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
2021-02-24周裕志唐凤英
周裕志 唐凤英
1劳动教育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素养出发,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功能,能以劳树德、增智、强体与育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2.1生物学的学科需要
生物学是一门基于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的自然科学,除了识记和理解,有关成果还必须通过“做实验”这种劳动来取得。同时,《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能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能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因此,劳动是取得生物学知识成果的途径,劳动与生物学知识相融是初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内容,生物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是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和生物学学科课程落实的需要。
2.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不仅应该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还要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日常劳动生活中。在应试教育的催动下,部分学生以追求高分为目标,在生物学的学习中,限于知识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学与生活生产应用脱节,不会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完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下文简称“七上”)第五章第三节“吸收作用”后,知晓氮、磷、钾等无机盐的生理作用及植物在缺乏氮、磷、钾时相应的表现,却不会在日常家庭花卉培植中按需施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其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师必须把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之中。
2.3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物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对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匾乏、能源短缺、粮食危机和人类健康等问题都与生物学息息相关。学生把所学生物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和创新实践,将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
此外,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当前许多青少年生活在物质条件比较富裕的环境里,部分学生从小衣食无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是必要的。
3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
3.1运用生物科学史
生物学知识的形成、生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但所有的科技成果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创造出来的,每一次科学进步都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的尝试。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劳动,许多现在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真理背后都是科学家辛勤的劳动。因此,在日常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知识涉及的生物学史,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伟大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同时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刻苦耐劳的精神。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下文简称“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中,介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史: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历时10年,创建水稻杂交育种“三系法”,让杂交水稻育相比常规水稻增产30%,达到每公顷7500多kg。在袁隆平的努力下,如今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已达22500多kg;在必修2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教学中,介绍屠呦呦与青蒿素的事迹:从1967年到1972年,屠呦呦用时15年,研究了超过2000种的中药,发现了其中的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用小鼠模型评估了从大约200种中药里获得的380种提取物,最终找到治疗疟疾的良方青蒿素。
3.2联系日常生活劳动
生物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传统上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医疗、制药、卫生等方面;如今已扩展到食品、化工、环境保护和能源等方面,甚至还影响到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
生物学知识的规律性不如数学、物理等学科强,总有许多例外,识记的内容多,学生难免觉得其枯燥无味。教师若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劳动实践,将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学习选修1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后,学生亲自到市场购买各类水果,尝试用不同水果制作并品尝果酒果醋;学习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后,去超市买包安琪酵母和面粉自己回家试着做馒头;学习七上第六章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后,学生回家尝试发豆芽。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开展生物学类科技创新活动、课外兴趣实践活动等进行劳动教育。
当学生能“学用”结合,将所学生物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生活劳动中,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体验劳动的流血流汗过程与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劳动与学习能互相激发,互相促进。3.3结合工农业生产
生物学在工业生产与農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为相应的生产活动带来了极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给予了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将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上中耕松土的意义、水培植物的“松土”方式,从而使学生实现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学习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引导学生思考为“我国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粮食產量却不断提高的原因”,让学生清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
参观学习是加强教学与劳动结合的重要途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当前的工农业生产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视野。例如,在学完选修1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的酒厂参观学习,让酒厂的员工给学生介绍酒的生产原理、生产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也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在学完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之后,可带领学生到校外养殖场参观学习,让养殖工人讲解如何让饲料转肉的转化率高、饲养的动物长得快。这样可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将紧密结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3.4注重生物学实验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一项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例如,必修1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中的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涉及了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虽然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这些操作,但是这些操作都有一套比较标准的步骤,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学生实验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材料用具的清理与放置,桌面、地面、坐椅、门窗的卫生工作,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另外,劳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单纯地“劳其筋骨”,大脑也要参与其中,生物学实验能够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劳动习惯。
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的目的,弄清楚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的现象和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即动手前先动脑。例如,开展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凉拌蔬菜的出水,结合动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大胆推测、假设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进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动手实验得出探究问题的答案。
总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今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从多方位培养学生。教师要注重把握课程标准,强化劳动教育理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获取劳动技能,树立劳动精神,成长为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