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助推航空工业快速发展

2021-02-23汪亚卫

军工文化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计室航空工业研制

汪亚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航空工业从1951年创立以来,70年来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强调通过加强预先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攻克航空科技发展中一个又一个难关,航空产品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创新是支撑中国航空工业实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伟大目标的强有力保障。

1951年4月,中国航空工业创业之时,是从修理飞机起步,后来通过参照研制苏联飞机开始了飞机制造。在航空工业初创时期,由于科研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科研试验设施建设滞后,中国航空工业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55年,中国航空工业开始酝酿建立飞机研制和设计机构。1956年8月,航空工业管理局决定成立飞机设计室。同年10月,新中国年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徐舜寿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黄志千、叶正大任副总设计师。日后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中担当重任的顾诵芬、陆孝彭、屠基达、管德、陈一坚、程不时、宋文骢等都曾在沈阳飞机设计室工作并成长起来。同时,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也在沈阳组建。1957年3月,成立了航空仪表设计室。中国航空工业由此开始走上了自行设计和研制之路。

掌握喷气技术是新中国航空工业提出的第一个目标,沈阳飞机设计室从1956年开始自行设计研制喷气式飞机。1958年7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喷气式飞机——歼教1首飞成功。此后,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初教6初级教练机、强5超声速强击机先后首飞成功,揭开了中国自行设计研制国产飞机的序幕。

1960年底,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组建航空、舰艇、军事无线电等三个研究院的通知》,从1961年起,航空研究院(国防部六院)开始组建,飞机、发动机、飞机附件、兵器、空气动力、材料、工艺、飞行、特种设备、科技情报等10个专业研究所首先成立。1962年2月,《航空科研十年(1963—1972)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航空工业开始了以先进飞机型号牵动航空科技全面发展的新征程。与此同时,国家开始投资建设航空科研试验设施,飞机全机静力试验和疲劳试验基地、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飞机飞行试验研究中心、多尺寸和速度的风洞试验设施等重大航空科研试验设施的建设陆续展开。

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的科研设计体系逐步完善,直升机、水上飞机、大型飞机、航空电子、机载雷达、航空火控、航空计算技术、救生设备,以及标准化、计量等专业研究所陆续成立,用于航空科研设计的各类试验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在1978年国家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同年7—8月,航空工业部召开了航空科学技术工作会议,通过了《1978—1985年航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航空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会议总结了航空工业的历史经验,针对过去忽视预先研究和技术储备的问题,提出了航空工业要坚持“科研先行”,坚决克服“重生产、轻科研”的错误做法。会议提出了航空科技发展要满足航空工业“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三个一代”目标,并具体提出了高推重比发动机、飞机主动控制技术、先进火控技术、机载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等8个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和10个专业方向的199个重大研究课题。这次会议开启了航空工业由重点抓航空产品批生产,向重点抓航空科研和新机研制的战略性转变。此后,瞄准新一代航空武器装备发展所需的“航空预先研究”工作得到了航空工业上下的普遍重视,这为中国航空工业后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航空科技和航空工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中国航空科技和航空工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广大航空科技人员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埋头苦干,奋力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航空科技研究在原有的“三个一代”基础上,又增加了“探索一代”,使航空科技创新步入了梯次推进、顺畅转化、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中国航空工业围绕先进战斗机、大型运输机、军用特种飞机、军民用直升机、通用航空飞机和无人机系统等重点领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研究、预先研究和工程研制工作,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航空工业型号研制成功的捷报频传。

在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研制项目中,承担全机静力试验任务的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在C919的全机静力试验中,采用了一体式承载框架、斜加载、地板梁加载系统等多项新技术,保证了试验的安全和精准。使C919飞机在进行风险极大的全机2.5g极限载荷试验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构想和战略目标,针对事关我国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发展予以了全面部署,极大推动了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国产军民用飞机研制成果显著,歼20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歼15舰载机等新一代先进航空装备列装部队。ARJ21涡扇支线客机批量进入客运市场,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国产的先进无人机系统开始装备部队,无人机进入了国民经济多个领域,部分中国无人机产品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中国航空科技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2018年10月20日,国产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来贺电,勉励航空工业要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为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目标而奋斗。

从科技创新推动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科技创新是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高效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系统规划,是顺利推进科技创新的前提和组织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单个部门、各个基层单位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全行业和各单位的集成优势,形成合力推进航空工业的发展。

举全行业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推动的航空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由于航空科技创新需要解决多方面的科技难题,需要多专业的科研人员参与,必要时应当集中全行业、各相关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集智攻关,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广泛采用国际合作。只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就可以达到最佳的科技创新效果。

必须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航空科技创新涵盖了现代科技的众多尖端领域,西方国家對我国的打压和限制十分明显,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抢占科技前沿,才有可能站上航空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多少,决定了明天,决定了成败,决定了未来的发展。只有超前谋划探索研究和预先研究工作的重点、抢先占领战略前沿,在航空科学技术领域竞争才有可能实现突破。航空科技创新只有改跟随战略为引领战略,不断探索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才能从源头上提高航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

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专家在航空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领导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航空科技创新正是充分发挥了以杨伟、孙聪、唐长红、樊会涛为代表的新一代航空科技领军人才的牵头作用,才能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一流的航空技术专家。实行专家总设计师系统与行政总指挥系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可以保证重大技术决策由科技专家做主,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航空科技创新中的主动性。只有站在航空科技发展全局的角度,在制度层面建立保障科技专家的技术决策机制,才能保证在航空工业重大型号工程进行中,发挥好技术专家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的技术引领作用。

航空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相信新一代的中国航空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不负重托,为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设计室航空工业研制
我国首个飞机设计室诞生记
航空工业计量所60年发展史的回望与传承
淬火冷却介质在航空工业的应用
航空工业向阳:战略引领 砥砺前行
犀牛锤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换个角度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137Cs稳谱源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