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建议

2021-02-25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比特区块监管

樊 欢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区块链技术原理及发展现状

2008年,一位化名为“中本聪”的学者发表了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描述了一种被他称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算法,而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算法最主要的的底层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业界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区块链1.0阶段,即以比特币为典型代表,实现可编程货币,并在参与人群中取得共识价值;二是区块链2.0阶段,即通过加载智能合约,使区块链的应用从数字货币拓展到金融领域,实现金融相关应用场景的可编程;三是区块链3.0阶段,即区块链应用进一步扩大,在社会管理、医疗、教育、慈善、溯源、物流等方面均有应用落地,且应用行业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区块链的技术原理

区块链可以看做是“区块”(Block)和“链”(Chain)的组合,其中区块是组成区块链的基本单元结构,每一个区块都被打上时间标签,每个区块中存放的是这个区块被生成期间的所有交易信息,然后众多的区块按照时间顺序先后生成,并通过加密的方式,形成一条可信的、不可篡改的、全员共有的链条。区块链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区块链结构

区块链具有如下技术特征:第一,去中心化。区块链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链上的所有数据都是由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维护,系统中每个节点均存储一套完整的数据拷贝,任一节点或多个节点受到攻击也很难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第二,数据不可篡改性。区块链上的数据信息一旦经过验证并被打包到链上的区块中,就被永久地存储起来,除非能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对数据库的修改都是无效的。第三,去信任化。区块链上节点之间的交易通过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进行控制,一旦促发交易条件,交易由系统强制执行,无法进行人为干预。交易双方无需彼此信任就能进行交易。而且,区块链中的信息是公开的、透明的,除加密信息外,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链上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提高了欺骗的门槛。第四,匿名性。由于节点之间无需信任就能进行交易,因此交易对手无需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产生信任,交易过程中只需提供交易所需要的信息,其他隐私信息可以受到保护。

(二)区块链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区块链技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被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国家和各省、市正在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底层研发和商业布局,并相继出台推动区块链发展的相关政策,如表1所示。

表1 2016年以来区块链技术国家主要支持政策

我国区块链专利数量和企业数量均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20年我国公开的区块链专利数量达10 393项。根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统计,2020年我国具有实际投入产出的区块链企业达1 350余家,全年产业规模约为50亿元,截至2020年11月,区块链落地项目共有444项,行业应用水平得到提升。应用落地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金融领域、政府服务和司法存证领域,落地项目分别为132项、129项和42项,占应用落地项目总数的68%。

金融行业具有风险大、多方交易、信任基础薄弱等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最广、落地最多的领域。截至2021年6月1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发布5批总计1 238个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涉及的金融服务场景包括供应链金融、金融信息存证、融资租赁、金融资产服务、资产证券化、股权期权等,其中最多的应用场景是供应链金融,涉及银行参与备案的共有22个,包括工商银行的工银玺链、江苏银行的苏银链、中信银行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系统、交通银行的链交融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平安银行的区块链存证、招商银行的区块链跨境创新支付平台和股权激励管理系统等。从以上发布的5批服务内容来看,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涉及的领域包括数字政务、数字存证、医疗、养老、旅游、法律、食品安全、版权、电子签约等。

二、区块链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初见成效,在支付清算、银行征信、票据市场、供应链金融、保险、证券等领域均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但由于技术性能、安全隐患、政策监管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推广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区块链技术层面存在问题

区块链底层技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风险如51%攻击、分叉、智能合约安全等,对于部分金融应用场景在安全、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尚难以完全满足。首先,区块链技术在性能、效率方面存在局限。区块链是采用分布式记账技术,也就是说每发生一次交易,所有节点都要进行一次数据的记录,这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效率的下降,而金融业务需求的增加将导致系统处理量更大幅度的增加,进一步导致系统性能和运行效率的下降。例如,以主流的比特币和以太坊来说,比特币每秒只能处理大约7笔交易,以太坊每秒大概处理7~15笔交易,远低于传统金融每秒交易处理量,这也是阻碍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大规模落地应用的主要瓶颈。其次,在金融业务中搭载智能合约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智能合约一旦载入区块链系统,将无法修改,但是在智能合约设计之初,可能因为技术人员对金融业务的逻辑理解有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不到位、在程序设计上出现疏漏等问题导致交易出现错误,但由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一旦发生损失,将无法及时进行止损,可能会严重影响金融业务的运行及系统的稳定。

(二)资源消耗过大

就现阶段来说,基于工作量证明机制的区块链技术如比特币等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来产生新的区块。剑桥大学替代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截至2021年5月10日,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大约是149.37太瓦时(1太瓦时=10亿度电),这一数字已经超过马来西亚、乌克兰、瑞典等国的耗电量,接近排名第25位的越南。挖矿在消耗大量电能的同时,也会加剧二氧化碳的排放。据统计,2020年因比特币挖矿产生的二氧化碳达6 900万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专家团队发表的《中国比特币区块链运行的碳排放量与可持续的政策评估》预估位于中国的矿池占全球算力的78%左右,在没有任何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中国比特币区块链的年能耗预计在2024年将产生1.305亿公吨碳排放,将超过捷克和卡塔尔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耗费巨量资源生产并无实际价值的虚拟币,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虚拟货币挖矿的高耗能和高排放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警觉,相关整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21年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这是我国针对比特币首次公开表态,直言“打击”态度鲜明有力。

(三)钱包安全存在隐患

在区块链金融应用中,资产管理的安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区块链技术本身没有中心化的处理机构,用户是通过公开地址和密钥来拥有资产的所有权,一旦密钥丢失,由于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性,将无法通过修改交易记录拿回资产。在数字货币运行中,盗币现象经常发生。例如,2017年3月,韩国Yapizon比特币交易所3 831枚比特币被盗,相当于该平台总资产的37%;2017年7月,BTC-e交易所6.6万枚比特币被盗,价值9.9亿美元;2018年6月,韩国交易所Coinrail和Bithumb的热钱包遭到攻击,其中Coinrail损失了5 300枚比特币,价值接近4 000万美元,Bithumb损失了近3 100万美元;2018年9月,日本交易所Zaif宣布遭受黑客攻击,被盗的资金价值总计70亿日元(约合4.3亿元人民币);2019年5月,币安BTC热钱包7 000枚比特币被盗。这些案例为持续升温的区块链市场敲响了警钟,让人们不得不审视区块链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

(四)数据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1.给反洗钱等方面的监管带来挑战。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支撑进行金融交易,交易双方无需公开身份,只要符合区块链上设置的规则,双方通过加密算法就可以进行交易,这样虽然降低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加速了货币流通,但同时给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

2.隐私数据的保护要求。区块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份记录所有交易数据的全局账本,这使得攻击者攻破某一节点就能够获取所有的交易信息,数据安全性风险增加。在金融领域,因政策和行业的特殊性,对数据的隐私保护、权益保障等有极高的要求,如何在账本共享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交互全流程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例如,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应用场景中,采用应收账款融资时,应收账款信息属于隐私信息,需要高度保护,如何在上下游信息传递过程中防止敏感信息泄露,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3.数据存储安全要求。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区块链技术收集到的数据也将呈几何级增长,如何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存储、由谁来承担存储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等问题都是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相关标准及法律尚不健全

1.区块链在应用层面尚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各家机构纷纷自建区块链技术平台,不同平台之间的跨链对接、数据迁移等问题使区块链金融业态的兼容性和扩展性较差。因此,在关注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产业产用衔接的同时,强化区块链金融相关标准的建立,在技术标准、评价体系、安全要求、监管原则等方面予以明确,以提升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水平和效率。

2.对于区块链金融的监管政策尚不完备。首先,暂无权威机构对区块链相关产品进行监督,无法有效评价产品的质量,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区块链应用良莠不齐。其次,相关资产的法律有效性界定不清晰。例如,对于“链上”资产和智能合约等方面的有效性,目前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规定,一旦发生纠纷,很难得到相应的法律救济,而且区块链技术采用分布式记账方式,也进一步加大了责任主体的认定难度。再次,给现有的金融监管政策带来了挑战。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金融业务的跨界融合,也使金融风险更为隐蔽和复杂,传统的金融监管很难全面覆盖,容易引起监管缺失。最后,如何解决金融交易的最终确认点。如果交易涉及跨国或跨地区时,法律法规如何适用等也是区块链金融监管面临的难题。

三、区块链金融发展相关建议

(一)从业机构层面

在从业机构层面,一方面,需要加强区块链底层技术研究,结合自身技术基础与发展定位,深入研究制约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的“卡脖子”难题,切实提高技术可靠性,加强“链上”金融业务风险抵御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应用场景,不同金融场景对区块链安全、性能、功能等要求也不尽相同,并不是所有业务都适合区块链,也不是所有数据都要使用区块链。金融业要根据不同业务特点,选择恰当的应用场景,不能为了“上链”而“上链”,要确保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落地能够“接地气”“服水土”。

(二)政策监管层面

在政策监管层面,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区块链金融监管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要在规范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的同时,将技术滥用关进牢笼,促进区块链金融安全、健康、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监管,要充分利用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在内的监管科技,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区块链金融甚至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识别、防范和化解能力。可通过“将监管上链”“以链治链”等逐步建立起与区块链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监管机构要坚持合理、适度、有效监管,理性看待区块链创新与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本质上并未改变金融业务的属性,只是通过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听之任之”和“一棒子打死”都不可取。在监管过程中既不能忽视监管的灵活性,又要防止创新失控、过度投资等乱象的发生。

(三)行业组织层面

在行业组织层面,一方面,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政、产、学、研、用等各方搭建好信息交流的平台,积极开展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探索对于应用的经济价值、合法合规、安全稳健等方面的评估,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应用规范等政策的出台,加大成果经验的推广,推动各方形成广泛共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公众的培训教育力度,要引导公众正确、理性、客观认识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强化公众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于社会上一些打着区块链金融进行非法集资和炒作的现象要进行及时提醒,防止公众陷入非法金融活动中。

(四)国家政策层面

在国家政策层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研发和技术落地应用的扶持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以区块链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产业链和生态体系。一是加强对区块链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应用场景丰富、技术领先、熟悉金融规律的区块链金融龙头创新企业;二是加大区块链金融科创企业的支持培育力度,可通过设置产业园区、出台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条件,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区块链金融小微企业;三是积极引导区域之间、地区之间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打造一批跨行业、跨区域布局的金融科技产业带;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既懂区块链底层系统架构设计,又懂金融业务运作逻辑和风险防范内在关联的,兼具技术和运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区块链金融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比特区块监管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区块链将给媒体业带来什么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比特币还能投资吗
比特币分裂
比特币一年涨135%重回5530元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