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2021-02-24马鸿潇
马鸿潇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郑州 450006)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神经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1]。RB 发病早期较难察觉,后期在肿瘤逐渐增大后,多数患儿出现白瞳症,少数患儿出现斜视,期间还伴随有视力减退、眼睛发红肿痛、眼球突出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患儿失明,危及患儿生命健康[2]。及时治疗是保留患儿视力、挽救患儿生命的关键[3~4]。因此,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96 例RB 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RB 患儿的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 例RB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55 例,女41 例;初诊年龄2个月 ~12 岁,平均年龄(3.02±1.52)岁。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 RB 的诊断标准;(2)年龄 2 个月 ~12岁;(3)初诊患儿(以患儿出现症状后首次就诊定义为初诊),且在接受治疗后6 个月内无复发。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2)自身合并其他疾病。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96 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性别、初诊年龄、发病部位、初诊症状、家族史、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及疾病分期 (1)诊断标准: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红眼痛、角膜浑浊、青光眼、眼球突出等症状;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上有灰白色或椭圆形的实质肿块;B 超和CT 检查提示眼内高密度肿块。(2)疾病分期:根据国际视网膜母细胞肿瘤分期(IRC)[5]将 RB 病眼分为 A~E 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B 患儿资料 见表1。
表1 RB 患儿资料(%)
2.2 RB 患儿IRC 分期和就诊原因 临床分期:A~C 期 占 比 35.42%(34/96),D 期 占 比 36.46%(35/96),E 期占比 28.12%(27/96)。就诊原因:瞳孔区发白占比 46.88%(45/96),斜视占比 27.08%(26/96),视力减退占比 13.54%(13/96),眼球突出占比 6.25%(6/96),眼睛红肿占比 4.17%(4/96),畏光占比2.08%(2/96)。见表2。
表2 RB 患儿的IRC 分期和就诊原因(%)
续表
2.3 RB 患儿 CT 检查特征 Ⅰ期占比 64.58%(62/96),CT 表现为眼球后部肿块或肿块填满玻璃腔或眼球,且肿块内伴随斑块状钙化,眼环完整;Ⅱ期占比25.00%(24/96),CT 表现为眼球内肿块及眼环增厚,且肿块内伴随斑块状钙化,伴有视神经增粗;Ⅲ期占比10.42%(10/96),CT 表现为双侧脑室及裂池存在多发结节状,有高密度转移灶,呈颅内转移。见表3。
表3 RB 患儿 CT 检查特征(%)
2.4 RB 患儿超声检查特征 超声表现:充满玻璃体腔占比56.25%(54/96),呈类球行占比22.92%(22/96),结节样不规则占比 20.83%(20/96);钙斑中可见多个钙斑占比71.88%(69/96),可见一处钙斑占比 20.83%(20/96),未见钙斑占比 7.29%(7/96);声影明显占比 75.00%(72/96),略有声影占比13.54%(13/96),无声影占比 11.46%(11/96);视网膜脱落程度中,完全脱落占比8.33%(8/96),局部脱落占比 12.50%(12/96),无脱离现象占比 79.17%(76/96)。见表 4。
表4 RB 患儿超声检查特征(%)
3 讨论
RB 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易发生于颅内并可向远处转移,对儿童生命造成威胁。目前临床治疗RB主要是通过化疗最大限度保留眼球和有用视力,但当肿瘤过大或出现转移风险时,会考虑实施眼球摘除术[6]。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本研究中,RB 患儿初诊年龄以2 个月~3 岁患儿居多,且有家族遗传史和农村地区患病率较高,说明RB 常见于3 岁以下的儿童,且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史和地域性差别,原因是RB 是由肿瘤抑制基因RBI 突变或缺失引起的,遗传性占比较大,且农村地区疾病认知不足和医疗资源较为缺乏,患病率较高。本研究中初诊症状以白瞳症比例最高,其次为斜视,且大多为单眼发病。白瞳症俗称“猫眼”,是以患儿瞳孔区发亮,呈现黄白反光为主要临床表现,任何大小的肿瘤体均可表现为白瞳症[7]。本研究中RB 根据临床IRC 可分为A~E 期,由于该疾病大多数为婴幼儿,不能用言语表达视力或疼痛问题,家长不易察觉,因此疾病往往可发展至D、E 期,与本研究中IRC 分期中D、E 期分别占比较大相似。
RB 疾病CT 检查可发现斑块状或颗粒状钙化灶,是临床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眼部CT 平扫可以清楚显示出病变形态、位置、范围和密度,同时可观察眼球周围结构和肿瘤侵犯范围,平扫常以眼球内实质性肿块为主,多发于内后极区域,可见钙化征,而肿块内钙化是RB 的典型CT 表现[8]。本研究中RB 患儿的 CT 表现中Ⅰ期占比 64.58%(62/96),多表现为从眼球后向球内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且可检测出肿块内钙化灶呈现斑点状分布,因此CT 检测中证实肿块内钙化对RB 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眼部B 超是检查RB 的最主要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早期病变表现为实质性回波,较晚期可呈现囊肿性回波,并可出现钙化,本研究中眼底B 超结果显示,钙斑及声影检测灵敏度较高,由于定性诊断依据是瘤体内钙斑化[9],而B 超检测中可见多个钙斑及声影明显的例数较高,可见B 超对于RB 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年龄集中在3 岁以下,无性别差异,初诊症状和就诊原因以白瞳症为主,有家族史和农村地区的患病率较高,临床分期晚期较多,临床CT 及眼部B 超均可帮助进行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