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测定与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对慢性肾脏疾病的筛查价值分析
2021-02-23王柏丽何秀梅
王柏丽 何秀梅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尿液是机体功能代谢后的一种产物,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肾脏,并由肾脏过滤、吸收最后形成尿液,在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与平衡当中有着重要意义[1],本研究旨在分析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尿蛋白及尿红细胞形态的变化,为慢性肾病的诊断提供指导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月本院肾内科、门诊部诊断为慢性肾病患者为样本,最终纳入117 例符合研究标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患者男68 例,女49 例,年龄27~68 岁,平均(46.3±7.8)岁,慢性肾炎29 例,肾结石28 例,肾盂肾炎20 例,糖尿病性肾病18 例,隐匿性肾炎15例,多囊肾7 例。
1.2 方法:采用全自动电泳仪及配套试剂盒检测尿蛋白。取患者24h 或清晨新鲜尿液10mL,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分析电泳图谱。留取10mL 尿液于离心管中,采用低速离心机离心5min,有效离心半径15cm,转速1 500r/min,相对离心400g。取沉渣0.2mL 混匀,充入计数盘,采用Olympus 相差显微镜评估,计算出单位体积红细胞数量及形态。
1.3 观察指标:①尿蛋白电泳后分析其电泳图谱,主要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及混合性;②血尿分为以下三种: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以及混合型血尿。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均录入Excel 及SPSS 22.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因本文中各类型肾病总例数<40,需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验证,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尿蛋白电泳检测结果分析:将蛋白尿分为肾小球性、肾小管性及混合性,其符合率为90.59%,详见表1。
表1 患者尿蛋白电泳检测结果分析
2.2 患者尿红细胞形态检查评估:将血尿形态分为均一、混合及非均一型后,符合率为91.45%,详见表2。
2.3 两种诊断方法的符合率比较:两组的慢性肾炎一致,且两组的肾盂肾炎、糖尿病性肾病、隐匿性肾炎、肾结石、多囊肾的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肾脏疾病患者出现血尿的原因亦有多种,包括泌尿系统炎症(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统结核(肾结核、膀胱结合)、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肿瘤、输尿管肿瘤)及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当然外伤也可以血尿,如严重的肾挫裂伤、膀胱破裂等[4-5]。一旦出现血尿,首先明确何种原因引起的血尿再予以针对性治疗,尿红细胞形态的观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本研究中尿红细胞形态分为均一性红细胞,常提示肾小球以外部分的泌尿系统出血,非均一性红细胞则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常见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混合型红细胞则提示出血可能不是同一个部位引起。本研究中的肾病患者多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为主,且慢性患者的尿蛋白均经测出,以小球性为主,偶有小管性,但不多见,研究者分析,肾小管性蛋白尿是反映肾小管及间质损害程度,多数肾小球疾病发展的共同结局是间质损害,对于病情严重者会出现管性蛋白尿;如二者均受到损害,那么大小分子蛋白均出现尿液中,呈混合性,而其中肾结石患者未检测出现尿蛋白,提示临床尿蛋白测定的准确性。本研究显示,非肾小球泌尿系统疾病以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因患者伴肾功能不全,感染累及肾小管升支后壁段,因而还会出现混合型血尿。但二者均出现漏诊现象,研究者分析,部分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正常肾单位减少,肾脏发生纤维化导致红细胞漏出,尤其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时,尿中红细胞数明显减少,不能排除肾小球疾病,故出现漏诊、误诊,还需多项联合检查确诊疾病。
终上所述,尿蛋白电泳与红细胞形态检查均可有效诊断慢性肾脏疾病,但仅依靠尿蛋白指标无法全面评估肾损害,可结合患者血尿中的红细胞形态结果,充分评估肾小球疾病、非肾小球性损伤,有助于临床医师诊断各项肾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