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条

2021-02-23陈玉洪

金山 2021年1期
关键词:老房生产队长村部

陈玉洪

编者按:

本期发表的是几位学习班老学员的作品。他们有的经过了两期,或一期学习班的学习。每个同学进步都很大,有的在《金山》以外的刊物也发表了许多小说。这期,再次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也期待他们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十五年前的一天,老支书家的老房子拆迁了。

老支书站在老家门前,深情地凝望着四间坐北朝南的老房。这四间老房在他老人家手上已翻建了三次,第一次,将房子的四角换成了砖头,升级成了四角硬的房子。第二次,掀掉了房顶上的麦秆换成了瓦,将草房变成了瓦房,这是一次大升级。第三次,换了大门、后门,将裂缝多大的旧木门换成新木门。之后,随子女上集镇生活,偶尔来看看无人居住的老房。现在几个劳力正在拆着自己和老伴曾辛辛苦苦盖起的房子。

原来,生产队长找到了老支书。生产队住房重新做了规划,整个村庄规划为二排建筑,中间为一条大路,而老支书家老房正好在规划的路上,所以必须拆。生产队长与老支书商谈了好久,满意而归。

老支书答应了队长的恳求,无偿拆房,原因是生产队没有钱。生产队仅有的卖牛、卖树的钱,还有卖掉的一只水泥船的钱,加起来连铺中间那条大路的砖钱都不够。生产队长请老支书做好家庭成员思想工作,老支书发挥了他一贯的作风:“此事我作主!”

生产队安排了几个劳力来拆房,老支书一早就赶来了。温暖的阳光下,社员们一块接着一块地往下递着瓦,渐渐地房顶空了。人们又拆起了椽子、檩条、屋梁……生产队长邀请老支书到他家坐一坐,喝杯茶,老支书摇了摇头,他要亲眼看着拆光最后一块砖。

老房只能永远地留在老支书的记忆中。

谁也不曾想到,今年,在新农村建设中,本村连同周围几个村全部要拆迁,变成万亩良田。按照政策,实地测量每家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还有猪圈、厕所、水井、水泥路面、围墙、房屋周围的每一棵树苗,能算钱的均照实照标补偿。

可老支书家一分钱没有得到,是全村唯一一家没有得到拆迁补偿的本村人。因为十五年前,为了生产队的利益,四间老房早被拆了。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根据类比,老支书家如若老房还在,可补偿十几万元。

这回老支书的一儿一女可不答应了。这天,他们商量好了,一起找到了村部,摆出了充足的理由:世世代代本村人,以前拆房是生产队的请求,必须据实补偿。

可村部也没办法,捧出拆迁政策:必须是现在仍在的实际房屋,而且要附着照片,一点不能造假。

儿子急红了双眼,女儿一屁股坐在村部,二人铁了心,不解决就不回家。村干部对照政策条文,轮番解释劝说,工作做不通决不罢休。双方僵持不下。

村支书请老队长再次出马。老队长又找到了老支书。二位老人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解放战争时期,一起打过游击。解放后,一个做了村支书,一个做了生产队队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硬带领全村人互帮互助,勤俭节约,走出一条自己的抗灾路,全村没有一人因灾死亡。

二位老人商谈了好久,老支书领着老伴和老队长急赶至村部。

儿女见父母亲驾到,赶紧让座。

老支书严肃地对着儿子、女儿说:“看看这是什么?”他从左上衣口袋掏出一张单据。

儿子忙接过来:“借条?”

“孩子,说来话长啊……”老支書动情地讲述了还在任时的那年,老伴、儿子、女儿均得了病,老支书实在没办法了,跟村里借了债,以后每年一点一点地还钱。

“借了这么多钱?”

“借的钱仍是不够的,你们还要后期治疗,还要生活,还要上学,村里和乡亲们又连续几年给我们家进行了资助,我们家才闯过了大难关啊!”老支书又从右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陈旧的资助清单。

“是这样啊!”

“孩子,这借条和清单,转交你们永远收藏着,也把集体永远收藏在心中!”老支书深情地望着娘仨儿,“上次跟生产队没要拆迁费,这次啊,跟村部我们还不要,好事做到底!”

老伴点了点头:“孩子,我一辈子都听你爸的,没错!”

儿女羞愧地低下了头!

村支书看着一家人的表态,哈哈大笑起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刚才接了拆迁办的电话,我们村部把你们家的实际情况向上级详细地作了汇报。上级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决定在拆迁奖补资金这块为你们算上,一分钱不少!”

点评:

小说塑造了一个品德高尚的老支书的形象。十五年前他的老房拆迁,他体谅生产队的困难,没有要一分钱的拆迁款。十五年后,所有人都得到了补偿款,他仍不要。为此,儿女不理解而上访,他亮出了因病因贫借生产队钱的借条。使子女感动。小说突出的特点是写得非常真实,没有一点夸张,没有一点空洞的说教,因朴实如华而感人至深。

猜你喜欢

老房生产队长村部
归巢
回老家有感
延边州以“三举措”增强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合理处置利用好闲置村部
生产队长许清海
陈涛速写作品选登
康典:“生产队长”的保险鏖战
唐朝的民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