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钻孔减压结合镜下磨削术治疗跟痛症29例

2021-02-23王炯吴永光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痛症骨刺筋膜

王炯 吴永光△

跟痛症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发病率约为10%,其典型症状是足底跖腱膜与跟骨连接处的疼痛[1],跟痛症最主要的原因是跟骨骨刺和跖腱膜炎[2],其次是跟骨内高压。减少活动、外敷药物、按摩、局部封闭等治疗方法可缓解疼痛,但对顽固性的跟痛症,以上治疗方法疗效甚微,则需要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切除骨刺创伤大,恢复慢[3-4],随着关节镜的应用,微创手术治疗跟痛症成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并且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5]。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本院采用钻孔减压结合关节镜下磨削术治疗跟骨骨刺引起的跟痛症,疗效满意,安全性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因跟骨骨刺引起的跟痛症来本院骨科的29例患者,男13例,女16例;均为单侧发病,右17例,左12例;年龄48~72岁。纳入标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跟底部疼痛,行走困难,晨起疼痛明显,活动后稍有好转,足底有明显压痛点。所有病例均经过6个月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反复发作,患者要求手术治疗,术前行X线片检查,提示跟骨骨刺形成,并且压痛部位与骨刺部位相匹配。排除标准:跟腱炎、跟骨滑囊炎、跟腱滑囊炎引起的跟骨结节周围疼痛;跗管综合征、神经卡压引起的足跟内侧面下方疼痛;骨囊肿、骨髓炎引起的跟骨定位不准疼痛;合并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 方法

2.1 手术方法

术前找到足底压痛点并用圆圈标记,即为骨刺体表大致投影点,以此圆圈为顶点向内外侧V形延伸并标记,与内外侧赤白肉际交点为关节镜的内外侧入路。本研究采用史塞克牌关节镜系统,内经4 mm,30°视角,患者取仰卧位,患足适当垫高,上止血带,腰麻或全麻满意后,用尖刀在内外侧定位处做1 cm切口,插入钝性穿刺锥感知骨刺位置,并建立内镜操作空间。一侧插入镜头,对准骨刺,另一侧插入操作器械,磨钻磨平骨刺,等离子刀止血、去神经化。摇摆镜头确认骨刺完全切除,用克氏针由内外侧入路向跟骨内外侧各钻孔2个或3个,降低跟骨压力,缝合伤口,足底棉垫加压包扎。术后患者逐步增加患肢踝关节及膝关节主动活动,术后第2天可扶双拐不负重下地行走,术后2周逐步弃拐下地行走。

2.2 疗效评价指标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价术前术后足跟部疼痛变化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7]评价手术前后足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术前术后行跟骨侧轴位X线片检查判断跟骨骨刺手术切除情况。

3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7~12个月,平均9.6个月。VAS 评分从术前(8.10±1.03)分降至术后1周(4.60±1.62)分、术后3个月(2.40±1.28)分、术后6个月(1.70±0.78)分,AOFAS 踝-后足评分从术前(23.42±3.46)分升至术后1周(40.36±3.37)分、术后3个月(78.36±2.18)分、术后6个月(85.27±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为96.5%。术后X线片提示骨刺完全切除。无伤口感染病例。1例伤口延迟2周愈合,1例过早下地行走导致疼痛缓解不明显,推迟下地负重时间后疼痛减轻。典型病例影像资料见图1-3。

图1 典型病例1

图2 典型病例2

图3 典型病例3

4 讨论

跟痛症是一系列疾病引起的足跟疼痛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体型偏胖者和运动员,多单侧发病,双侧发病者少见。由于足部疼痛,病人减少活动量及活动范围,易导致其他慢性病发生。因此,对跟痛症的干预极为重要。对于跟痛症的病因一直有争论,但普遍认为跟痛症与足底跖腱膜炎有密切联系。足底跖筋膜是维持足底纵弓的重要结构,长期过度的牵拉导致慢性劳损,或者运动损伤导致撕裂,产生纤维组织炎、跖筋膜退变,继而炎症介质释放,形成慢性无菌性炎症,刺激神经血管导致足跟疼痛[8]。而自Plettner发现跟骨骨刺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骨刺是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9],随着年龄增加,机体老化,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功能失衡,骨质增生加重,由于足跟长时间的负重、磨损,再加上跖筋膜的牵拉,导致内生软骨形成骨刺,骨刺形成后局部压迫,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疼痛[10]。同时,骨刺的长期刺激、摩擦导致足跟内侧跖筋膜的增生,久而久之形成跖筋膜炎。Shazly 等[11]认为跟骨高压症是导致此病的因素之一。跟骨是海绵状松质骨,静脉窦较大,长期的慢性劳损或外伤后,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导致跟骨内高压,引起疼痛[12]。

跟痛症的治疗方法众多,对于轻症患者,减少活动、控制体质量、中药外敷、理疗、局部封闭、功能训练、冲击波、小针刀等有一定的疗效[13-14]。但顽固性跟痛症保守治疗效果差,需要手术干预。

手术方式有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哪种方式最为理想并未形成共识[15],传统手术创伤较大,需充分暴露才能完全切除骨刺,不能避免跖筋膜的损伤,术后可能伤口愈合慢,疼痛时间长。关节镜技术不仅可用于关节内疾病,应用于关节外疾病的治疗也发展迅速[16]。关节镜微创手术具有以下优势:切口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能避免感染及术后疼痛的发生。研究表明在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方面,关节镜手术明显优于传统手术。

本组患者足跟疼痛部位与跟骨骨刺的部位相匹配,术前标记足跟后侧疼痛或其他部位疼痛,而骨刺的部位无明显疼痛,不考虑磨削手术;患者只需要平卧位,患足垫高,入路为内外侧入路,符合人体工程力学,术者操作简便、舒适。两个切口约5~10 mm,损伤小,对足底脂肪垫的破坏及神经损伤的概率极小,安全性较高。术中穿刺锥感知骨刺部位,不需要反复透视。镜下等离子刀沿跟骨骨面打开操作空间,止血,去神经化,清除炎症组织,松解跖筋膜,相关研究证实等离子刀能调节局部血液供应,促进生成血管内皮因子,加速足底筋膜的愈合[17]。高速磨钻磨削骨刺,根据需要打磨,精准定位,操作简便,避免损伤跖筋膜,探钩探查直至骨刺完全切除。操作过程中持续盐水灌洗,冲走碎屑及炎症物质。克氏针沿内外侧切口斜向跟骨钻孔各2个或3个,钻孔后瘀血得以引流,跟骨内压力降低,疼痛缓解。术后恢复快,第2天可不负重下地行走,约2周后可逐步正常行走。

综上所述,钻孔减压结合关节镜下磨削术治疗跟骨骨刺引起的跟痛症,是临床可行、有效的手段。

猜你喜欢

痛症骨刺筋膜
王培民教授辨治跟痛症经验浅析
中医治疗跟痛症的研究概述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骨刺”听起来很吓人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浑身骨刺的肯龙
肯龙的凶悍骨刺
泡脚加点药,跟痛症拜拜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