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比较

2021-02-24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期
关键词:末梢时间段血常规

刘 璐

(鞍山市第三医院检验科,辽宁 鞍山 114031)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检验方法,在临床相关病症的诊断和预后评价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巨大[1]。因此在进行临床检验过程中,需要有效确保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够为临床的相关疾病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比较两种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以期为相关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150例健康人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1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当中男性75例,女性同样为75例,对照组当中男性78例,女性72例;观察组中男性年龄最大为48岁,年龄最小为20岁,平均年龄为(38.52±10.52)岁,对照组年龄最大为47岁,年龄最小为18岁,平均年龄为(37.68±11.08)岁。两组调查对象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均为健康人群;②年龄均满18周岁;③行纤维胃镜、X线钡餐或是螺旋CT等各项检验均未查出存在有相关病症;④心肺功能正常;⑤血液系统、肝肾功能正常;⑥采血之前12 h均禁食禁饮[2];⑦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临床的相关资料和个人信息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有相关身体病症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血液系统病症的患者;③精神状况较差且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④合并有恶性肿瘤或者存在肿瘤转移的患者;⑤中途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本文调查而退出研究组的患者。

1.3 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仪器为日本希森美康XS1000i血液全自动分析仪以及相关配套的试剂盒。试剂包括有溶血素、稀释剂和清洗剂等。质控液为日本生产,真空抗凝管通过美国的BD公司生产,为EDTA-K2采血管。空腹8 h以上、清晨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采血。①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集。选择一次性安全末梢血采血针在体检者指尖处进行采血,采集血液200 μL,将采集所得的末梢血放置在含有EDTA-K2的采血管中,摇晃均匀。②观察组:进行静脉血采集,选择真空采集管采集体检者空腹静脉血,采集2 mL进行检验,将所采集的血液放置在EDTA-K2的采血管中,摇晃均匀。③血液检验:对于采集所得的两组血液标本进行一对一记录,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检验,检验的过程中根据血细胞分析仪的具体操作规程和血常规检验的具体标准进行。将所有的血液标本分成两组,一组在血液采集后的3 h以内进行检验,另一组在血液采集3 h后进行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比较。④检验质控:血常规检验前对相关的质控物、仪器进行校正。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检验需要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相关操作,且所有标本均由这两人检查。质控结束后,应根据分析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对检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对不同时间段检验结果的差异性进行记录,并且进行比较。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血红蛋白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②对静脉血采集所得的血液标本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即刻、采集后3 h内、采集后3 h后)进行检验,分析不同时间段的血红蛋白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中间细胞百分比的差异性。

1.5 统计学分析 启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进行统计学检验,血常规指标用(±s)表示,行t检验;不同时间段静脉血的检验情况行方差分析,然后进行两两LSD-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观察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对照组多,而白细胞技术和血小板计数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s)

2.2 不同时间段静脉血的检验情况 与即刻检测相比,3 h内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中间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 h后检验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段的观察组血常规检验情况比较(±s)

表2 不同时间段的观察组血常规检验情况比较(±s)

注:与即刻检测相比,aP>0.05,t值分别为3.115、3.018、4.130、6.801、6.057。

3 讨论

目前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当中,血液采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静脉血采集,另一种是通过末梢血采集。通过这两种方法所采集的血液,均可应用在临床检验中[3]。血常规检验是现如今临床进行相关病症诊断的主要方法,血常规检验所得的结果可以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提供科学性可靠的依据。临床有研究[4-6]认为,对患者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所得的结果会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本文主要基于此研究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差异性研究。

对本文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①观察组的血红蛋白计数、红细胞计数比对照组多,而白细胞技术和血小板计数比对照组少。由此说明,经过静脉血采集所得的血液标本和末梢血采集所得的血液标本在进行血常规检查中其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性。静脉血检验可以有效体现红细胞检验的具体含量,更好地表达出血小板的检验值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值,末梢血检验的准确率相对于静脉血低,从检验稳定性角度而言,检验末梢血也不如检验静脉血所取得的效果好;②与即刻检测相比,3 h内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中间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 h后检验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得,在进行静脉血检验时,不同时间段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3 h内进行检验可以有效维持血液当中的各项指标的稳定性,因此其检验结果和即刻检验相比无明显差异。而放置时间超过3 h以上,就会导致血液当中的各项指标都出现细微的差异,最终使得检验结果和即刻检验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而在临床检验当中这些差异会对疾病的诊断和判断产生影响,因此也要求我们对此情况加以重视。所以,在进行静脉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在从患者体内抽取静脉血以后,尽可能在3 h以内完成相关的血液检验工作,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血液检验的准确性,避免因为检验时间过长而对患者的病情产生相关的误诊[7-10]。

综上所述,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以采集静脉血为主,且尽量在采集血液3 h以内完成相关的血液检验工作,这样做可以有效的防止相关检验误差的出现,提升整体检验的准确率。

猜你喜欢

末梢时间段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不同时间段颅骨修补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不同时间段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