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躯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1-02-24王曼曼
王曼曼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 郑州 450015)
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是婴幼儿自出生后抬头、翻身、爬行、坐、卧、站等肢体运动功能随月龄增长出现发育缓慢情况,其成因与母体妊娠期间健康水平、父母吸烟饮酒、妊娠年龄、存保胎史、早产、新生儿疾病等存在关联性。受上述因素影响,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肌张力、中枢神经系统等存在明显异常,部分患儿还可并发智力、视听障碍,对患儿成长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等均可造成较大影响[1]。早发现、早治疗,能够使小儿运动发育迟缓疾病危害性得到有效控制。合理治疗可使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得以恢复,同时还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促进患儿发育,使患儿肢体功能恢复正常[2]。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是以低频脉冲电流对人体实施电刺激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脉冲电流对肌肉、神经系统等产生刺激性,可调节人体机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3]。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对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恢复患儿手眼协调性、肢体运动等方面功能,缓解疾病所致的肌肉痉挛、行为缺陷等情况,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4~5]。本研究探究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躯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92 例,随机平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6 例。参照组25 例,女21 例;年龄(22.44±2.56)个月;病程(13.43±2.61)个月;早产27 例,足月产 19 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 11 例,阴道助产15 例,剖宫产20 例。研究组男23 例,女23例;年龄(22.67±2.52)个月;病程(13.39±2.58)个月;早产26 例,足月产20 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13 例,阴道助产14 例,剖宫产1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诊断为小儿运动发育迟缓;(2)无先天性疾病,生命体征稳定;(3)视听功能正常;(4)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后,同意加入;(5)家属依从性良好,资料信息采集期间配合积极性较高。排除标准:(1)存在脑瘫、肢体畸形;(2)存在心、肝、肾功能不全;(3)患有新生儿疾病;(4)存在治疗禁忌证;(5)患有遗传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患儿运动发育迟缓情况进行评估,制定训练计划,训练患儿手眼协调性,以此刺激神经系统发育,配合听觉、视觉引导,促进患儿肢体运动,每日1 次,单次30 min。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月龄定期行运动发育迟缓评估,并依据所得结果,适当调整训练内容及训练强度,连续治疗80 d。研究组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电刺激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参数设定:脉冲周期1.25 s 左右,脉冲宽度0.40 ms 左右,输出延时1.00 s。于患儿四肢及腰部处粘贴贴片,开机实施电刺激治疗,观察患儿肢体反应状态,单次20 min,每日1 次,连续治疗80 d。
1.3 观察指标 (1)运动能力: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精细运动发育商、总体发育商、粗大运动发育商评定,各项取值范围均在35~165 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好。(2)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生活活动能力量表(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活动能力越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治疗后3 个月、治疗后5 个月进行评定。(3)精细运动:使用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进行评定。评定项:抓握能力、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取值范围0~10 分,分数越高越好。评定时间:治疗前、治疗 15 d、治疗 30 d、治疗 80 d。(4)治疗总有效率。评定标准:以治疗后患儿肌肉痉挛消失、手眼协调性良好为显效;患儿肌肉痉挛情况缓解,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为有效;患儿痉挛情况、生活能力相比治疗前无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能力评分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运动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运动能力评分对比(分,)
粗大运动发育商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研究组组别 n 精细运动发育商治疗前 治疗后总体发育商治疗前 治疗后46 46 tP 70.44±6.75 70.59±6.67 0.107 2 0.914 9 82.14±5.66 87.51±3.43 5.503 1 0.000 0 71.67±3.58 71.69±3.29 0.027 8 0.977 8 80.25±3.19 88.32±2.97 12.588 8 0.000 0 71.20±4.03 71.38±4.16 0.210 7 0.833 5 79.05±3.62 86.90±2.41 12.242 6 0.000 0
2.2 两组精细运动评分对比 研究组治疗15 d、30 d、80 d 精细运动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精细运动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精细运动评分对比(分,)
组别 n参照组研究组46 46 tP抓握能力治疗前 治疗15 d 治疗30 d 治疗80 d 5.59±0.82 5.61±0.78 0.119 8 0.904 9 5.72±0.76 6.22±0.58 3.547 1 0.000 6 7.04±0.60 8.11±0.51 9.215 7 0.000 0 8.64±0.47 9.17±0.12 7.410 4 0.000 0视觉-运动统合能力治疗前 治疗15 d 治疗30 d 治疗80 d 5.09±0.98 5.12±0.84 0.157 6 0.875 1 5.29±0.44 6.57±0.30 16.301 8 0.000 0 7.64±0.62 8.91±0.27 12.737 4 0.000 0 8.99±0.35 9.46±0.10 8.757 2 0.000 0
2.3 两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5 个月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 个月 治疗后3 个月 治疗后5 个月参照组研究组46 46 tP 38.45±4.86 38.74±4.77 0.288 8 0.773 4 49.53±5.27 56.84±3.45 7.871 1 0.000 0 57.68±2.93 69.22±2.45 20.492 5 0.000 0 70.30±3.47 85.17±4.23 18.433 5 0.000 0
2.4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例(%)]
3 讨论
小儿运动发育迟缓疾病特征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认知能力差等为主,随患儿年龄增长,症状越明显,逐步表现为行为缺陷、认知障碍等,对患儿成长、生活能力、机体健康等多方面造成影响,危害巨大[6~7]。早发现、早治疗,可使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及时得到有效救治,有效控制疾病危害性,并对患儿预后有积极影响。临床上治疗小儿运动发育迟缓多以肢体运动训练、手眼协调性训练为主,并且根据患儿月龄增长,调整运动内容、运动强度,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促进其发育,同时引导患儿建立肢体运动功能,从而改善疾病症状[8]。
常规运动训练虽然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可起到一定治疗作用,但单一采取该方式治疗,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如下:(1)婴幼儿易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专注力较差,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易出现哭闹情况,干扰训练开展;(2)训练过程中存在实施难度,且对医护人员专业操作水平要求较高,运动发育迟缓评测结果也易受患儿配合程度影响,导致训练计划制定存在一定偏差性,从而降低运动训练实施有效性[9~10]。随着医疗科技不断发展,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在临床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属较为新型的医疗技术。低频脉冲电刺激属物理治疗手段,通过在人体体表粘贴贴片,使用电刺激低频脉冲治疗仪释放低频电流,对神经、肌肉组织等产生刺激,从而调动肢体神经系统反应,达到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等治疗目的,由此恢复神经系统功能,具备显著治疗作用,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治疗中可见良好效果[11~12]。
综上所述,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小儿运动发育迟缓,对患儿肢体运动障碍起到显著治疗作用,增强患儿肢体协调性,疗效及预后效果均较为理想,值得使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