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021-02-24林洪
林洪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一般认为,包括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在内,都能够在数学问题中进行体现,而学生通过数学问题来掌握这些的途径便是对问题的解答。由此可见,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思想、方法和能力的掌握,是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步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策略
在初中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对问题进行解答,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数学能力,使学生具有掌握基本素养的能力。基于此,在实际改革过程中需要从各个方面开发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数学学科在日常学习中成为诸多学生的弱项,而数学能力又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具有辅助作用,在学生学习,知识积累以及能力运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组协作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解题能力
初中数学的难度大,涉及的知识体系广,因此在学习上学生往往会感到吃力,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也时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去进行解题。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之间协作学习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们在协作中找到解题的着手点,在探讨中学习不同的解题技巧与方法,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前进行细致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师要全面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实际,根据差异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方法,习题课,作业题的选择等等。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采取优中差搭配的分组方式,抛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们利用多种数学思想例如数形结合思想等进行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作为指导者来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索。在探讨的进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情况,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向着正确的答案去前行。当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也要适当的进行鼓励。
例如在教师讲述“平行四边形”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都见到过哪些平行四边形,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起,教师在抛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们讨论解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分类讨论思想,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从古至今,分类思想一直都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早期人类祖先捕猎开始就已经学会了对比讨论,根据不同的捕食对象采用合适的方法。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事某件活动也都会伴随分类思想的出现,比如购物、买衣服等等,人们会习惯性地将看见的同一类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相同的衣服在不同的商店可能价格不一样,相同的价格我们又会考虑衣服的种类,挑选自己喜欢的类型,做出最佳决策,这都是分类思想的体现和应用。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向学生灌输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树立分类的意识,主动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同一类知识点的相同之处,发现其规律和特点,在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想到可以借助哪些知识点来解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错题资源,审视错因
培养初中生的解题能力并不是要让学生不断做新题,“题海战术”的负面作用突出,一方面会压缩学生总结、反思的空间,难以举一反三;另一方面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学习心态,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此,初中数学教师便要重视解题反思,善用错题资源,引导学生深究错题成因、纠正方法,使其通过一道题掌握一类题的易错点、解题策略,使其在轻松有效的状态下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在“勾股定理”一课,虽然本班学生的整体解题情况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却依然生成了一部分错题资源。对此,我并没有急着订正错题,而是让学生圈画出错题题号,重新计算、推理,修改因为粗心大意生成的错题,保留因为认知不足出现的错题。接着,初中生则可讲述解题思路。在学生出现错误之后,可以直接指出错因,再次强调了勾股定理的前题条件,进而组织几何证明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订正错题。然后,我会选择同类型的题目组织专项练习,巩固学生的解题记忆,以便切实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解题技巧,以及掌握高效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让初中生的数学成绩和核心素养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重点,只有教师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使其更加全面的參与到课堂当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邹振华.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7(4):30-32.
[2]赵凯.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3):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