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IRQA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实施研究

2021-02-23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全彬逢

天津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生情况思维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全彬逢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核心素养之一。近年来,许多教师对如何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进行了深入探讨。鲁子问(2016)认为,课堂教学中发展思维品质最便捷的方式是教师运用提问设计。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对于发展思维品质至关重要。教师除了关注与培养思维品质有关的思维层级问题外,还需关注教师该如何提问。

传统课堂中常见的师生互动模式为IRE/IRF(Initiate-Respond-Evaluate 或Initiate-Respond-Feedback)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注重学生是否能给出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相反,若教师在课堂中愿意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解释其答案,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思维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陈则航、王蔷,2016)。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注重激发学生全员参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Greeno(2015)提出了IRQA的师生互动模式。强调IRQA的成功实施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本研究强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师生讨论活动的重复性,基于IRQA 模式,探究国内英语优质课的课堂提问实施情况,寻找目前课堂IRQA模式实施的具体困难,探究这些困难背后存在的原因,为提升教师有思维性的追问能力,加强课堂思维文化提供一些建议。

一、理论基础

(一)IRQA模式理论

IRQA模式指的是在教师问完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通过后续的提问促使学生继续思考,了解学生思考过程以及创造思考型课堂氛围的师生互动模式。IRQA 中的I 为该模式下的首发问题,R 为学生在教师首发问题后的作答。Q为教师在根据学生首次回答后提出追问。A 为学生在教师追问后的作答,它的简单模式为Initiate-Respond-Question-Answer(Greeno,2015)。Walsh & Sattes(2017)提出了理想的IRQA 模式的过程:I→Think Time 1→ R→Think Time 2 →Q →A…教师在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之后,留给学生3~5s 的时间(Think Time 1)进行思考,待所有学生思考完毕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回答。当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出评价与反馈,而是针对该位学生的回答提出后续问题,而在教师提问完之后,应该给该位同学及班级剩余同学3~5秒的时间(Think Time 2),思考教师刚才的问题,最后再由学生回答。

Walsh & Sattes(2017)指出,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反应可分为没有作答(No response)、回答错误(incorrect answer)、回答欠清晰完整(partially correct answer)和回答正确(expected complete answer)四种情况。这四种情况可体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程度以及学生的思维成果。没有作答的情况是指学生没有做出任何与教师问题有关的回答,例如“I don’t have any ideas”。回答错误指的是学生完全偏离正确答案方向,给出的完全不正确的答案。回答欠清晰完整指的是学生接近正确答案,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和解释的作答情况。回答正确指的是学生清晰明了地知道自己的答案从何而来并回答言之有理或与客观答案相符的作答情况,能回答正确的学生考虑问题较丰富,思维能力较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第十届全国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的十节课为研究对象,十节课的英语教师分别来自不同地区。本研究聚焦IRQA 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实施情况,具体包括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IRQA 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如何?

2.第一、第二思考时间对IRQA模式的实施效果有何影响?

(二)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提问情况、学生第一和第二思考时间、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课堂观察和会话分析等研究手段,对抽取的10节中学生优质课结合课堂观察以及课堂中出现的典型会话进行分析,找出IRQA 模式中具体实施情况中的问题所在。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步骤一:编码。将10个教师进行编码:T代表教师,如T1代表上海市参赛获一等奖的教师。教师首发提问次数编码为I,追问次数编码为Q,学生首次回答次数与教师追问后回答次数编码为R与A,并根据四种情况分别进行编码:将回答正确次数编码为R+/A+,回答欠清晰完整次数编码为R/A,回答错误的次数编码为R-/A-,没有作答的次数编码为R0/A0。第一思考时间编码为Time1,第二思考时间编码为Time2。

步骤二:提取10 节中学生优质课中进行IRQA模式的师生互动教学片段并转录成文本,反复观看教学录像和转录文本,依据相关定义分类,对这10节中学生高中优质课中教师提问情况,学生第一和第二思考时间,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统计。

步骤三:提取典型IRQA 模式的师生互动片段,进行进一步的质性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IRQA 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和必要性分析

1.师生互动模式中教师提问情况分析

为了解教师在课堂中运用IRQA 模式时教师提问的具体情况,根据IRQA 模式的定义,本研究分别对每位教师始发问题提问总数、追问次数进行统计,从而得出教师追问次数与教师始发问题提问总数的比例(见图1)。

图1 十位教师Q/I比例统计柱状图

图1 显示,教师追问总数比始发问题提问总数的比例值(Q/I)最高为37.50%,最低值为7.14%。教师的再次提问为IRQA 模式中第三部话轮中的教师语步是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何晓东,兰良平,2019),也是与传统课堂中IRE/IRF 模式最大的不同点。若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再次提问,则说明教师还是将课堂讨论停留在IRE/IRF 模式上。而教师再次提问总数占比最高值低于40%,最低值仅占4%左右,可知教师并不是缺少追问的契机,而是缺少追问的意识。

2.师生互动模式中学生首答情况

为进一步探究使用IRQA 模式的必要性和了解IRQA 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本研究根据Walsh &Sattes(2017)给出的分类依据,统计学生首答情况(见表1)。

表1 显示,10 堂课中学生均出现回答欠清晰完整的情况,其中,T5的课堂中学生回答欠清晰完整的占比最高,有58%的学生首答为回答欠清晰完整。此外,T2(55%),T5(58%),T7(53%)和T8(53%)课堂中学生回答欠清晰完整的情况均超过50%,分析可知,40%课堂出现学生首答回答欠清新完整的情况超过一半,学生的思维品质急需提升。结合教师追问提问情况,与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对比,对比数据情况见表1。

表1 十堂课中R与Q的差值以及A+次数统计表

在学生回答不清晰完整的情况下,教师理应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始发问题,进一步提升其思维品质。但分析数据发现,在10节课中学生回答欠清晰完整的数量与教师再次提问总数均有差距(见表1)。差距最大的为T7 执教的课堂,差距高达13 次。从数据得知,教师明显缺乏追问意识。而在教师追问之后,大部分学生均可回答正确(见表1),由此可得出,IRQA 模式有利于学生完成有逻辑、正确的完整答案。

通过进一步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在学生回答不清晰完整的情况下,缺乏追问意识,而是匆忙转向提问其他同学。而若教师对不清晰完整的答案进行追问,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寻找依据,整理逻辑,回答出清晰完整的答案。为了进一步说明IRQA 模式与传统IRF/IRE 模式的区别,本研究选取教师在课堂中实施IRF 模式与IRQA 模式的师生互动片段,并进行反复观察和会话分析,具体教学片段及分析如下:

T:But every good article need a good title and also ending, right? So what title might the author have been have given to the article?

S1: I think the best title is the things beyond money.

T: Wonderful! Because we are talking about times spent with, right, your children. Would you please?

S2:My title is freedom in a shuttle.

T:Wow, why do you choose that one?

S2: Because the title point out the place and the theme of the story.

T: Very good! Its think actually is exact the same as the writer. His title is a father and a son. He didn't show you the theme but show you one aspect of the story-the characters, right?

S2: Yeah.

该教学片段选自于T7教师执教的阅读课A Father and A Son(31’45-32’33)。教师在读后环节提出始发问题(what title might the author have been have given to the article?)后,先提问第一位学生,在学生话音未落时就给出了反馈:Wonderful! Because we are talking about times spent with your children,之后教师便叫了下一位同学进行回答。而在第二位学生给出了首答后,教师进行了追问(why do you choose that one?),在追问之后,学生回答出了原因,答案逻辑清晰,正确完整。在本案例中,教师与第一位同学的互动模式为典型的IRE/IRF模式,学生首答并不完整,未给出合适的理由,回答欠清晰完整,而教师直接以反馈Wonderful 结束了对话,未进行再次提问从而导致学生在此问答环节错失提升思维发展的机会。而在与第二位同学的互动模式中,教师在学生首答后进行追问,该追问方式是Michaels etal.(2008)提出责任性谈话(accountable talk)中为训练严密思维服务的话步(moves that support accountability to rigorous thinking),能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帮助学生得出完整清晰的答案。教师与第二位学生的互动模式是标准的IRQA模式,可有效帮助学生正确、有逻辑地回答问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二)第一、第二思考时间对IRQA 模式的影响分析

1.师生互动模式中思考时间情况分析

为了解IRQA 模式中第一思考时间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影响,本研究对教师给学生的第一思考时间和第二思考时间情况进行统计(见图2)。Walsh &Sattes(2017)建议的第一思考时间为3~5s。

图2 十堂课中Time1和Time2 3-5s占比柱状图

图2显示,T9(57%)的最佳第一思考时间占比最高,且仅这一位教师超过50%。分析可知,90%教师在课堂中未给学生3~5s 的最佳思考时间。T3 和T6的最佳第二思考时间(50%)占比最高,其余教师均在50%以下,T4、T8 和T9 无最佳第二思考时间。分析可知,教师再次提问运用最佳第二思考时间的意识较弱。

为进一步研究学生第一思考时间对学生作答情况以及思维品质的影响,本研究结合学生回答情况,分析学生回答情况中欠清晰完整的情况,对给出3s以下思考时间的教师课堂中学生回答欠清晰完整的次数进行统计(见图3)。根据图3显示,除T3(42.9%)之外,其余九位教师占比均高于或等于50%,分析可知,学生回答情况与第一思考时间有关,教师给出3s以下思考时间时,学生的回答易欠清晰完整。

图3 十堂课中3s以下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欠清晰完整(R)比例柱状图

为了进一步说明第一思考时间对IRQA 模式实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教师给出最佳第一思考时间后的师生互动片段,并进行反复观察和会话分析,具体教学片段及分析如下:

T:So the question come to us, I want to know what saved him? What saved him? So let’s look, look into the passage again. First of all, look at the car accident. If there hadn’t been a what,he would have died. [PPT: (train accident) If there hadn’t been a ___, he would have died.] Can you get it? Yeah, that girl, you please.

S1:If he hadn’t jumped out and if that tree hadn’t been here, he would have died.

T:Okay, so in conclusion we can say if there hadn’t been a what?

S1:Tree.

T: A tree. Yeah, you got it. Excellent, thank you! If there hadn’t been a tree, he would have died. So maybe the tree saved him, right? How about the other two? In the train accident and the plane accident, what saved him? Yeah, go to find it.

T: [Silence]

T: You please. Yeah!

S2:In the train, huh, in the train accident, if there hadn’t been a river, he would have died.

该片段选自T3 执教的阅读课A men with seven lives(18’19”-19’25”),教师在读中环节提出始发问题(If there hadn’t been a ___, he would have died.),在第一位学生作答完之后,在教师转换文中情境后(How about the other two? In the train accident and the plane accident, what saved him?)刚准备问第二个同学时,已经有不少同学踊跃举手回答,但教师并没有在有同学能回答的情况下迅速让前排同学回答,而是等待了3s左右的时间,从视频中可以明显看出,这3s内有更多的同学举了手,3s之后教师才点名让其中一位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而该同学的答案也合理明了。由此得出,教师合理运用第一思考时间不仅利于学生回答出有逻辑、合理的答案,还有助于培养班级的思维文化,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通过思考得出答案,如若教师在未给出充足时间的情况下直接叫了先举手的同学,那么剩余还未思考完的同学将失去此次完整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说明第二思考时间对IRQA 模式实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教师给出第二最佳思考时间后的师生互动片段,并进行反复观察和会话分析,具体教学片段及分析如下:

T: What kind of man he is? Do you think?You please.

S: I think he is positive.

T:[silence]

S: He always looks, he always looks forward the future.

T: OK, he always looks into the future.

该片断选自T3 执教的阅读课A men with seven lives 的另一片断(24’07”-24’16”),教师在读中环节提出始发问题(What kind of man he is?),学生在教师问完之后,回答为positive,教师重复positive?之后大概停留了3秒,即给出了最佳第二思考时间,在这之后,学生回答出了更加完整的答案He always looks, he always looks forward the future。因此,合适的思考时间能给学生更多时间思考回答出更为完整有逻辑性的答案。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回答情况,避免出现因思考不足的原因导致回答欠清晰完整的情况。合理运用第一思考时间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答案质量,让学生的回答更具有逻辑性,增加学生思考机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一)研究发现与讨论

1.IRQA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研究现状

基于以上数据统计和简要分析,本研究发现:首先,在十节优质课例中,学生回答欠清晰完整的次数较多。由此得出,现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急需提升。其次,教师使用IRQA模式的频率较低。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IRQ/IRF 的师生互动模式。且在学生回答欠清晰完整的情况下,教师的追问意识薄弱,使用IRQA 模式的意识薄弱。思维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之一(教育部,2018),应受到每位教师的重视。而IRQA 模式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追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其完善自己的答案,提高其思维品质(Greeno,2015)。因此,在学生思维能力不足的情况下,IRQA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得到广泛的运用。

2.IRQA模式受到第一、第二思考时间的影响

基于以上数据统计和简要分析,本研究发现:首先,在教师未给出充足的第一思考时间的情况下,学生回答欠清晰完整的频率高。若未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是无法经过深度思考,得出有逻辑有深度的答案的,且研究得出,第一思考时间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提升全班同学的思维能力,培养班级的思维文化。在Walsh & Sattes(2017)提出的理想IRQA模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第一思考时间和第二思考时间。而事实上,在10节优质案例中,教师在提出始发问题和追问后,给出的第一思考时间和第二思考时间较短,导致学生回答情况不佳,说明教师合理运用最佳思考时间的意识和能力较低。

(二)研究结论与建议

1.教师应增强追问意识,提高追问能力

在课堂中,当教师提出始发问题之后,应该关注学生的答案,观察其是否完整,从而考虑自己是否再次提出问题,增强自己追问的意识,根据回答情况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要通过追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Michaels et al.(2008)提出责任性谈话(accountable talk),展现了三种师生互动中会采用的话步,能有效通过追问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第一种是构建学习群体服务的话步(moves that support accountability to the learning community),例 如,“Who can repeat… ?”“Who agrees or disagrees, and why? Who can add on to what he said?”第二种为获取精确知识服务的话步(moves that support accountability to accurate knowledge),例如,“Where can we find that?”“How could we get more evidence for that?”第三种为训练严密思维服务的话步(moves that support accountability to rigorous thinking),例如,“How does this connect?”“Why do you think that?”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与回答,灵活运用以上追问方式,有效提升自身追问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班级思维文化。

2.教师应增强和提高使用第一和第二最佳思考时间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堂中,第一、第二思考时间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回答效果。在教师第一次提问完之后,应注意等待大概3~5s 的时间,让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去理解、思考和整理自己的答案。在学生回答完始发问题后,教师也应该注意隔大概3~5s之后,再进行追问。同时,教师也应该自身培养使用第一、第二思考时间的能力,在问完始发问题之后,若有反应快的学生举手时,不应直接让他们起来回答,而应该观察那些反应慢的学生,多等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这样利于营造具有思维文化的课堂氛围。而在第二思考时间中,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进行追问,也让这位同学和其他同学对这个答案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Walsh & Sattes(2017)总结众多前人研究后指出,经常性地使用第二思考时间,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更长、更完整、思维层级更高,课堂参与的学生更多、更有信心,他们在认知较复杂的测试中的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3.教师应不断培育课堂思维文化,加强自我思维能力

IRQA的成功实施不仅依赖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思考时间的情况,还有赖于课堂思维文化的不断培育,比如师生间互相信任的关系、学生不怕犯错和用于分享的心态、乐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接受他人评判的习惯等。(何晓东、兰良平,2019)

IRQA 模式在课堂中的实施改进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思维品质的过程。教师自身也需要有严密清晰的思维,才能提出适合学生回答、利于培养学生思实施维能力的较高层级的问题,同时也要有良好的课堂把握能力,才能合理运用思考时间并再次提出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教师通过精心、有序地引导学生处理具有认知难度的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 思 维 能 力(Michaels&O’Connor,2015)。

猜你喜欢

师生情况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麻辣师生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