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芝兰自拟连朴饮治疗脾胃湿热型2型糖尿病的经验
2021-02-23鲁冬梅何武权陆芝兰
鲁冬梅 何武权 陆芝兰
【摘要】本文介绍了陆芝兰自拟连朴饮治疗脾胃湿热型2型糖尿病的经验。脾胃湿热型作为2型糖尿病临证分型中较常见的一种,陆芝兰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为法,方用自拟连朴饮治疗2型糖尿病,其主要由黃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栀子、芦根等药物组成,根据患者实际的临床表现进行加减。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该方与单纯西药相比治疗疗效更明显,副作用较小,使患者更易接受。
【关键词】2型糖尿病;脾胃湿热型;连朴饮;陆芝兰
糖尿病可归类于中医的“消渴病”范畴,古人论述消渴病病机,由于先天不足,饮食不洁,情志不畅,劳累内伤等所致阴虚内热,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伴身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陆芝兰,教授,湖南省株洲市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从事内分泌、糖尿病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陆教授在近年临床中发现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的丰富化,体重超重的患者越来越多,辨证属脾胃湿热型的患者数量逐年递增,临床症状除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外,还伴有肢体困倦,乏力、尿黄等。与古人所述阴虚内热的病机不符,这说明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消渴中医证型也发生了明显改变。陆教授通过多年对脾胃湿热2型糖尿病患者的观察及治疗,拥有其独到的见解及治疗经验,笔者有幸跟于陆教授,现将陆教授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治则治法及经验方
1.1治则治法
根据上述病因病机,陆教授认为在治疗上应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为法,最终以达到的脾升胃降、气机调畅目的。
1.2 经验方
陆教授自拟连朴饮的组成:黃连9 g,柴胡10 g,干姜3 g,厚朴10 g,石菖蒲10 g,法半夏9 g,栀子9 g,芦根30 g,升麻3 g,泽泻15 g,麸妙白术20 g,黃芩10 g,川木通6 g,茯苓皮15 g,甘草 3 g。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理气化湿,均为君药,栀子清郁热、除烦闷,芦根清热生津,均为臣药,石菖蒲芳香化浊,法半夏化湿和中,均为佐使药。柴胡透表泄热,干姜燥湿消痰,升麻清热解毒,泽泻利水渗湿,麸妙白术健脾燥湿,黃芩清热燥湿,川木通清热利尿,茯苓皮利水消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效。
2.典型病案
案例 1,崔某,男,42岁,因“口干、多饮2年”于 2020年 10月 19 日就诊。患者2年前确诊为“2 型糖尿病”。就诊时症见:口干多饮,口中黏腻,多尿,尿黄,夜尿2-3次/晚,乏力,嗜睡,患者精神一般,无恶寒发热,食欲一般,夜寐欠安,大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舌体微胖边有齿痕,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体征:脉搏:70次/分,血压:130/80mmHg。身高170cm,体重90.2Kg,BMI 31.21Kg/m2。门诊随机血糖16.8mmol/L,指尖血酮0.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7.5%;尿常规示:尿糖2+,尿酮体阴性;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西医诊断:2 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病、脾胃湿热证。嘱患者糖尿病饮食,并加强运动锻炼。西医:二甲双胍缓释片(0.5 g,qd)、阿卡波糖(50 mg,三餐时嚼服);中医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选自拟连朴饮15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半月后门诊复诊,嘱患者复诊前连续监测监测3天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
2020年11月02日二诊:患者自诉口干、多饮症状好转,小便次数减少,色淡黄,黄腻苔见退,滑数脉见减,监测血糖示:空腹血糖 7.0~7.8mmol/L,三餐后血糖11.2~12.1 mmol/L,脾胃湿热之象较前改善,血糖水平有所降低,但仍未达标。是方药已对证,续进7剂。7 d 后复诊。
2020年11月09日三诊:患者无明显口干、多饮,小便次数基本正常,尿色正常,舌红苔微黄,脉稍数,门诊随机血糖7.6mmol/L,患者糖尿病症状基本好转,血糖水平控制较好,续进7剂巩固。
按语:患者男,42岁,以“口干、多饮2年”主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病“消渴病”,辨证为脾胃湿热证。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久之损伤脾胃,内生湿热,困阻脾胃,纳运失健,气机阻滞,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故口干多饮,湿热内阻,气不能行,气不运津,直驱于下,故多尿、尿黄,湿热耗气,故见乏力。辨证后方用自拟连朴饮清热化湿,理气和中,脾胃湿热去,脾胃纳运功能恢复,中焦气机调畅,津液上达于口,故患者口干、多饮症状好转。患者服药后情况好转,血糖控制可,嘱患者糖尿病饮食、继续西药控制血糖,并嘱加强运动锻炼。
案例 2 ,患者李某,男,66歲,因“多食易饥、消瘦2月”为主症于2021年04月07日就诊。患者11天前发现血糖升高,门诊行OGTT试验后确诊为“2 型糖尿病”。就诊时症见:多食易饥,无明显口干多饮,稍多尿,夜尿1-2次/晚,稍乏力,精神欠佳,无恶寒发热,夜寐可,大便正常。近2月体重减轻4公斤。体征:脉搏:80次/分,血压:128/80mmHg。身高166cm,体重61.4Kg,BMI22.28Kg/m2。门诊指尖随机血糖15.7mmol/L。舌红,苔黄稍腻,脉濡数。糖化血红蛋白 7.2%;尿常规示:尿糖1+;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西医诊断:2 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病、脾胃湿热证。嘱患糖尿病饮食并适当运动,西医:二甲双胍缓释片(0.5g,bid),磷酸西格列汀片(0.1g,qd),中医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选自拟连朴饮7剂,1剂/d,水煎服,早晚温服。1周后门诊复诊,嘱其复诊前连续监测3天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
2021年04年14日二诊:患者自诉多食、易饥症状改善,体重基本稳定,小便次数减少,黄腻苔见退,濡数脉见减,监测血糖示:空腹血糖 6.8~7.6mmol/L,三餐后血糖11.0~12.2 mmol/L,脾胃湿热之象较前改善,血糖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仍未达标。是方药已对证,续进7剂。7 d后复诊。
2021年04月21日三诊:患者无明显多食、易饥症状,体重稳定,小便次数基本正常,夜尿0-1次/晚,舌红苔稍黄,脉微数,门诊随机血糖7.4mmol/L,患者症状基本好转,血糖水平控制较好,续进3剂巩固。
按语:患者李某,男,66岁,因“多食易饥、消瘦2月”为主症,舌红,苔黄稍腻,脉濡数,辨病“消渴病”,辨证为脾胃湿热证。患者常年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内生湿热,发为消渴,湿热内生,胃热腐熟过盛,故多食易饥,湿热耗伤阴液,故见消瘦;辨证后方用自拟连朴饮清热化湿,理气和中,脾胃湿热遂去,脾胃纳运功能恢复,饮食正常,津液输布正常,故患者多食易饥、消瘦症状好转。患者服药后情况好转,血糖控制可,嘱患者戒酒、糖尿病饮食,继续西药控制血糖,并适当运动锻炼。
3.小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饮食的丰富化,2型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其主要治疗方案为西药口服降糖药及皮下注射胰岛素[3],其治疗效果较好,但副作用也较多。因此陆教授立足整体,运用辨证论治的思路,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案,不仅发挥了西医快速降糖效果,更发挥了中医调理患者体质的优势,使患者血糖控制疗效更佳,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故患者容易接受,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袁怡.新安王氏内科诊治消渴病特色[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2):88-89.
[2]周莉,廖华君,钟逸敏,文小敏. 王氏连朴饮治疗湿热病举隅[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4(30):65-67.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4(13):315-409.
[4]唐梁,向琪. 从《湿热病篇》谈脾胃在湿热病证中的重要性[J]. 四川中医,2015,5(33):19-20.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鲁冬梅,女,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内分泌相关疾病
通讯作者:陆芝兰 E - mail : 401501814@qq . 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