痉挛(MAS)评分,采用ADL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肌痉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量表(MAS)进行评价,满分为5分,分数越低表示肌痉挛程度越轻[7]。
1.4 疗效评定标准[8]显效:治疗后,患儿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治疗后,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效:治疗后,患儿的病情未得到控制或发生恶化,临床症状未改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0.00%(χ2=4.329,P=0.037)。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Ashworth评分、Fugl-Meye评分及Peabod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Ashworth评分、Fugl-Meye评分及Peabody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分)
2.3 治疗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对治疗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χ2=5.625,P=0.018)。见表3。
表3 2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例(%)]
2.4 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40.00%(χ2=4.800,P=0.028)。见表4。
表4 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5 GMFM C区、D区、E区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GMFM C区、D区、E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 C区、D区、E区评分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 C区、D区、E区评分比较分)
2.6 抓握评分、视觉运动评分及精细运动发育商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抓握评分、视觉运动评分及精细运动发育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抓握评分、视觉运动评分、精细运动发育商评分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2组患儿治疗前后抓握评分、视觉运动评分、精细运动发育商评分比较分)
2.7 ADL评分及MA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ADL评分及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M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7。
表7 2组患儿治疗前后ADL评分及MAS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锥体系受损是导致患儿出现痉挛型脑瘫的主要因素,临床表现为患儿出现肌张力增强、腿反射亢进等症状[9]。在治疗痉挛型脑瘫的药物中,巴氯芬有显著治疗效果,可有效抑制突触和多突触的反射传递,起到肌肉松弛剂的作用,具备抑制兴奋神经递质释放的能力[10]。巴氯芬服用后可快速被肠胃吸收,且在1 h内便可达到最高血浆浓度,快速有效缓解肌痉挛,提高患儿运动能力,且不良反应较小,可有效缩短康复疗程,是目前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最佳骨骼肌松驰剂与辅助手段[11]。随着医疗设备与技术的发展,在治疗神经性疾病方面使用电刺激疗法疗效显著,挛肌低频治疗仪可有效缓解患儿的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挛肌低频治疗仪为无侵入性操作,患者具有较高的耐受度,还可充分激活闲置的神经通路,提高运功功能的恢复率[12]。口服巴氯芬联合痉挛肌低频治疗仪治疗痉挛型脑瘫与单一的巴氯芬治疗相比,可降低药物剂量过大而引发的不良反应,提高病情的治疗效率,且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可有效减少患儿家庭经济负担,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指标、治疗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相关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的巴氯芬治疗。
综上所述,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巴氯芬口服联合痉挛肌低频治疗仪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巴氯芬口服治疗,可改善患儿临床指标,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且患儿治疗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