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老四题

2021-02-24胡振龙

古典文学知识 2021年1期
关键词:贾谊白居易老子

胡振龙

一、 重要的事说两遍

老子喜欢在章末对一些他认为重要的事项加以强调,以达到警醒世人的说理效果,因而《道德经》存在重言一遍的现象。蒋锡昌先生《老子校诂》一书较早关注到老子这种独特句法,并予以揭橥:“盖‘夫唯之句,常承上句之意而重言之,此《老子》特有文例也。”他从《道德经》中找出四个例证加以说明,如第二章:“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二句,系承上句弗居之意而重言之,例一。”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二句,系承上文不争之意而重言之,例二。”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夫唯不盈二句系承上句不欲盈之意而重言之,例三。”第七十二章:“‘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系承上句无厌之意而重言之,例四。”蒋氏还循此老子特有文例运用“本校法”及“他校法”对《道德经》七十一章进行校勘,王弼本作“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蒋先生据《太平御览·疾病部》引作“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以其不病”,认为此本文字较诸本为长,当据改正。若如此,则老子将重要的事说两遍又增一例。

二、 贾谊“五饵策”与老子“五色”“五音”“五味”之说

汉初为抵御匈奴侵盗,“与单于争其民”,贾谊向文帝献“建三表,设五饵”之策,他在《新书》卷四“匈奴”篇中曾予以详细论述,《汉书》卷四九《贾谊传赞》也提及“五饵”之术:“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颜师古注云:“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仓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贾谊心忧天下,年少垂涕,提醒文帝应居安思危,以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治安策》)。“五饵策”基于当时匈奴强盛汉室无法以武力征服的现状而提出的对策,今天看来不免迂阔不切实际。沿波讨源,“五饵策”应是对老子思想的反向继承,《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王弼注云:“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矣。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老子反对世俗过度享乐生活方式,倡导见素抱朴、致虚守静的俭啬人生态度,如所说“三去”:“去甚、去奢、去泰”;“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云“治人事天莫若啬”。贾谊反其道而行之,欲以声色美味及居处娱乐弱化匈奴心志,以使其降服于汉朝。虽然流于一厢情愿,但不得不说是对老子思想的灵活运用。按,汉初黄老思想流行,司马迁在《史记·乐毅传赞》中简要梳理了黄老之学的传授谱系:“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因此,贾谊逆向接受老子思想影响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五饵策”被后世诗人广泛用为典实。如唐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方陈五饵策,一使胡尘清”,宋刘攽《熙州行》“贾生属国试五饵”,清刘献廷《王昭君二首》其一“六奇已出陳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等。

三、 《史记》“老子赠孔子言”两种书写的互文见义

古代仁人君子临别时往往有以言相赠之习,《晏子春秋》卷五载“曾子将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赠人以轩,不若以言。吾请以言乎?以轩乎?曾子曰:‘请以言。”《荀子·大略》云:“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孔子之周问学于老子,临别时老子曾赠孔子言,典籍多有记载,司马迁也作为信史载入《史记》,在《孔子世家》及《老子韩非列传》中都有叙述,但所记老子话语不尽相同。《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一行适周问礼于老子,辞别时,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所载老子之言则与之不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细绎两处老子之言,不难发现大同中存小异。相同之处在于二者皆具忠告警示意味,所谓“聪明深察、博辩广大”“骄气多欲、态色淫志”云云,都是老子对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智者孔子的严厉批评,告诫他应守柔谦下、低调内敛,这与一向持守无为不争立场,反对昭昭察察的世俗智慧,以昏昏闷闷的愚人自许的老子哲学理念步调一致、桴鼓相应。至于两种话语形态的差异及产生原因,笔者推测盖缘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叙述语境及发言场景的不同。《老子列传》中老子赠言产生于孔子向学问礼之际,其时孔子当夸夸其谈于尧、舜、禹、汤、文、武等儒家圣贤话语,被老子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一句话打断且给予全盘否定。而《孔子世家》中老子赠言发生在孔子辞别之际,契合古代仁人临别赠言忠告的语境。其次是刻画传主形象的需要。《老子列传》中强调“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旨在突出老子的虚静愚朴的人生姿态和处世哲学,形塑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道家创始者面目。《孔子世家》中的赠言刻意凸显“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的身份职责,一方面写出孔子的转益多师,善于学习的性格特质,另一方面也是塑造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的传主形象需要。

总之,将《史记》所载老子赠孔子言的两种话语对读,读者大致可以回到历史现场,还原老、孔两位圣哲面对面的对话场景:初见时孔子侃侃而谈,遭老子当头棒喝,临别时老子再以美言规劝。仲尼年轻气盛、志在有为的形象与老聃谆谆告诫、持守无为的面目跃然纸上。

四、 白居易的辩证法:对老子思想的受容与解构

白居易晚年以独善其身自许,深受老子、庄子及佛教思想影响。他以愚叟自称,吟《洛阳有愚叟》诗,作《大巧若拙赋》,从老子哲学中汲取了“愚朴”“知足”和“贵身”的理念。如其《闲居》诗云“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知足吟》:“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显系源于老子所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祸莫大于不知足”。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远离长安,以期摆脱朝官与宦官的纷争。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事变发生后,白居易庆幸自己远离官场,没有惹祸上身,“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所作为似源于老子所说善摄生者的无入死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但白居易并未全盘接受老子哲学,如果说其立身行世继承了老子知足退隐的思想,那么在诗文风格上他则解构了老子的“希言自然”“多言数穷”“知者不言”的理念。大和八年六十三岁时白居易作《读老子》诗:“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白氏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反诘老子“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之说,代表了他对自己“理周辞繁”“意切言激”(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并序》)创作风格的维护与坚守。如果将其所作《醉吟先生传》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王绩《五斗先生传》对照,不难发现白居易多言、好言的性格及“情意失于太详”(张戒《岁寒堂诗话》卷四)的自传写作特点。“多言”还体现在白居易诗风上,其新乐府诗及感伤之作叙事详近,与元稹等人连篇累牍次韵唱酬,篇幅甚广,诗题甚长,有的长达百字以上(如《微之到通州日授馆未安……怀旧感今,因酬长句》一诗),无不彰显其诗“太露太尽”(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畅所欲言的特质。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贾谊白居易老子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漫画
夜雪
怀才不遇的贾谊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老子
贾谊谱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