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立潮头

2021-02-24黄慧诚钟奇振

环境 2021年1期
关键词:广东污染

黄慧诚?钟奇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水蓝天激荡新时代绿色发展巨澜。

2020年岁末,广东碧水攻坚战东莞前线传来捷报,监测数据显示,历经一年考验,该市原有3个劣Ⅴ类国考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至此,广东胜利宣告,全省原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部“清零”,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

让广东人时刻牢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18年10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时,要求广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彼时广东还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记挂于心。

“广州空气质量全面达标!”2020年12月30日夜,广州塔“小蛮腰”打出耀眼字幕,为三年蓝天保卫战写下完美注脚——2020年广州首次实现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面达标;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继续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

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为95.5%(实况),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全省PM2.5平均浓度低至22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3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41%,创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成绩。

这样的成绩在几年前、甚至在许多大气环境专家看来,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济总量在2019年已达10万亿元、常住人口过1.1亿的广东,用真实的数据交出了漂亮答卷。经济在增长,环境要改善,实属不易!

弄潮儿,始终向潮头而立!改革开放先行地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引领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牢记使命担当,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闯出了一条经济率先发展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思想引领 高位推动

开辟广东生态环境保护新境界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引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东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部门协同发力,形成了众志成城、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和态势,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依托开辟广东生态环境保护新境界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个月后,总书记来到广东考察调研,为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定位导航。他强调,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临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补上生态欠账。

两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他举目远眺碧波荡漾的韩江,叮嘱要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

殷殷关切,化作奋进力量;谆谆嘱托,指明前进方向。

2020年4月13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吃紧”、助力复工复产任务异常“艰巨”的时刻,全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以视频会的形式“如期”召开。三年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高规格召开推进会,彰显了广东治污攻坚的坚定决心和务实作风。

前所未有的重视

2019年11月7日,深圳茅洲河畔,一场省、市、区、街道、社区五级“河长”座谈会举行。

省委书记亲自挂点督导茅洲河水环境治理,先后多次赴现场调研,指导推动解决重点问题。

带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第一总指挥、总指挥,连续两年签发1号令,并挂点中央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带领全省以必胜信心决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省人大、省政协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立法监督、执法检查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重点领域,着力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快解决。

“所有工程为治水工程让路!”“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深圳治水喊出响亮口号。2019年是深圳“水污染治理决战年”,治水成为市主要领导“花费时间最多、基层调研最多、开会研究最多、反复强调最多”的工作。各区区委书记、区长也深入一线,对治水工作如数家珍,俨然成为“治水专家”。

“痛定思痛、知耻后勇,将污染典型变成治污典范。”2018年7月9日,中央环保督察“回頭看”刚结束,省委书记就来到练江实地督导。他舀取水样察看水质,语重心长地为当地干部“打气”,激励同志们奋力治污攻坚的斗志。

省长主动牵头督办练江污染整治,坚持每半年至少一次现场督导并召开整治工作推进会,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分管副省长也多次实地调研,积极推动整治工作开展。

练江畔一座座市领导驻点工作小屋,见证了汕头“明责知责、真抓实干”的决心和行动。全市党政领导包干练江流域15条主要支流治理,按照要求包干领导每月至少一次在驻点现场办公,督促整治措施落实。

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同治污——是各级党委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诠释,也是广东治污攻坚砥砺前行、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前所未有的力度

两位书记“盯”上一个大气国控站,两位厅长合“计”全省水污染治理攻坚,多地吹响决战决胜治污攻坚冲锋号……

2020年是决战决胜治污攻坚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牵头部门的省生态环境厅一刻也不敢放松、一刻也不敢耽误,当好“参谋部”“指挥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同时,积极推进治污攻坚各项工作。

针对年初清远市空气质量下降的问题,清远市委书记、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在实地调研后,决定共同督导市区一国控站大气管控工作,以点带面,落实责任,推进精准治污。

面对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的到访,省水利厅厅长明确表示,统筹加强水资源联合调度,优先保障重点流域生态用水需要;同时,加强对各地开展河道清淤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发挥河长办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助力水污染防治攻坚。

上门拜访,彰显诚意;高层互动,提升实效。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为聚焦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推动流域上下游城市系统治理,省生态环境厅召集深圳、东莞两市,先后召开了15次茅洲河整治工作协调会,实现了1+1>2的整治效果;省生态环境厅每月至少一次赴汕头、揭阳现场督导练江整治,落实整治工作任务。

“每次現场检查,书记都会仔细询问上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协调会把汇报上期会议部署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为了固定议程,厅长都要一一对照检查。”真重视、动真格,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在省市携手、真抓实干、稳扎稳打的治理中,一个个环境“老大难”问题逐一得以攻克。

省生态环境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创新推出“一市一策一专班”服务,厅领导挂点任组长,每个处室对应一个地市,指导帮助地方开展治污攻坚工作。几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先后与韶关、广州、汕头、湛江、江门等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具体指导下,广东在全国率先完成修订出台省级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五级人大代表集中履职,问策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省发改委大力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130台燃煤机组合计5665.7万千瓦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是2015年的10倍。省自然资源厅投入71亿元开展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造林更新300多万亩,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已建成绿色矿山367个。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入推进工业锅炉改造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完成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66台,合计5868吨;累计淘汰工业炉窑219台,全省894条建筑陶瓷行业“煤改气”生产线设备清洁能源改造已完成692条。省交通厅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内河港口岸电省级全覆盖,率先发布《广东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试行)》,组织实施8个绿色公路示范项目。省科技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气象局等单位加强与省生态环境厅合作,组织开展环境科研攻关,把环境安全纳入安全生产日常检查的重要内容,加密开展环境空气会商。

……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履职尽责、协同发力,省市上下齐心,推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深入长足发展。

前所未有的投入

青山环抱的广州市黄埔区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座现代化、花园式的工厂——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拔地而起。该厂是国内首个建于60米高填方边坡上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其工程技术难度之高,位居国内垃圾焚烧发电厂之最;同时,也是国内目前规划处理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规模达到9300吨/日。

近年来,广州市通过广环投国有企业建成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7座,焚烧处理能力达1.55万吨/日,一举改变过去依赖填埋方式处理的旧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东坚持生态惠民,加大环保财政投入,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仅广东省级财政污染防治投入三年就达722亿元。其中,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投入资金329.28亿元,用于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水污染防治投入资金263.79亿元。

广东省财政厅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出台《广东省生态保护区财政补偿转移支付办法》,省级财政资金分配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建立“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多、谁得益多”的资金分配机制。

创新性引入省属国有企业参与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及中小河流整治项目建设,省级财政通过注资方式予以支持。

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截至2020年6月,已纳入省PPP项目库的生态环保类PPP项目共258个,总投资额1177亿元,其中217个项目已签约落地并进入执行阶段,总投资922亿元。

各地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治污重点工程建设。2016—2019年,深圳投入近1200亿元,用4年时间的治水奋战,补齐了近40年的历史欠账。东莞自2016年起投入超过700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

真金白银的投入,加速补齐全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全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以来,全省新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99座。目前广东共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72座,总处理能力14.9万吨/日,设施数量和总处理能力多年居全国首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90.06%提升到99.95%,焚烧处理能力占比从34.41%提升到66.78%。

“十三五”以来,全省城市(县城)建成运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19座,新增处理能力814万吨/日,全省城市(县城)已建成运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83座,处理能力达2767万吨/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累计建成生活污水管网约7.7万公里,其中“十三五”期间建成通水生活污水管网约3.37万公里,是“十二五”建设总量的3.3倍。

全省新增危险废物燃烧、填埋等无害化处置能力61万吨/年,提前一年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指出25万吨/年缺口的整改任务。全省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从2016年的320万吨/年增长至2020年的829万吨/年,增长超过1.5倍。

截至2020年11月底,广东全省累计推广应用电动公交车6.4万辆,公交电动化率达97.5%。广州、深圳、珠海等9市公交电动化率达100%。仅此一项,各地投入近300亿元。

绿色发展 源头防控

推动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广东以环保引领优化经济增长,积极做好污染源头防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一破一立,是产业重塑,也是发展模式转变。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是对广东以环保引领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悉心指导。

环保引领,让发展更高效

顺德(杏坛)新材料和智慧家居产业园内,一片20年历史的老厂房化身现代产业园,容积率从0.8提升到4.5,亩均年产值从120万元提升到700万元。配合新的自动化生产线,小时产能将提升92.3%,劳动生产效率将提升154%。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因村级工业园而兴的顺德却因此遭遇了发展的障碍。统计数据显示,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占用已投产工业用地的70%,却只贡献了4.3%的税收。“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发展模式令人诟病,园区内落后产能、安全生产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集中。

自2018年起,顺德将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头号工程”。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再革命”“效率再革命”在顺德大区掀起。通过拆除、整理、提升,腾出近100平方公里的优质土地空间。面对千辛万苦腾出的宝贵连片土地,顺德格外珍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一批智慧、生态、安全、人文、美丽的现代主题产业园。

2020年7月9日,顺德村改首个引进百亿级项目——海天高端智能装备生态产业基地,落户龙江镇超10平方公里现代产业集聚区。12月14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顺德召开全省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暨“三旧”改造工作现场会,推广“顺德经验”。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通过环保引领和倒逼,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让发展更高效。”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8年以来,全省共排查“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10.8万家,完成整治10.7万家。“我们打击的是违法行为,这是对守法企业的保护,也是为了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

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累计压减钢铁落后产能357万吨,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和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2019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0.57吨/万元,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比2015年累计下降20.1%。单位GDP能耗由2015年的0.41千克/万元下降到0.35千克/万元,累计下降13.5%。

优化布局,让发展更充分

虽是冬日,广东第一大岛——东海岛重大项目建设却“热火朝天”。

随着宝钢股份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巴斯夫三个投资分别超100亿美元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或建成投产、达产增效,或落地建设,东海岛正发展成為华南地区现代化临港重大产业的集聚基地,为助力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

要发展也要碧海蓝天。三大产业项目把“绿色”思维贯穿立项、建设和生产各方面、全过程。以湛江钢铁为例,项目已投入65亿多元用于环境治理,创下了7项全国环保之最。不仅如此,三大项目毗邻而建,共同配套基础设施,合理互供公用物料,形成优势互补“双赢”“多赢”,真正成为一座绿色生态“循环岛”。

“在适宜的地点发展合适的项目。”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有关负责人指出,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优化项目布局,让发展更充分。为推动构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广东环保“三线一单”制度(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构筑广东省绿色发展“保护网”。以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建立“1+3+N”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1”为全省总体管控要求;“3”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差异化管控要求;“N”为1912个陆域和471个海域环境管控单元的管控要求,后续将由各地级以上市制定和细化。

“相当于有了一套精准的‘绿色标尺,时刻度量着地方的发展与保护。”该负责人表示,今后广东省规划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以及重大项目选址,应将“三线一单”作为重要依据,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过程中实施应用,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

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优最好,“绿色发展,保护生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可持续发展先锋”亦成为深圳先行示范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沿海经济带14市是新时代全省发展的主战场,在打造成为全省新的增长级的同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构建沿海生态屏障。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5市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重点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者更强、优者更优,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广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服务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广东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4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我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按照“该严则严,能简则简”的原则,提出优化区域规划环评、试行环评豁免、告知承诺制、简化环评内容等措施,被誉为广东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史上最大力度改革,得到企业普遍好评。

清洁能源,让发展更低碳

能源更清洁,发展更绿色,环境更美好。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源头保障。

绿色风电海上来。不久前,中广核新能源广东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73台风机全容量投产运行。该项目是国内首个单体大容量在运海上风电项目,年上网电量达10.15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31.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2.88万吨。

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2020年底,广东近海浅水区海上风电项目已基本实现全部开工,开工建设规模超过900万千瓦。预计到2030年底,全省建成投产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总投资约5400亿元,相当于替代1800万千瓦煤电机组的发电量,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603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920万吨,污染减排效益显著,成为拉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0年10月15日,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2号机组开工动员会举行,项目总投资估算约1200亿元,规划建设6台三代核电技术机组。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供电500多亿千瓦时,创造绿色GDP200多亿元,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能源,对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广东目前共有5个核电基地,分别是深圳大亚湾/岭澳核电、阳江核电、台山核电、陆丰核电和惠州核电,在运机组共有14台,总装机容量1626万千瓦,约占全国核电总装机容量的33%。在建机组共2台(惠州太平岭一期),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核电的安全清洁利用,为广东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20年10月30日,揭阳—梅州干线项目最后一道焊口焊接完成。自此,广东省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按期实现通达21个地级市的目标,形成广东绿色能源“大动脉”。

“2019年,广东天然气消费量达250亿立方米。我们将继续加快省内天然气管道建设,力争2022年底前基本实现‘縣县通,进一步增加天然气消费比例,进而推动广东能源结构优化,促进绿色发展。”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公司负责人表示。按照省天然气管网一期、二期工程年设计输气能力372亿立方米计算,预计“全省一张网”建成后每年可替代4960万吨标准煤的使用,“折算每年可减排6696万吨二氧化碳、74.4万吨二氧化硫等。”

广东还是“西电东输”用量大户,多年来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各种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为广东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绿色动能,也为南粤大地送去风清气朗的一片蔚蓝。

据统计,2020年1至11月,广东消纳清洁能源电量3082亿千瓦时,按照等量替代煤电测算,达到了减排二氧化碳约24188万吨的效果,以平均每亩树林减排1.336吨二氧化碳折算,相当于植树约18105万亩,植树面积约等于16.2个广州。

环境再造,让发展更添力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湖畔高瞻远瞩的话语,发人深省。

精明的广东人也在治污攻坚中算起了经济账——环境治理带来了现实的生态“红利”。一方面,环境治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另一方面,环境再造带来的土地增值升值,让环境治理绝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在寸土寸金的珠三角更是一项“划算”的好事。

茅洲河畔居住了几十年的本地人黄先生笑言,自己就是茅洲河治理的直接受益者,这几年看着房价蹭蹭上涨。“深圳市区房价都十几万元一平方了,说不定这里也会涨到这个价。市区土地越来越少,我们这里环境越来越好,谁说没可能了。”

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看来,随着河流治理走向深入,治水、治产、治城相融,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布局空间有效扩展,产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马向明表示,茅洲河治理让2万多亩土地得到释放,河道沿线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据初步测算,茅洲河深圳段累计完成治水投资380亿元,仅释放土地价值即达1200亿元。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先后引入,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入驻、一座座科创与孵化平台落地扎根,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按照治水、治产、治城相融的原则,2019年4月以来,全省已建成碧道试点400公里,水碧岸美的生态效益和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2020年8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到2030年全省建成1.6万公里碧道。这些或诗情画意或生机盎然的碧道,将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打卡地”或地方经济、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人民至上 治污攻坚

增强人民群众环境改善获得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年来,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持续改善全省环境质量,擦亮全面小康社会的生态底色

2021年元旦,每一位广东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份赏心悦目的新年礼物——“开门蓝”:阳光明媚,碧空如洗,21个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全优。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美丽“广东蓝”的背后,是许多人的奋力攻坚和默默奉献。

就在几天前,一场省长亲自指挥、全省各地参与的蓝天保卫收官战,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场“大仗、硬仗、苦仗”作了生动注释。

示范引领,打好蓝天保卫战

2020年12月26日至29日,入冬以来最强寒潮来临前的四天,也是治污攻坚惊心动魄的四天。

尽管有预期,但不利气象条件的严重影响还是超出人们的想象。静风、高温、区域外传送来的污染物以及本地富集的污染物,令各地空气质量指数频频报警。

六天后,全年AQI要达到95.5%的国家考核目标能否实现?一年甚至三年蓝天保卫战的辛勤付出是否会付之东流?谁能想到,蓝天保卫战最后一役竟以这样的壮烈的方式打响……

27日,广东各地气温继续攀升,空气污染压力也随之不断增涨。

这一夜,许多地方灯火通明,从省、市政府会议室到省、市生态环境厅(局)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中心,人们密切关注气象条件变化,研判污染发展形势,部署防控对策、非常举措……

这一夜,许多人通宵未眠,省、市、县、区党委政府领导,生态环境、住建、交警等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在工厂车间、建筑工地、城市公路,开展执法检查、驻点督导、疏导车流……

“韶关尽力把坑挖深点,把北方来的污染物能装尽装,帮兄弟城市一把!”“清远绝不做‘最后一根稻草。”珠海市委书记强调以最大力度、最高标准完成2020年收官工作;佛山市委书记28日当天两次作出批示,要求继续努力加大工作力度……全省各地都在行动,最大程度提升污染应急管控减排效果。

29日晚6时,广州、东莞、江门、惠州4市当天AQI仍然超标。

“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不留遗憾!”不甘心的环保人仍未放弃,依然坚守,努力争取全天24小时达标的目标。

人努力,天帮忙。晚7时,超强寒潮终于进入广州从化境内,一扫连日来的雾霾,也一扫同志们心头的压力。

95.5%的考核目标,是国家对广东蓝天保卫战2020年的考核目标。据悉,2020年考核目标超95.5%的有6个省(区),分别是福建、海南、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经济、人口体量都如此巨大的广东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得益于早发现、早研究、早行动,自2015年起广东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连续多年整体达标;2018年珠三角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从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原有三大重点区域“退出”。然而,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以PM2.5为例,哪怕再减少1个微克,也要付出比当初、比别地多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而且,自2017年起广东AQI连续三年未达标。2020年要實现AQI达标,许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粤港澳大湾区面临臭氧和PM2.5二次污染防控的巨大挑战和引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历史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支持二次污染防控的雄厚基础,有能力先行先试探索出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的中国模式。”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向广东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新希望。

使命在肩。广东大气污染防治朝着“以臭氧污染防控为重点、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引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新目标,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新征程上奋力攻坚。

“开了这么多公交车,就数这种纯电动车最舒服、最平稳,无尾气,噪声也小。”有着36年驾龄的陈师傅对电动公交车赞不绝口,“充电一晚,可跑上一天,200多公里。”

2018年广州加快公交车电动化步伐,投入上百亿元,新建充电桩4353个、投入纯电动公交车11225辆,实现了全市公交车100%纯电动化。仅此一项,一年可为广州减少氮氧化物约2万吨,约占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10%。

电发出去就是钱。面对纳税大户,广州壮士断腕,2018年先后关停了位于市中心的广州发电厂、旺龙发电厂等46.5万千瓦燃煤机组。为确保顺利关停,市长亲自披挂上阵,深入一线调研燃煤电厂关停情况,亲自联系协调电网、电厂的关停调度、改建等问题,确保民生稳定、企业生产稳定。

2019年广州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该市三年减煤199万吨任务。2020年1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再减煤约164万吨。

以监测数据为依据,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推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广州市依托广州塔,在广州塔地面、118米、168米、488米分别设置4个自动监测站,建成了全国垂直高度最高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梯度站,助力开展前沿监测及科学问题探索。几年来,广州按照“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的治气“九字诀”,并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不断深入推进各项大气治污工作落实,推动大气环境持续改善。

继2017年达标后,2018年广州PM2.5年均浓度再次达标。广州也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生产总值超万亿、常住人口超千万的省会城市率先实现PM2.5达标的城市。

2018年PM2.5实现达标的还有广州的近邻——佛山。当年该市生产总值接近万亿元,PM2.5也实现监测数据以来的首次达标。“佛山蓝”正成为这座制造业名城的靓丽底色。

事非经过不知难。每一微克的下降,是佛山全市上下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佛山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主任;建立健全“市、区、镇、村、组”五级联防联治环保问责机制;在全国首创黑烟车限行抓拍扣分处罚,全市全天24小时禁行黑烟车。

2019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27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这一年,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PM2.5首次全部达标。

PM2.5浓度在下降,臭氧浓度却在上升。监测数据显示,广东省臭氧浓度波动上升,从 2015年的126微克/立方米逐年攀升到2019年的 158 微克/立方米,逼近160微克/立方米的国家二级标准限值。2019年臭氧作为广东空气首要污染物的比例为64.1%。臭氧污染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拦路虎”。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20年初,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广东提出了以完成约束性指标为首要目标,以臭氧污染防控为重点,“突出减排、狠抓重点、精准降超、应急削峰、省市联动、区域联治、专班指导、探索示范”的32字治气新思路。省生态环境厅创新举措,邀请省内外有关科研单位组建省大气污染防治“硬任务”攻关攻坚中心,并统筹协调5家科研单位团队驻点,对口帮扶重点地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做在治污攻坚第一线。

肇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科技专家组组长、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副院长郑君瑜介绍道,“在为肇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肇庆市各级领导非常尊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坚持科学治污。”

“科学”和“管理”双闭环工作机制的建立,推动了肇庆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管控工作向精细化、纵深化发展。一方面,整合各项科研成果和科研资源,制定并优化了分阶段、分污染过程的精准攻坚行动方案,靶向打击每一个污染源,形成了工作方案科学制定与动态优化的“科学闭环”工作机制。另一方面,依托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统一领导,建立“预报-会商-方案-行动-评估”的全过程日常化“管理闭环”工作机制,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提前启动应对措施,确保方案切实落地可行。2020年1—11月,肇庆市先后启动15次共61天的不利气象应对,仅出现了8天污染天气,成功“抢回”53天优良天。

气象不可控制,减排就是硬道理。为做好臭氧污染防控,年初全省各地对占全省VOCs排放總量76%的5650家重点监管企业实施销号式综合整治。自5月起,省生态环境厅启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达标排放百日服务行动,分批分组对各地市 VOCs 销号式综合整治进行全覆盖现场帮扶指导,规范企业排放管理行为。

针对9—11 月广东臭氧污染高发期,9月底起省生态环境厅又开展了蓝天保卫战百日冲刺行动,把臭氧污染治理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成品油(含船用燃料),工业污染源废气排放管理等5大方面,以超常态力度、超常规措施,精准从实治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污染排放突出问题,最大限度提升减排控排效果。

“回过头看,两项行动为实现2020年广东空气质量达标打下坚实基础。”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有关负责人说:“这一年我们的工作都是以日计,可谓一天都不容有失。每天我们都会在微信工作群里盯着这些数据,加快加强污染治理。特别是加强轻微污染天气的应对,实施临界污染天‘抢优良天。”

监测数据显示,9月23日“百日冲刺”以来,全省AQI达标率同比改善17.4个百分点,为全年贡献4.4个百分点;这宝贵的4.4个百分点,为打赢2020年蓝天保卫收官战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治差水、保好水,打好碧水攻坚战

2020年11月21日,东莞石马河畔,9对新人在众人的见证下走进婚姻殿堂。

水不变清不结婚,为治理石马河多次推迟婚礼的情侣们终于结婚了!清清的河水“欢快”地流淌,仿佛在为他们祝福!

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石马河旗岭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对比2018年,氨氮浓度下降93%,总磷浓度下降81%。

岭南多水乡。广东大江大河水质优良,但城市内河涌及流经城市河段的小河流水质不尽人意。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的9条劣Ⅴ类国考断面,成为广东环保人的“心痛”,2020年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的“硬指标”则是广东治水攻坚的重中之重。

9条“污染最重的河”能否按期实现达标任务?包括许多环保人当时心里没底。

变“不可能”为“可能”——广东迎难而上,地市背水一战!2018年底广东治污攻坚“一号令”发布,吹响了全面消除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的集结号。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分别挂牌督办,相关地市委书记、市长则成为所在地河流责任人。

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3个在东莞,分别是茅洲河(深圳东莞界河)共和村断面、石马河旗岭断面、东莞运河樟村断面。东莞压力之大、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一年内要实现达标,一天也不敢耽误。” 东莞市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指挥陶谨介绍说。

这位水利专业出身、在东莞干了近20年的水利、此后又干了7年环保的现场指挥,对石马河治水有着不一样的感情。“我曾主持完成石马河防洪整治规划,对石马河了解较深,感触颇多。” 陶谨告诉记者,几年前看着石马河从“供水河”变成“污水河”,非常痛心;如今要开展石马河水污染治理攻坚,把“污水河”变回“清水河”,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欣慰使命光荣,学有所用。

按照市里统一部署,2019年1月14日,陶谨带领从15个职能部门抽调的20名人员驻点塘厦镇,专职治理石马河。石马河流域攻坚战誓师大会召开,实施“补短板工程、强污染管控”双线作战治水策略。

承接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的是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这支强大的“中央军”,果然不负重托,创下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当年中标、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达标的壮举。许多同志加班加点,一些年青人因此多次推迟婚礼。

2019年11月,各地新修污水管道建成集中通水的一个月,东莞市组建由市府督查室、生态环境、水务、城管、公安等多部门组成的200余人督导组,分赴流域上游4个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驻点督导,发起年度总攻,重点督导流域内管网工程建设、落实管网通水的任务。

“那一个月,真是动真格。市长几次到现场督战,开了多次会议,镇委书记、镇长一起参加。许多管网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都通过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陶谨介绍道。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9年石马河流域一年不到就新建污水次支管网757.69公里,占全市的48.19%。

针对断面磷监测指标居高不下的问题,2019年11月14日,东莞发布试行石马河流域含磷工业废水环境违法举报奖励政策。为期一个月,最高奖励50万元。

短短一个月内,东莞共收到近600条举报线索,最终梳理整合成有效线索76条,查实52条,处罚金额超2200万元,发放举报奖金1350万元。

断然之策、非常之举、精准治污,推动石马河治污攻坚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2019年12月,旗岭国考断面水质达到V类,实现攻坚目标。

在东莞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另外两个断面——茅洲河共和村断面、东莞运河樟村断面达标攻坚工作也有效开展并在当年取得突破成效。经过2020年持续深入治理,东莞原有3个劣Ⅴ类国考断面水质全年消除劣Ⅴ类,为广东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按时全部清零立下汗马功劳。为实现这一目标,自2016年起东莞全市累计投入700多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并以此带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自2020年春节前便到揭阳普宁驻点帮扶治水攻坚已经一年的的省环科院博士杨佘维,对“攻坚之难”深有感触。“大家都在拼命干,各种‘土办法‘新招式悉数用上;一年来,水质有改善,但毕竟历史欠账太多,还得努力。”

省生态环境厅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聚焦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不断强化治水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加强督导帮扶推进精细化治水。创新实施“一市一策一专班”,下沉服务帮扶20个重点攻坚国考断面;制定“一图一表一方案”,实施“点穴式”精准指导服务;建设“挂图作战”系统平台,动态跟踪干支流水质现状、控制单元重点进度等情况,推动形成系统化、精细化治水新模式。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也是治差水的重要内容之一。相比北方地区,珠三角地处岭南水乡,境内河涌密布,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更是重上加重。

“我小时候还在这条涌里游泳,现在看到河涌重见天日,心情很激动。”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公司党总支书记潘伟坤兴奋地说。

有着“中国乞巧第一村”之称的珠村,一年前将已经被水泥路面覆盖20年的深涌中支涌,重新揭盖复涌。经过截污等综合整治,珠村再现20多年前岭南水乡神韵,让村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满满的获得感。

过去,广州治水主要依靠末端截污、末端补水、环村截污等方式,以单一工程治水为主。如今广州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持续推进“三源四洗”,深入开展“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源头治理工作。

在黑臭水体治理中,广州全面推进“四洗”工作,“绣花功夫”针针见效。“洗楼”剑指建筑物内违法排污场所及违法排污行为,“洗管”“洗井”是城市“肠道”的内窥镜手术,“洗河”则是为河道“洗洗澡”“美美容”。2019年以来,广州市累计组织“洗楼”25079栋,共摸查出污染源40998个,已清除39347个;“洗管”7106公里,“洗井”约25万个,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2014个;“洗河”1567条,清理河道垃圾、杂物4.02万吨,清理河岸立面3100.77万平方米。2019年,广州全市城市建成区纳入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并入围“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治差水,保好水。广东全力以赴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和大江大河水质保护,守好老百姓的“水缸子”。

轰隆隆,伴随着一声声巨响,117栋5层、10层不等的房子依次倒地,51881平方米的建筑瞬间变成残砖断瓦。这是深圳宝安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历史遗留建筑爆破清拆项目,目标只有一个,更好更有效地保护石岩水库饮用水水源水质。

为打好饮用水水源安全保卫战,2018年广东省投入84亿多元,按照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组织开展的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2018年年底,全省饮用水水源地925个环境问题已按期完成整治任务。

深圳是当时全省整治任务最重的地市,全市需拆除歷史遗留问题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为攻克难关,深圳宝安、龙华、南山等地抽调400多人组成20多支拆迁谈判组,实现保护区内麻布、径贝等村整村搬迁,完成1530栋违法建筑和历史遗留建筑拆除处置任务。

2019年、2020年,乘势而上,广东又完成县级饮用水源,“万人千吨”饮用水源的环境整治。随着一个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的解决,群众的“水缸子”越来越安全。

烟波浩渺,碧波荡漾,江面豁然开阔,往来的船舶静静地在航行。好一幅西江美景图!富裕的广东还有能有如此大、如此好的水源,令人羡慕。

西江不仅水量大(平均年径流量2200多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水力资源丰富,而且水质好,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位于西江广东段上游的云浮、肇庆两市水质国考断面水质状况长期位于全国前30位,为广东水环境“争足了面子”。

更重要的是,西江是广东最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为沿线云浮、肇庆、佛山、广州、江门、中山、珠海等市数千万人提供饮用水源。近日,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动工。该工程将从珠江流域西江干流云浮段取水(年供水量16.32亿立方米),沿途输水至云浮、茂名、阳江、湛江等地,届时粤西2300多万人将喝上西江好水。

这来之不易的西江好水,这关乎千家万户的西江好水,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多年来流域各市特别是上游的云浮、肇庆,为保护西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甚至巨大的牺牲。

西江入粤首站的云浮市(其境内约100多公里),为保护广东西江好水的“首当其冲”。作为农牧大市,云浮畜禽养殖全国闻名,但曾经也给西江支流新兴江造成较大污染。为此,云浮市新兴县出台史上最严的新兴江综合整治“新十条”,通过抓源头、治中间、清末端,确保新兴江水质2018年重新达到III类。云浮还出台了全省首部专门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云浮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各县(市、区)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制定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业清理整治方案,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肇庆(西江在其境内约223公里)也为西江好水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广东较早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高规格“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统筹协调西江水质保护。以考核为导向,严格落实“一个断面、一张图、一套方案、一个台账”要求,坚持一张图干到底,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截至2020年11月,全市12个省考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综合指数排全省第2,在全国337个城市中水环境质量排行第15名。实施《西江水质保护负面清单》,严格落实环保准入制度,严控污染源头。2007年以来,该市未审批纺织印染、电镀、制革等涉水项目。

东江,是广东另一条重要饮用水源水,承担沿线河源、惠州、东莞、广州东部,以及流域外深圳、香港近4000万人饮用水重任,支撑广东约48%的GDP,是名副其实的“政治水、生命水、经济水”。

为保护东江好水,近年来河源市拒绝了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项目落户;惠州市为此兴建了74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截污管网近1500公里,日处理能力达148.55万吨;东莞市投资7.08亿元在石马河流域建成12家污水处理厂,投入3.6亿元改扩建流域内桥头、谢岗等5家污水处理厂……

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饮水思源,环保情深。为进一步有效保护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大江大河水质安全,广东与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区)积极推进跨界河流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实施,相邻地市加强污染联防联治协作,入粤河流跨省界断面水质持续改善。

吃得放心、住的安心,打好净土防御战

“水变清,有鱼虾,又能下河打鱼了!”韶关市翁源县上坝村村支书何奉明感叹道,“大宝山矿新山片区废弃矿山的修复,最大受益者还是我们这些住在山脚下的村民。”

由于废弃矿山带出酸性污水,下游上坝村的横石水曾经长期重金属超标,鱼虾绝迹。近年来,广东省、韶关市共投入超过20亿元,关停涉重金属企业37家,完成90多家涉重金属企业整治提升,全面落实145项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以整治措施化解区域环境风险,污染源头得以有效控制。横石河水质也从Ⅴ类稳定上升至Ⅲ类。

以大宝山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韶关作为国家“土十条”确定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聚焦工矿企业风险管控和农用地安全利用,形成了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八大韶关经验” ,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韶关1+1+3模式”。2019年,韶关市作为全国5个城市之一,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2020年11月18日,全国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培训班专门选择在韶关举办,宣传推广韶关经验。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广东创新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规范化开发利用,让污染地块焕发新生,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保障。部分钢铁、化工企业遗留地块经过严格的监测调查和修复,华丽变身公园、写字楼。

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5市纳入珠三角污染地块环境监管试点,于2018年部署试点有关工作,污染地块监管创新举措不断。广州市发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系列标准,推出“净土开发”模式,即允许储备用地出让后修复、达标后开工,力求将土壤修复活动与供地、再开发活动同步推进,打通快速通道;深圳市发布《土壤环境背景值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试行)》2项地方标准,建立土地准入联合监管机制;佛山市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相关条款的牵头部门以及贯彻实施要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为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发挥实质作用。2020年完成国家网328个风险点位监测、省级网905个风险点位和617个基础点位例行监测,共获取监测数据6.3万个、野外现场信息4.6万个和现场照片1.48万张,基本掌握国控水源地周边、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和197家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现状。高效运行华南区域土壤样品制备与流转中心,年制样量逾7000个,实现土壤无机样品的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和高效率制备,为提升广东省土壤常规监测数据质量提供保障。

“之前1吨树脂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费要1.1万—1.2万元,最高时达1.5万元;去年10月起,降至8000—9000元,现在不到6000元了。”在广东松下电子部品(江门)有限公司的危废贮存仓库里,公司环保负责人向记者算了一笔账。

让松下等危废产生企业直接受益的是江门市一批新建危废处理处置设施的建成投产。2020年底该市危废处置能力将达到55.8万吨/年,较前两年增加了129.6%。曾因危废问题被生态环境部约谈的江门市的改变,折射了广东全省危废工作的巨变。2018年底,广东这项工作还在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中被专项督察;一年多后,却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发言。

面对危废产生单位点多面广的特点和各地基层管理部门人手有限的困难,广东大力推进危废信息化管理。纳入平台监管的危废单位数由2017年的1.86万家增长到2020年的10.7万家,增长了475.3%;申报量也由356.3万吨增长到492.53万吨,极大地提升了监管覆盖面。

在推进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广东省强化区域联动、部门联动,推进危废跨省联防联治。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率先签订《粤桂危险废物跨省非法转移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四项制度”,实施“六个合作”,大力打击跨省转移倾倒危废违法行为。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支持下,2019年10月又牵头编制《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五省(区)危险废物跨省非法转移联防联控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和内容,加快跨省转移审批,强化区域利用设施能力共享。2020年以来跨省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案件大幅度下降。

有“堵”还有“疏”。广东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国有企业的“兜底”作用,省财政安排10亿元注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帶动银行、社会资本等投入,重点建设韶关粤北、茂名粤西等13个危废处置项目,形成危废处置的基础性重大保障。2020年8月,汕尾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正式投产,全省实现医废处理“一市一厂”,为疫情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进一步提供有力保障。2019年广东新增危废利用处置能力126万吨,提前一年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新增25万吨/年焚烧和填埋处置能力的整改任务。2020年底,全省危废利用处置能力达到750万吨/年以上,基本满足全省利用处置需求。

各地固废处理设施的投运,为废物利用处置找到了“出路”。“无废城市”建设则让深圳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美。

走进天安云谷,十几位市民代表被眼前一幕镇住了。智能机器人载着外卖和快递“健步如飞”。这些机器人可以根据指令往不同去处行进,将外卖与快递送到收件人手中,同时还可以转运各个楼层的垃圾,成为深圳“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个小小生力军。

2019年4月,深圳入选全国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两年来,深圳围绕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构建了58项建设指标,设立了100项建设任务。目前,深圳已完成了36项指标、76项任务,其中有8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以农村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广东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遍布南粤大地。

干净整洁的村道,青砖黛瓦的民居,姹紫嫣红的小公园,让人好似走进了旅游景区,这是在梅州市蕉岭县的乡村随处可见的景色。

近年来蕉岭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通过解决生活垃圾问题,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拆废拆旧建绿等,实现村容村貌质的飞跃。

在惠州市博罗县,为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当地建立了环境卫生荣辱榜制度——村干部、村民代表及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对农户分类等情况进行打分评比,每月每村评出先进户,通过“笑脸墙”“红黄榜”公布结果,使村民们树立起垃圾分类光荣、乱丢乱放可耻的荣辱意识。

2018—2020年期间,广东共安排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关资金329.28亿元,“大手笔”地进行投入,推动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深入推进“厕所革命”,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

2020年10月9日,广州市黄埔区,深圳市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光明区,肇庆市,韶关市始兴县,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获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江门市开平市获命名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加上此前已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深圳市盐田区、罗湖区、坪山区、大鹏新区、福田区,佛山市顺德区、高明区,珠海市、惠州市、惠州市龙门县、江门市新会区,以及已获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河源市东源县和深圳市南山区,广东已有22个市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3个区县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法治环保 全民环保

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广东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广东大力推进法治环保、全民环保、科技环保建设,不断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环境保护,有你有我。美丽广东,你我共建。”

12月10日上午,2020年广东环保社会组织年会召开。自2013年起,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指导下,广东环保社会组织年会已连续举办8届,搭起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联系与沟通的桥梁。

三家环保社会组织代表在会上宣读《携手同心共进,共建美丽广东》倡议书,号召环保社会组织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作出自己的贡献。

法治环保强保障

翻找100多袋危险废物,凭借一张半成品单据,破解一宗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案。2020年12月28日,生态环境部公布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件,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横沥分局执法人员的细致工作,获得表扬肯定。

奉法者强。作为“公共绿地”的生态环境,更需要法治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法治环保建设阔步前行,走在全国前列,推动“不敢污染、不能污染、不想污染”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形成,让守住环保底线成为地方发展的应有之义,把环保纳入成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科学立法。三年来,广东省先后出台或修订《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广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生态环境治理法律体系,用最严密制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生态环境。各地市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生态环境的地方立法。《揭阳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潮州市韩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茂名市高州水库水质保护条例》《汕尾市品清湖环境保护条例》《云浮市石材生产加工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珠海市经济特区海域海岛保护条例》《阳江市漠阳江流域水质保护》等一批地方法规陆续颁布,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提供法制保障。

严格执法。仅2018—2019年的两年间,广东全省累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8万宗,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 952宗,环境执法力度居全国前列。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汕头等市多次受到国家表扬。广东还大力推进有奖举报,发动群众监督。全省近一半的地市制定实施了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

利用环境信访挖掘执法线索,广东实施领导接访、领导包案、带案下访和督办回访等信访制度,深入挖掘生态环境信访举报中的“金矿”,集中力量查处难点案件,解决群众污染困扰。2020年,全省环境信访举报数量首次出现下降,同比降幅接近18%,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上升的趋势。

处罚不是目的,规范才是根本。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广东省强化企业环保服务,6000多家企业被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6类工业企业可免于现场执法检查,对轻微违法行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指导企业及时改正,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对环境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恶意违法行为利剑高悬,执法监管做到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既保障群众环境权益助力治污攻坚,又维护市场公平秩序,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督企更要督政。督促落实政府的环境责任无疑抓住了环保工作的“牛鼻子”。2016年12月、2018年6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先后对广东进行现场督察及督察“回头看”,极大地提升各地党委、政府环境综合决策能力和水平。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10480宗群众举报案件全部办结。广东率先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环保督察方案,省级环保督察分批进驻各地市开展现场督察,完成第一轮省级环保督察各地市全覆盖。省生态环境厅建立由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办公室和4个区域专员办公室组成的“1+4”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体系,加强对各地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督察。

全民环保齐参与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广东大力推进全民环保,推动广大公众、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李秋室是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简朴村村党委副书记,也是该村的一名“河长”。这座练江边上的村庄过去治污形势严峻。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河边“溜达”成为了李秋室最喜爱的一项“运动”。

在“溜达”中了解到自己负责的河流整治情况后,李秋室不厌其烦地向村民普及练江整治的相关环保理念。他告诉村民们:“要是在河边乱丢垃圾,不注意保护水环境,分分钟可能在村里的广播中被点名批评。”

水清了、地绿了,环境好了,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主动参与、支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政府决心这么大,看到水质在改善,作为家乡人,我们也要做贡献。”2018年5月28日上午,以“乡村振兴、乡贤给力”为主题的普宁市练江母亲河保护基金会成立大会在普宁举行,揭阳本地和海内外的乡贤纷纷慷慨解囊,当天上午累计收到捐款超2.5亿元。

“烟花爆竹没了,空气质量好了!”谈起春节禁燃烟花爆竹,家住云浮市城区的李阿姨表示双手赞成。“不放就不放,我们也向大城市学习,转变观念,转变习俗。”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拥护支持,在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下,自2018年春节起云浮禁燃烟花爆竹工作坚持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河源,8支“河小青”护河志愿服务队,仔细“巡护”东江,拿着钳子和垃圾袋捡拾河道周边的每一片垃圾。在潮州、茂名、湛江、阳江,志愿者发起净滩行动,守护美丽海滩。在韶关、茂名等地,由于邻避问题搁置多年的垃圾焚烧、危废处置等项目也获得群众理解支持,顺利建成投用。广东环保志愿者队伍也不断壮大,环保公益活动蓬勃发展。2020年6月,湛江市廉江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安铺救护站梁一元等4人,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荣誉称号,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和支持环保。截至2020年底,共命名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195个,103家单位入选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名单,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更多阵地。

“我们积极响应倡议书,做依法治污的践行者,切实履行企业应尽的环保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广东省电镀行业协会会长在行业协会座谈会上郑重表示。作为污染排放的重要主体,广东积极调动企业履行环保主体责任意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2020年4月,面对复工复产可能带来的超标排放,省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等8部门联合发出《携手治污攻坚 共建美丽广东——致全省工商界人士的倡议书》,迅速得到电镀、陶瓷、涂料等10多个行业协会和上千家重点排放企业响应。在共克疫情的艰难日子里,有温度的环保监管,让企业充分发挥环保主体责任意识,推动复工复产与治污攻坚齐头并进。

治污攻坚深入推进,一些技术、服务难题日益突出。一边是地方政府想抓紧推进污水、垃圾治理,但缺乏的技术、装备、工程等权威信息,“不知道谁真谁假”;一边是大量技术成熟环保企业落地难,“沟通推广难度大”。

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让庞大的治污市场更高效。2019年,广东创新举办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技术、装备、服务展示交流对接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110多家经过筛选的环保企业,带着成熟案例现场展示。5天时间里,上万名来自各地的政府官员、环保专家等到场,面对面交流,点对点对接,一大批经济、实用的环保技术、服务,在广阔的治污攻坚战场落地见效。

科技环保显威力

一个个形似菠萝的别致小仪器,挂在佛山市张槎街道的佛塑鸿基、新伟星塑料、手心制药等企业车间内。这是2019年张槎街道引进的超小型有机废气在线监测仪,这些“小而精”在线监测仪,让张槎街道生态环境部门对重点排放企业的排放情况盡在掌握。

中山建成“9+300”大气环境质量网格化监测体系,成为全国首个以2千米×2千米高密度覆盖全市的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的地级市。针对镇区露天焚烧和无组织焚烧,中山引入AI技术,在三个镇区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北部镇区烟尘排污。

“千里眼”“顺风耳”越来越先进,监测能力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PM2.5成分监测网络、VOCs光化学监测网络、颗粒物和臭氧激光雷达监测网络,结合遥感卫星立体监测系统,形成天空地一体监测体系。建成联网水质自动站352个,在东江、韩江流域率先建设生态广东视窗;建立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新增11个国控大气辐射自动监测站,实现全省辐射监测自动站全覆盖。建成珠海高栏港、茂名河西石化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搭建环境风险源与应急资源信息数据库平台。全面完成第二次60余万家污染源普查,推动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稳步推进。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中,广东代表队包揽全部4个奖项第一名,高度展示了广东省环保监测技能水平。

广东积极应用先进科技手段,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同时,也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联合中科院开展臭氧及前体物卫星遥感监测,配合开展珠江三角洲感潮河网区溶解氧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特别是针对臭氧污染治理是国际性难题,广东组织专家精准帮扶,邀请刘文清、张远航等多名院士、研究员等国内大气治理顶级专家教授,组建广东省环境咨询专家委员会,对各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问诊把脉,推动科学治污进程。积极推动省环保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建设,省生态环境厅与广州市黄埔区合作共建“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立足国际生态环境科学前沿,聚焦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技需求,汇聚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高端专家人才,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平台和环境智慧决策核心智库,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生态环境创新中心。

“点点手机,医废收集处置情况尽在掌握。”疫情期间,广东开发“医废通”微信小程序,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平台系统,快速采集医疗废物收集、处置情况,监控处置单位污染设施运营状况,实现数据微采集、信息统筹管理、决策支持等多项功能,为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精准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几年来,广东加快推进“数字环保”建设,让环境管理更加智慧、高效。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建成,涵盖全省65万多家固定污染源的统一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与执法、监测等各业务系统污染源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

猜你喜欢

广东污染
液压系统常见污染及控制措施的探讨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SOUNDS OF THE CITY
视觉
“粤来粤美”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
广东佛山雕塑院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