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沟河口述史

2021-02-24宋艳

大学生 2021年2期
关键词:河沟佛堂河口

宋艳

参与了农业文化遗产调研后,“乡村”在我心中有了灵魂。乡村熔铸了村民世世代代的情感,汇聚了超乎想象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农业大学读书时,从2013年暑假开始,在导师孙庆忠教授和师兄师姐的带领下,我先后去了河北宣化、内蒙古敖汉旗、陕西泥河沟、河北涉县和浙江青田等五个农业文化遗产地。我们在泥河沟调研的时间最长。泥河沟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留守,村子里一片沉寂。可是,这个小小的村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佛堂寺、河神庙、龙王庙和观音庙等四座庙宇,它们承载了村民对于风调雨顺、黄河平稳、美好生活的期待;黄河泛滥的岁月里,小村落的妇女在滩头肩扛手挑,筑造了拦河坝;还有卧虎湾的传说,从11孔窑到开章小学以及与枣树有关的喜怒哀乐

乡村复育的核心就是让乡村重新拥有活力。孙老师带领团队进行了以口述采写和老物件搜集为主的参与式研究,记录农民生活,唤醒集体记忆。搜集老照片和老物件给了我们很多惊喜,每件东西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那故事就是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记忆。

我印象最深的片段之一是小组采访武小雄那次。他是1975年生人,老宅子中存着不少老物件,包括爷爷用过的烟嘴和母亲做鞋用的鞋楦,还有他小时候读书用的煤油灯。开始他总说,“这也没啥”,可是问着问着,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后来,每拿出一件老宝贝,他就像小孩子发现了玩具一样开心。他指着一个个老物件讲以前的故事,然后想起来更多的故事。他想起了祖上的传说、多人丧生的船难、吃供应粮,以及母亲给家人缝补衣服的过往,等等。

讲故事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放光的。当时我只觉得他很高兴,后来想起来,我认识到那是一种被访者与自己和過去的对话吧。他是在讲故事,同时也是在重温年少的经历和亲情。

正是因为奶奶给他讲过很多与村落及周围地名相关的故事,比如金马驹、木格岩、金鸡滩、塌庙梁等,所以虽然武小雄在村中年纪不算大,但有关地名的事很少有人比他知道得更多:金马驹宝藏的传说,塌庙梁曾有个供奉着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的庙宇,烂场峁是以前打粮食的地方,村内窑洞的分布,在后河上捉鱼、炸鳖还遇到过水蛇的童年趣事

听被访者讲述自身故事,我看到了无奈和贫苦,但也感受到了乡土社会及其所孕育的生命所具有的特有韧性。同时,恰如孙老师所说:“作为一个乡村的行动者,我们不仅仅可以唤醒别人的生命意识,同时也能唤醒我们自己。”

福祸相续宁河口

一出村口就是以前的黄河渡口,直到20世纪70年代,渡口还在使用。黄河渡口也叫“宁河口”,环村而过的车会河在那里注入黄河。以前陆路运输不发达,南来北往的物资运输主要靠黄河。

我们这里是秦地,宁河口对面是晋地,常有两地的两家结下秦晋之好。我们村里面有山西的女人,山西也有女人的娘家在我们村,两方交往亲近。人民公社时期,我们村在山西还有几百亩地,村民需要驾船渡河去耕种。宁河口对面的山西第八堡是个规模较大的集市,我们这的村民每周还坐船去第八堡赶集,买回粮食、煤炭、水缸、锅碗瓢盆等。粮食是主要的贸易产品之一,因为山西那边粮价比这边便宜。山里面的人也到我们村坐船去山西第八堡,商人小贩赶着山里的猪、羊、骡、马等牲口,或者肩挑背驮着粮食到我们村,渡河运到对面赚几个小钱。

我们村以前养过好几只船。沿黄河的很多村都有船,都出劳力在河上工作。壮汉们去河上当纤夫,把船拉到黄河上游的神木、府谷、包头等地。纤夫一天累死累活能拉四五十里路,走的都不是人走的路,夏天晒得黑黝黝。到达上游之后,在当地买些瓶瓶罐罐,又马不停蹄地返回。来回顺顺利利倒也罢了,如果遇上翻船就损失惨重。1976年,宁河口翻了一次船,淹死了20多个人。船往山西去的时候,水面还算平静,没想到返程时水量陡增,而大家都带着很多东西。买的猪、羊、粮食装了满满一船,木板做的船不堪重负。船在行进的过程中碰到了石岩,撞开了一条口子,翻进河里。村里乱作一团,村外的人哭哭啼啼来这儿打捞尸体,几天捞不上来,还跑到黄河下游找尸体。

在我记忆中,黄河每年会发几次洪水。水来的时候,全村老少齐出动,去河上打捞漂下来的柴火和石炭。去得早、占据有利位置、水性又好的人,一天下来收获也有不少。有人拿着耙子在河边捕鱼。黄河鲶鱼、黄河鲤鱼肉质极其鲜美。一耙子扑下去,提起来就是一条大鱼。这里人不像南方人,平时谁也不吃鱼,不习惯吃水产,但黄河鲶鱼、黄河鲤鱼都是难得的美味。当时抓的鱼从来不卖,跟谁关系好就送谁一条。现在抓的鱼卖到宾馆价格不菲,请客吃饭、求人办事,送一条黄河鲶鱼是相当体面的。

禳瘟解厄转九曲

我们村外头有个佛堂寺,佛堂寺周围的山头属于白家?村,但是佛堂寺这座庙属于我们泥河沟村,所以有“山主白家?,寺主泥河沟”的说法。敬奉多位神仙的佛堂寺是周围12个村都要朝拜的大庙。佛堂寺庙会热闹非凡,各村骑驴的、牵马的、推车的鱼贯而来,但凡腿能动的男女老少都愿意来凑个热闹。

1960年代破旧立新,佛堂寺的牌匾很多都被毁坏了。1994年,我从外地回家探亲的时候,看到佛堂寺没有匾额,而我们祖上又有捐匾的传统,于是我就给佛堂寺捐了两块匾。木匾上的字都是我书写后刻在木匾上的。

现在陆上交通便捷了,纵使村里粮食歉收,也可以从外面运来粮食。原来,有的人一辈子连县城也没去过,更别说榆林市了。

修庙唱戏、烧香拜佛依旧是我们的乡风民俗,老祖先留下来的,正月天还是要去庙里转转。以前大年初一,村民们起个大早,穿上新衣服,把香、酒和点着红点的馒头、肉、菜等放在盘子里端着,抢着去烧早香。

正月初三开始打醮,请和尚诵经、做法事,亲戚朋友都来送花果,秧歌队锣鼓喧天。还要转转由365盏油灯组成的九曲黄河阵。为什么会有转九曲黄河阵的传统呢?据说同治年间,我们村因为瘟疫死的人太多了,便有了打醮。以后每年正月初三到初五,请和尚到村里做法事,村民就立起这油灯盛会,转九曲黄河阵,祛除瘟神,赶走疾病。油灯是用棉花做成捻子,沾上灯油,用彩色的纸围起来,特别好看。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河沟佛堂河口
图形找规律
皖北地区河沟生态养殖发展策略
斑竹枝枝何处觅 养心殿佛堂内檐前期修复记
蒙城县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技术
水岸佛堂
义县万佛堂石窟飞天造型小议
“跳跃”的秀才
长输管道河沟道水毁危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