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的苏南新四军
2021-02-24经盛鸿
经盛鸿
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同时撤销东南局,建立华中局,以刘少奇为书记。
这时,在苏南地区的新四军部队,隔着大江,远离新四军军部与兄弟部队,孤悬敌后,在日伪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包围与夹击下,处境十分困难,但他们高举抗日爱国大旗,紧紧依靠广大民众,克服困难,硬是打出了江南抗战的一片大好天地!
陈毅与粟裕
皖南事变前,苏南新四军的发展与抗战业绩
从1938 年4 月开始,皖南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的指示,先后派遣粟裕、陈毅、张鼎丞、谭震林等将领,率领劲旅,深入苏南敌后,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经过约一年的艰苦奋斗,新四军在南京、镇江、句容的三角地区,站稳了脚跟,以距离南京约50 公里的茅山为中心,分别创建了溧高(包括溧水、溧阳、高淳县境一部,也称阳溧高)、江当溧(包括江宁、当涂、溧水县境一部,也称横山)、江溧句(包括江宁、溧水、句容县境一部,也称江句)等若干块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些地区,地处茅山山脉及其邻近地区,虽离南京不远,但地势偏僻,地形复杂,群山环抱,树木掩蔽,农民抗日爱国热情高涨。这些抗日游击根据地后来连成一片,成为中共领导的茅山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各部在根据地内,建立中共党组织,建立政权,扩大军队,建立各种民众组织,不断发展抗日游击战争,袭击日、伪军,其声势直逼南京城下。1939 年2 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向项英阐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共同确定的“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并与项英商得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一致意见。为贯彻此方针,从1939 年春开始,在茅山地区的新四军派部队分批出征:4月,陈毅以第二团主力一部,协同丹阳县游击纵队,控制了长江中的扬中岛和大桥一带沿江地区,为向长江北岸发展创造条件;接着,又开辟了茅山以南的太湖、滆湖、长荡湖地区,在武进南乡和宜兴北乡地区成立太湖行动委员会,使苏南根据地扩展到太湖北岸与西岸,扩大了新四军在苏南地区的机动回旋范围,为东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陈毅派叶飞、吴焜率第六团,于5 月初,越过沪宁铁路,进入无锡、江阴、常熟、苏州、太仓地区,与当地中共领导的游击队合编,打起“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旗帜,在沙家浜和阳澄湖四周地区建立根据地,直逼上海近郊。
1939 年11 月7 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溧阳县竹箦镇水西村李氏宗祠成立,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12 月19 日,在茅山地区的建昌圩,召开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共苏皖区党委,以吴仲超、谭启龙为正、副书记,下辖苏南、苏皖、苏北3 个特委,逐步建立、健全了地方各级党组织,开创了与军事布置一致、足跨大江南北的局面。1940 年2月,邓振询继任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
1940 年六七月间,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陈毅、粟裕先后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其主力部队,离开茅山,渡长江北上。留在茅山地区的新四军部队,重新组建新的第二支队司令部,由罗忠毅任司令员,廖海涛任政委,辖4 个团、1个独立营,共约3 000 多人。江阴、无锡、常熟、太仓地区的新四军部队,则于1940 年5 月成立了“江抗”东路指挥部,由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司令员。以上两部协同苏皖区党委与地方武装,继续进行对苏南地区日伪的作战。
溧水李巷
皖南事变后,苏南新四军重组为第六师
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4 月,苏南的新四军部队整编成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为师长兼政委,下辖两个旅:在茅山与溧水、溧阳一带活动的新四军第二支队,整编为第六师第十六旅,罗忠毅为旅长,廖海涛为政治委员,下辖四十六团、四十八团;在苏南东路一带活动的“江抗”,整编为第六师第十八旅,以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江渭清为旅长。5 月,成立中共江南区党委,以谭震林为书记,邓振询为副书记,主要领导江南地区的党组织。
这时苏南地区的日伪军与国民党顽固派勾结,不断进攻与夹击苏南新四军。
11 月28 日,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旅部和四十八团二营及地方党政机关人员,共约1000 余人,在溧阳塘马,遭日军第十五师团步、骑、炮兵3000 余人及伪军800 余人,在坦克的掩护下,趁着大雾,从东北、西北、西南三路的奔袭合围,经血战终日,歼日伪军500人,掩护了旅部和地方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六师参谋长兼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旅政治委员廖海涛等270 余人牺牲。11 月29 日晚,十六旅旅部的剩余人员和中共江南区党委领导机关,转移到溧水白马桥地区,与在李巷、经巷一带活动的四十六团团部会合。
苏南新四军遭到了重大损失。但困难与曲折,吓不倒苏南新四军健儿!
当时,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正在苏北新四军军部开会。11 月30 日,第六师师部电令四十六团团长黄玉庭、政委钟国楚,分别代理十六旅旅长和政委。12 月,第六师师长谭震林从苏北渡江南下,到达十六旅旅部驻地溧水李巷地区,兼任十六旅旅长,任命钟国楚代理该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溧水地区的李巷、经巷一带,从思想上、组织上整顿十六旅部队。不久,第十八旅奉命撤退到苏北。1942 年3 月,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决定,谭震林不再兼任十六旅旅长,调原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来十六旅任政委,钟国楚改任十六旅旅长。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的领导,5 月,江南区党委改组为苏南区党委,江渭清为书记,邓振询为副书记。1943 年1 月13日,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王必成、刘培善部,奉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从苏中渡江南下,来到溧水白马桥地区,与第十六旅会师,两部合编,番号仍为第十六旅,改属第一师,王必成为旅长,江渭清为政委,全旅发展到6000多人。
1943 年初,第十六旅及地方武装多次对日伪军进行反“扫荡”、反“清乡”的作战,并与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的部队多次发生武装冲突。4 月,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第三十二集团军副司令陶广为总指挥,调集了13 个团的兵力,向驻溧水、溧阳的第十六旅部队发起“清剿”。王必成、江渭清指挥第十六旅奋勇反击,在曹山、白马桥、芝山一线重击敌军。顽军进占溧阳、溧水地区,扬言继续“清剿”。同时,日伪军将镇江地区划为“清乡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如江渭清在回忆录中说:第十六旅“唯一可以活动的也只能是日伪眼皮底下的南京周围地区”。1943 年4 月,新四军军部“陈毅、张云逸等军首长来电指示,苏南根据地的发展方向应在南京周围地区,十六旅应转入敌后分散活动,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敌后反‘扫荡’、反‘清乡’上面”。十六旅“开始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南京外围地区游击战”,精简机构,各部分散在横山、江当溧、江句、溧阳、茅山等地活动,尽可能避免暴露目标,“到南京的大门口分散打游击”。南京周边地区是日伪推行伪化政策的“模范区”,十六旅的主要对手是伪军、伪自卫团和伪乡保长。苏南区党委、十六旅和苏南行政公署的各级干部,包括县委书记,都动手做伪军工作,取得积极的成果。溧水县委书记曹明梁经过工作,亲自将生重病的钟国楚送到中山庵伪自卫团团长刘士诚家养病。江宁县委书记陆纲原是大学生,亲自做伪军工作,从南京城里搞来不少紧缺药品。十六旅的小军工厂,被秘密安顿在江宁县龙都镇附近的夏庄,一直未停工,每天生产200 多枚手榴弹。
以溧水大李巷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包括溧水李巷、经巷、里佳山、白马桥等地,长期成为中共苏南区党委、新四军十六旅旅部、苏南行政公署的驻地,成为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和新四军主力部队的驻地,成为中共党政军在苏南领导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后方基地。溧水大李巷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成为苏南新四军向南发展,开辟皖南、浙西根据地,进行大反攻,夺取苏南抗日斗争胜利的前进基地和重要后方。偏僻的乡村李巷,被称为抗战时期苏南新四军与抗日根据地的“小延安”。
南京外围地区形成日伪、中共与国民政府顽军三方面争斗的极其复杂、极其严峻的形势,地区狭小,环境险恶。1943 年6 月中旬,国民政府三战区军队向第十六旅发动第二次进攻。为保存力量,第十六旅主力与苏南区党委全部撤出溧水地区。7 月21 日,江渭清在赤山脚下的百里庄与日军的战斗中负重伤。8 月3 日,苏南区党委副书记兼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邓振询随第四十六团转移到横山地区活动,到达江宁冯潭庄宿营,发现敌情,当即转移。在夜渡秦淮河时,在高桥渡口掉入江中牺牲,年仅39 岁。
1943 年10 月,日军集重兵两万余人,向苏浙皖边区发动大规模战役,国民政府第三战区部队后撤,第十六旅乘势从南京周边地区,尾追日军南下,向溧武公路以南、宣城长兴公路以北的新沦陷区进击,恢复和发展了苏南根据地。苏南区党委和第十六旅旅部机关重回溧水里佳山一带,溧水、溧阳地区再度成为苏南敌后中共党政军指挥中心,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1944 年全年,第十六旅在苏南作战1242 次,取得了重大胜利。到1944 年底,苏南新四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已经发展到1.27 万人,民兵2.4 万人,自卫队14 万余人。
1945 年1 月初,根据新的形势,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奉军部与中共华中局的指示,率第一师第三旅陶勇部,渡江来到苏浙边,在长兴与第十六旅会合,组建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未到职),刘先胜任参谋长,下辖3 个纵队:第十六旅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委;浙东纵队改编为第二纵队,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委;第一师第三旅改编为第三纵队,陶勇任司令员,阮英平任政委。2 月10 日开始,苏浙军区部队向南挺进浙江莫干山、天目山地区,开辟苏浙皖边区根据地。3 月中旬,在长江北的叶飞,率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主力及高邮独立团等部,渡江来到天目山地区,出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所部改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廖政国任司令员,韦一平任政委。苏浙军区的新四军不断发展壮大。
7 月上旬,中共苏浙区党委于浙江长兴仰峰村组建,书记粟裕,副书记金明,委员为粟裕、金明、叶飞、江渭清、吴仲超,秘书长欧阳惠林,组织部部长吴仲超(兼),宣传部部长欧阳惠林(兼),下辖苏南区党委与浙西区党委等。9 月1日,中共苏浙区党委发出第一号通知,宣布中共苏浙区党委正式成立及组成人员名单。
抗战胜利,苏南新四军兵临南京城下
1945 年8 月8 日苏联宣布参战后,中共中央于8 月10 日发出《中央关于苏联参战后准备进占城市及交通要道的指示》,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及区党委“应立即布置动员一切力量,向敌、伪进行广泛的进攻,迅速扩大解放区,壮大我军,并须准备于日本投降时,我们能迅速占领所有被我包围和力所能及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以正规部队占领大城市及要道,以游击队民兵占领小城市”,并规定了进占城市及交通要道的具体办法和政策。同日,中共中央向华中局发出党内指示《中央关于夺取大城市及交通要道的部署给华中局的指示》,要求华中局“集中主力去占领大城市和要点”,新四军应立即以第二师夺取蚌埠至浦口之线,第四师夺取徐州,第三师主力集中津浦线与第二、第四师共同夺取该线,并巩固占领之;以第一师、第六师及苏南、苏中部队夺取南京、上海之线,第一师夺取芜湖,浙东部队夺取沪杭甬之线;以第五师集中全力进占信阳、武汉之线;同时指示新四军军部准备发表苏、浙、皖三省主席,上海、南京两个市长,第五师师部发表武汉市长及湖北省主席的人选名单,视情公布,出榜安民。
8 月8 日晚12 时,中共中央得知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在10日和11 日,由周恩来等起草,以“延安总部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向所辖各部连续发出7 道命令,其中命令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部队向津浦路、陇海路、粤汉路、平汉路、沪宁路、宁芜路、沪杭甬路等铁路沿线展开进攻,夺取敌占交通要道和城镇。8 月11 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党内指示《关于日本投降后党的任务》,为了确保占领大小城市与交通要道,在军事上,“各地应将我军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等组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集中行动,以便在解决敌伪时保证我军取得胜利”。
中共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命令各部夺取华中各大中城市与战略要地,其中,由新四军第一、第六两个师及其他部队占领南京、上海,新四军第七师夺取芜湖、铜陵……8 月12 日,新四军以代军长陈毅等人的名义,发布命令,任命黄克诚为江苏省主席,罗炳辉为安徽省主席,叶飞为浙江省主席,粟裕为南京特别市市长,方毅为副市长,刘长胜为上海特别市市长等。
中共苏南区党委派遣特派员方休在南京近郊方山顶上一座尼庵里,设立“迎接南京解放指挥部”,成员有方休、鲁平、康琳等人。南京城里的中共地下组织则筹建“地下军”。但在8 月12 日,中共中央根据当时形势的变化与自身的力量,指示新四军江南部队放弃占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打算,“就现地向四周扩张,夺取广大乡村及许多县城,准备内战战场”。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苏南新四军各部队加紧在南京四周与长江南岸广大农村地区的活动,先后占领了溧阳、溧水、句容、高淳等县城与东坝、湖熟、秣陵关、龙潭、栖霞山等许多集镇,兵临南京城下。
直到1945 年9 月19 日,毛泽东根据新的形势,指示:“浙东、苏南、皖南、皖中部队北撤”,要“越快越好”。苏浙军区的部队遵命迅速渡江北撤,走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