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021-02-23郭用华
郭用华
写作是一项基本能力。写作能力有强有弱,往往能展现一个人谋篇布局、选材组材、用词造句的能力。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借助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个时代、多个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在立意还是构思上,都不充满了作者的巧思,值得学生反复体味。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向名家学习,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下面,笔者就举例谈一谈。
一、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写作素材
写文章往往是需要大量的写作素材的。如果没有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就会觉得无内容可写。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文的题材是非常丰富的,这些文章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学生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文章,积累其中的写作素材,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或引用。
示例:
师:在《荆轲刺秦王》中,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体现出荆轲什么样的品格?
生:这句话展现出他勇于反抗的决心,体现了他不畏强权、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品质。
师:没错,这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他没有头脑发热、意气用事,也没有心存侥幸,投机取巧。面对强权,他不甘示弱,勇于反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毅然前行,为理想而献身。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将这句话以及荆轲这个人物当作写作的素材。那么,这一素材适用于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生:适用于表达“勇敢”“大无畏精神”“无私奉献”等主题,歌颂人类美好的品质。
师:在阅读教材中的其他文章时,大家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素材呢?
生:在《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展现了桑地亚哥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乐观向上的硬汉精神。
师:是的,坚强执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都是非常美好的品质。在写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适时引用这些材料,为自己的文章添彩。
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表达技巧
在写作的过程中,针对同样的主题,学生可能会引用相同的素材。那么,怎么才能让他们避免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呢?笔者认为,同一句话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培养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语文教材中有一些主题类似但体裁或风格不同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让他们学习其中的表达技巧,并在写作的过程中适度借鉴和模仿,
示例:
师: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作为美的感受者与传达者,他在文章中是如何描写荷塘的美丽景色的?
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等,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荷塘美景,以平和舒緩的语调为我们讲述了他在某个夜晚游览荷塘的故事,像是在与我们谈话。
师:没错,朱自清先生一向追求“谈话风”的语言风格,认为文章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才能亲切有味”。他还擅长用叠字叠句来增强景物的形象感和感染力。这篇文章虽然侧重于描写景物,但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大家觉得文章中的哪一个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当时的心境呢?
生:“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
师:是的,这篇文章的情感走向是复杂的。尽管这样无奈、这样不甘,作者的语言也是含蓄委婉的。教材中还有哪些写景的文章与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荷塘月色》在情感表达上完全不同呢?
生: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表达的情感更为浓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直接点明北国的秋格外的不同,在自己的心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位置。
师:是的,同样是写景,不同的作者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大家可以举例说明吗?
生: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采用设誓的手法,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表达了自己喜爱“故都之秋”的强烈情感。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学习其中的表达技巧,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陈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