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赛会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探测研究
2021-02-24肖巧荣陈小蓉
肖巧荣 陈小蓉
摘 要:赛会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赛会类体育非遗”)是由多项传统体育活动组成的综合性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科学辨识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从官方公布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中筛选出省级(包含省级)以上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共计29项,利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从《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选取人口密度、年末少数民族人口等27个影响因子,探测分析影响因子对赛会类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子,提出该类体育非遗项目正面影响因子的强化提升方法,对该类项目的价值挖掘,传承发展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地理探测器;赛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1)06-0001-07
Influence facto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vents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geographical detectors
XIAO Qiaorong,CHEN Xiaorong
(Dept. of Sport,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0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Events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folk sports event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traditional sports activities. To scientifically identif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vents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9 events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bove provincial level (including provincial level) were screened out from the officially published traditional sports, entertainment and acrobatics, the factor detectors in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s were used to choose 27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 minority population at the end of the year from the "2017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to detect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vents sports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vents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the positiv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events sports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can promote the value exca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Key words:geographical detectors; events;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e factors
收稿日期:2021-02-20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体育类)”(13&ZD40)。
作者简介:肖巧荣(1994-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通讯作者:陈小蓉(1956- ),女,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赛会类体育非遗是由多项传统体育活动组成的综合性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古时,这些项目可能更多以祭祀、娱神、军事训练、检阅兵力等为目的。到现在,以上功能减弱直至消失,随之节庆、纪念、教育、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加强[1],以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达到心灵慰藉、娱乐健身、经济文化交流的目的。除此,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挖掘整理我国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有利于在新时代夯实民族文化根基,增强民族文化底蕴,奠定民族文化底气。做好对该类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挖掘、保护与发展工作,对拉动项目所在地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
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非遗项目的挖掘、申报、保护、传承等各个环节的研究都在不断加强。2010年后,加入空间视角,采用空间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逐渐呈现[2]。其中,学者们对某区域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针对体育类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有马冬雪等[3]、董建琦[4]、赵禹萌[5]、李斌等[6]、左逸帆等[7]从中国、省域等层面出发,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产生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但对体育非遗项目中的某类体育非遗空间分布,以及造成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鲜见,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进而本文筛选出29项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造成该类体育非遗项目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进行探测分析,比较不同影响因子对赛会类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大小,为该类项目的科学保护发展提出建议。
1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地理探测器(Geographical Detector)是探测和利用空间分异的工具[8],其方法是由王劲峰等在探寻地理空间分布因素对疾病风险的影响机理时提出的,包含风险探测、因子探测、生态探测和交互探测4个部分内容[9]。本文主要应用因子探测,因子探测是指对于某事物Y的空间分异性探测,以及探测某影响因子X对Y的解释程度,用q值度量,表达式为:
No.6 2021
qX,Y=1-1n·σ2Y∑mi=1nX,i·σ2YX,i
式中,qX,Y为影响因子X对赛会类体育非遗空间分布Y的解释力指标,n和σ2分别是指整个区域的样本数量和方差,m为某种影响因子在分区中的个数,nX,i为X因子在i(i=1,2,…,m)级区域上样本的个数,qX,Y的取值范围为[0,1]。当qX,Y=0,表示赛会类体育非遗呈现随机分布,qX,Y值越大,表明此分区因子对赛会类体育非遗的空间分布影响越大。
该模型主要应用于不同区域、不同的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领域广泛,运用领域包括:土地利用、公共健康、区域经济、区域规划、旅游、考古、地质、气象、植物、生态、环境、污染、遥感和计算机网络[10]。目前在非遗、体育非遗的空间分布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研究中尚未涉猎,本文利用该模型对赛会类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进行探测分析,对同领域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2 数据来源与选取影响因子
2.1 数据来源
首先,本文搜集的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省文化部门网站或政府网站公布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均包括扩展名录)。截至2018年4月30日,共搜集国家级、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 227项,将以上数据筛选整理得出赛会类体育非遗共计29项(表1),其中国家级3项,省(区)级26项。
此外,本文数据来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省文化部门网站或政府网站公布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会不断更新、增加和项目升级,以上统计引用的数据,得出的分析结果只是相对反映出截至2018年4月30日前公布的省级以上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情况。其次对于搜集的港澳台数据有限,本文只对中国大陆的31个省份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故本文所引用的所有数据、矢量图均不包括港澳台。
2.2 选取影响因子
各种类型的非遗项目与各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域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我国学者对造成某区域非遗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从地脉和文脉两条主脉出发,从中选取某些具体的因素进行分析(表2)。
关于造成不同区域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马冬雪等认为影响中国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生态环境类型、申报制度和分类归属[3];董建琦认为河流作为古时的交通和文化传输纽带,有利于产生众多的体育非遗[4];赵禹萌认为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文化历史渊源的差异性、政治资源丰富程度四种因素同时作用影响着四川省体育非遗的数量分布、类型结构及相同项目在不同地区的风格[5];左逸帆等选取河流、传统村落、宗庙宗祠三个因子,分析了与湖南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关系[6];李斌等认为影响国家级体育非遗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区域文化经济发展差异、地方主管部门申报力度、代表性传承人综合能力、非遗申报认定制度[7]。但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其生长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其影响及作用机制纷繁复杂,无以穷尽[11]。因此本文综合我国学者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别非遗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民族人口、经济发展差异、资源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旅游五大方面出发,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易量化,从省域层面筛选出27项指标作为影响赛会类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差异的地理探测要素变量,所选取的探测因子指标名称、数据均源自《中国统计年鉴2017》(表3)。
3 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探测
3.1 赛会类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特征
表1中,将29项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按照各省数量进行统计,利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中的自制地图服务,按照个性化选择各种边界线,将统计的数据上传,导出地图,得出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的省域分布状况(图1)。
图1中,图中颜色由浅到深,颜色越深表示赛会类体育非遗数量越多。由图1可知,我国赛会类体育非遗在省域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状态。从地区来看,在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五个地区有分布,华中地区无分布。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布数量最多,西南华南次之,华东最少;從省域层面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数量最多,四川、新疆、广西数量次之,浙江分布数量最少,呈现“内陆边界化”空间分布现象,即内陆边缘省份分布多,中部、沿海省份分布少;从民族层面来看,五
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均有分布,其次分布在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县较多的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份。该类体育非遗项目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多民族聚集省份分布相对多,非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少,空间分布具有“少数民族偏向性”;从经济和生产生活方式来看,以农耕性生产生活方式为主农耕经济区分布少或无分布,多分布在以游牧性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畜牧经济地区,或半农半牧的混合经济地区,空间分布具有“游牧偏向性”。
3.2 影响因子分析
地理探测器针对类别数据的算法优于连续数据[33]。因此本文为了统计量化因子数据,通过等间距法对所搜集的因子数据在Excel中进行了2~10的分类,分类的效果可以通过q统计量进行评价。利用地理探测器的q统计量不断对因子的分类进行探测,遵循q值越大分类越好的原则,最终选取2-10类中q值最大的类别(如图2)。以年末少数民族人口为例,比较各省年末少数民族人口的差异性情况,各省年末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分成2~10类时,分别q=0.13、0.19、0.28、0.53、0.50、0.50、0.73、0.68、0.68,即年末少数民族人口分8类时,q值最大。这表明年末少数民族人口按照8类进行分类时,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空间分布统计差异性结果为最佳。用编号1~8代表不同的年末少数民族比重区间,1代表年少数民族人口比重(χ1)2≤χ1>274.92,2表示274.92≤χ1>547.83,3表示547.83≤χ1>820.75,4表示820.75≤χ1>1093.66,5表示1093.66≤χ1>1366.58,6表示1366.58≤χ1>1639.49,7表示1639.49≤χ1>1912.41,8表示1912.41≤χ1≥2185.32。同理,将其他因子按照2~10类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将χ6、χ8、χ9、χ11分成7类;;将χ1分成8类;将χ2、χ5、χ7、χ12、χ14、χ17、χ18、χ19、χ22、χ24分成9类;将χ3、χ4、χ10、χ13、χ15、χ16、χ20、χ21、χ23、χ24、χ25、χ26、χ27分成10类时各个探测指标的q值最大,对影响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强。
根据模型运算结果可知,每个因子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如下(影响因子q值相同按照指标编号顺序排列):χ20(0.94)>χ5(0.82)>χ16(0.80)>χ14(0.78)>χ4(0.77)>χ15(0.74)>χ1(0.73)>χ13(0.68)>χ19(0.6)>χ18(0.58)>χ17(0.57)>χ21(0.51)=χ22(0.51)>χ24(0.46)>χ12(0.44)>χ25(0.39)=χ27(0.39)>χ26(0.37)>χ23(0.33)>χ2(0.31)>χ3(0.27)=χ7(0.27)>χ8(0.21)>χ6(0.17)=χ9(0.17)χ10(0.14)>χ11(0.13)。五类影响因素平均影响力民族人口为0.58、经济发展差异为0.19、资源环境为0.60、生产生活方式为0.63、交通旅游影响力为0.41。
1)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力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χ20>χ19(0.6)>χ18(0.58)>χ17(0.57)>χ21(0.51)。其中,年末马的饲养头数χ20影响力排在第一位,表明该因子对赛会类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具有主导作用。由于早期生产力低下,尤其遇见自然灾害、物质匮乏、抢掠战争之时,为了生存和共同利益,便以结盟集合的形式聚集一起来进行商议、祈福、军事训练等活动。游牧先民在进行迁徙、聚集商议、战争抵抗外敌、驱马进入中原腹地抢夺生存物资的过程中,牛、马、骆驼成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马上、驼上运动等便也逐渐成为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和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之一,因此马、牛、驼的影响力显著。
2)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是人们赖以孕育生存、发展的土壤,所生存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促使当地人们对聚集需求不同。探测资源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面积χ16(0.80)和牧草地利用情况χ14(0.78)对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显著,由于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多分布在东北、内蒙、西南、西北内陆边境地区,这些地区的民族形成了“依草而牧,傍水而栖”的游走不定居或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人们生产生活的牧草地是人类和牲畜必不可少的生存资源,对其依赖程度较大。此外,内陆边界省区天然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较轻,自然保护区面积大。也正是在天然自然保护区下,给该类项目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生存环境,因此自然保护区面积和牧草地利用情况对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的生存具有显著影响。
3)民族自治区划个数和年末少数民族人口对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影响力显著,人口密度影响最小。由于该类项目的分布地区民族人口居住自然环境、资源的限制,人口密度低,必要时需要人们聚集,因此易形成聚众参与的综合性赛会,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再反观以农耕经济和农业型生产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的华中、华东、华南地区,这些地区常住民族以汉族为主,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沛,交通便利,物质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千百年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散户生活,人们自给自足,人们对聚集的身體和心理需求较低,不易形成综合性赛会。
4)在古代,水陆是人员交往与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水陆通道的通畅便捷直接影响到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32]。铁路的从业人员和营业里程影响力均高于公路,游客周转量铁路与公路影响力相当。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的分布地域地形环境多高原、山地丘陵,且多分布在内陆边界地带,铁路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其营业里程长,成本低。而公路成本高,且公路崎岖危险,甚至有地区不通车,所前往的游客量较少。
5)“非遗”的分布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直接的联系[11],但经济发展差异影响作用不显著,经济发展对该类体育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偏弱。一方面这与该类体育非遗项目空间分布呈现的“内陆边界化”相吻合,内陆边界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中部沿海地区;另一方面对赛会类项目挖掘开发力度小,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与市场化关系不紧密,故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其影响力较小。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本文所筛选的29项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在省域层面上空间分布呈现“内陆边界化”特征,且具有少数民族和游牧性偏向。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出发,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27个影响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
1)年末马的饲养头数影响力最强,对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具有主导性作用。维持大牲畜的饲养规模,有利于保障地区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的定期举行,有益于各民族保持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
2)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有赖于当地天然供给的资源。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和牧草地利用情况的影响力对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具有主导作用,当牧草地利用不科学,破坏当地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水资源都会对该类体育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在省域空间分布上具有少数民族偏向性,少数民族人口是影响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产生空间分异的因素之一。因此保持民族多样性是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民族文化的挖掘,有利于该类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4)非遗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对其保护要适度结合市场化运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但经济因子对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影响并不显著,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与市场化之间的影响十分微弱。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当地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交通网络,挖掘该类体育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发展当地文化遗产旅游,有利于拉动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
4.2 展望
由于部分数据的缺少和不可用,本文只对筛选出的27个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量化了单因子对赛会类体育非遗项目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大小。而每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存在都深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和人为活动的相互影响,每个因子不能单独影响和存在,至于每个影响因子具体怎样影响赛会类体育非遗空间分布,以及针对不同类别体育非遗项目或其他非遗项目,所选因子的影响力是否会有所区别等问题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包呼格吉乐图.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兼论蒙古族那达慕的起源与今昔嬗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6):65-68.
[2]郝金连,林善浪,王阔良,等.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利用[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1):167-176.
[3]马冬雪,蒋芸,朱明勇.基于GIS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6):19-24.
[4]董建琦.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及空间分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5):67-51.
[5]赵禹萌.四川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6.
[6]李斌,李兴平,李小燕.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7,39(4):96-100.
[7]左逸帆,胡天弄,陈小蓉.基于GIS的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6):125-131.
[8]Wang J F, LI X H, CHRSTAKOS G, et al. 2010. Geographical detectors-base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neural tube defects study of the He shun Regio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4(1):107-127.
[9]王曼曼,吴秀芹,吴斌,等.盐池北部风沙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8):260-271.
[10]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和展望[J].地理学报,2017,1(1):116-134.
[11]吴清,李细归,张明.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J].经济地理,2015,35(6):175-183.
[12]许柏翠,潘竟虎.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8,38(5):188-196.
[13]胡娟,陈穆琳,张艺琼,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7,37(10):206-214.
[14]朱晓婷,李丁,宋丹,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39-44.
[15]穆学清,郭向阳,陈亚颦.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5):63-69.
[16]刘春玲.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类型与空间分布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7,38(5):192-199.
[17]赵慧莎,李姝姝.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开发对策[J].2017,(26)4:132-140.
[18]郭向阳,穆学清,明庆忠.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征及成因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2):41-45.
[19]彭建,王艳萍,阮盛楠,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5):60-69.
[20]张佳运,高敏华.新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地域分区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6,(39)5:1128-1134.
[21]刘慧娣,刘敏,任亚鹏,等.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6(12):106-109.
[22]姚田田,方旭红.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J].龙岩学院学报,2016,34(6):67-72.
[23]陈静,安佑志.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农学学报,2016,6(12):95-100.
[24]丁叶,叶持越,马仁峰.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4):61-66.
[25]白如山,陈鹏.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26-32.
[26]刘书成,刘鑫,王彬.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探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1):96-101.
[27]刘海飞,苏丙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宁夏工程技术,2016,15(3):239-244.
[28]李航,刘幸,吴相利.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空间分布[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31(5):102-106.
[29]徐纪安,李文靜,吴鹏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河南科学,2015,33(4):632-638.
[30]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0):1166-1172.
[31]袁少雄,陈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J].热带地理,2012,32(1):94-97.
[32]柴国珍,孙文学.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与中心移动分析[J].文化遗产,2010(2):6-11.
[33]丁悦,蔡建明,任周鹏,等.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率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4,5(5):657-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