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艺术本质的角度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

2021-02-22沈丹

艺术评鉴 2021年1期
关键词:时代发展黑格尔

沈丹

摘要:“艺术终结”一直是当代世界一个具有影响力且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篇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通过了解一些美学思想家、哲学家的相关论述,从艺术本质的方向简要分析艺术终结的话题,并且再用艺术本质的理念结合一些艺术作品进行举例说明,分析了“艺术终结”的话题,并且阐述了自身对艺术终结所产生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艺术的本质  艺术终结  黑格尔  丹托  时代发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175-04

一、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简述

黑格尔是“艺术终结”这个命题的提出者,它是由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推论的结果。他认为艺术已经失去了崇高的地位,这并不指艺术的现实性衰亡,而是说艺术的使命是长远的、崇高的,艺术应该转变观念,通过思想形式的发展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哲学体系。他所说的“终结”也并非是一种死亡与消失,而是扬弃、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让艺术得以保留。才可以达到更深的认识形式。不同时期,丹托对艺术终结论述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他将艺术转到观念的领域中,依靠自身在艺术历史和现状的观察,论证“艺术终结”从这些地方出发,用艺术史叙事来表述。艺术跟随人类的脚步一同前行,哪怕艺术史的时间走到了尽头,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也只会用另外的方式去呈现,终结是宏大叙事的完成,所以艺术并不会“终结”。我们必须知道艺术的终结并非艺术自身的死亡与消失,不管怎样,只要人类还存在,艺术存在的意义也就永远不会丢失。

二、从艺术本质的角度看艺术终结

谈及自身对艺术终结的思考,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的是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关于“艺术是什么”这个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因为艺术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流派对于艺术的认识不同,不同时期的人也有不同的回答,因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着的,每个时期的人对艺术的认识都是基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的,艺术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和人独立发展。海德格尔说:“艺术作品的本源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艺术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①从梵高的《农鞋》作品中,海德格尔对鞋的外部特征与造型以及他所蕴含出的对原始土地的情愫的描绘,指出艺术家是一个存在者,艺术作品也是一个存在者,不可能成为本源。他的观念里,艺术作品的本源包涵了两层意义:艺术作品的出处和艺术作品的立身之本。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物象的改造和反映,如果我们看不到艺术家在作品创造中的作用,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是不够的。

艺术本质论只能是对艺术存在自身的探索,这种探索不可能理性到脱离了人类本身去研究,只能向人的已存在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方面去反复认知。艺术是本真的,是原始的哲学,从艺术出发必须深入到人的生存,反过来说从人的生存去看,也会走向艺术、走向哲学。哲学美学体系不同,也会有相应不同的理解,但总结起来不外乎四种观点:

(一)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摹仿理论兴于古希腊,柏拉图最早明确界定了艺术本质,认为人所感觉到的美是变动的,并且认为艺术之上现实世界个别事物的摹仿,是不真实存在的。而后亚里士多德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亚里士多德最早把艺术和技艺区分开,明确了艺术的本质是摹仿。其次,亚里士多德将艺术摹仿社会生活提到了首位,认为艺术摹仿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生。也可以说成他是艺术反应生活最早的提出者,提出艺术表现的是人生命中最真实最有特征的事情。中世纪进一步说明,提出了精神的摹仿比物质的摹仿更具有意义。他还强调艺术模仿的不仅仅是现实生活,还是一种现实规律。而后从中世纪、文艺复兴一直到17、18世纪一直被很多美学艺术家信奉。达芬奇提出了“镜子说”,主张艺术的摹仿是那种想象性質的完美的艺术色彩的摹仿。德国古典美学时期,歌德进一步推进了摹仿的创造性原则,认为艺术摹仿应从现实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出发去反映心灵。

西方的理论如是,中国的一些绘画及理论也无不反映着摹仿说的原理。五代黄笙所作《珍禽图》也可以看出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临摹。南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有“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之言,阐述画家所描绘的对象要与画面造型外观相同,真实物象是什么颜色,上色也要表现其物体的真实颜色。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说明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学习,这也提到了“摹仿”的重要性。到了现今社会,摹仿的词汇也相应换成描绘、临摹、再现等,从单纯的反映外部世界慢慢转化成对精神、内在、心灵等多方面的反映。

“摹仿说”的理论持续了两千多年,虽然最终消贷在“结构主义”中,但它的理论历程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现实世界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艺术作为对自然物象的摹仿是排后位顺序的。人类渐渐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从客观物体的形状到了解这个物体所存在的美感进行感知,产生要留住的这种艺术美感的想法,因此便产生了摹仿。在当今这个艺术不断发展的年代,生活来源中的艺术设计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感知艺术、创作艺术、设计艺术,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来源于摹仿的,这也就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与学习。一个人对艺术的实践有着自身的主观特性,现实世界要求艺术必须带有美感,用这种形式去反映所表达的对象本身的艺术真实性,艺术存在着的依据也便有了。面对艺术是否终结的问题,也暗示着我们应当从现实社会进行自己的思考。

(二)艺术是情感、志趣、自我意识的表现

表现说兴起于18—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思潮,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主观精神,它与精神、直觉和想象等能力有关。在浪漫派那里,表现拥有重新书写艺术作品的意义,他们将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进行了对立,向内心的真实和理想的国度推展。因此,艺术不再是对物象的摹仿,是由心灵映衬出来的本真实在的对象,艺术家的心灵才是创作的本源。

《海边的岩礁》是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于1825年创作的油画。画面中有引人注意的险峻礁石、明亮的海岸线、蓝灰调子的天空与海色,海与天一色,一片浩渺的岸边。通过匠心独具的布局和浪漫色调的描绘,引诱着观看者产生静谧辽远的心境。仿佛我们自己也会融入画中仙境,承载着朦胧的雾气,浩渺的仙境,似乎感受到海水正在冲击的岩石发出沙沙地声响,在这种缓慢流动的时间里静静地等待陡峭岩礁石被磨平的一天,神秘安静并且具有等待性,让我们可以感知到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性与空旷性。一方面身处真实景物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审美情感再次创造甚至超越这个形态。在浪漫派眼中,心灵表现以及情感表现的真实便成为了艺术的源流之地。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情感的交流”。描绘的对象承载着内在真实的表现,有着真实情感的抒发才成为艺术。通过人类的审美感知意识,把作品蕴含的情感解放出来,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再次创造。而艺术终结这一话题,也可以由人类的自我、大我情感和心灵的消亡时间作为评说的工具,若人类没有感情,无法将艺术用任意方式去进行表现,那么艺术也可能就不存在了。艺术是一种保存心灵感受的产物,我们有很多美妙的心灵体验,都需要有存留的载体,比如在绘画中不只是单纯描摹出这个物象,而是呈现了在特定状态下的效果以及情绪,便也存留了下来。所以艺术也必然与人的发展和生活休戚与共,而艺术生命力的顽强程度也是不可小觑的,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认为艺术会消亡。

(三)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上的本体论实际上是研究艺术的根本性质。现代形式主义美学的艺术本体论,就是用艺术作品的各个组成要素或者部分之间的独特形式解释其本质,譬如色彩、线条、造型等。

“有意味的形式”说这一理论是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提出并倡导的,它开了视觉艺术领域中形式主义的先河。贝尔在其1913年出版的《艺术》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认为“意味”是指一些不可言表的审美情感,“形式”作为艺术的核心,当形式确立时自然也出现了意味。从这个意义上说,意味与形式是有一致性的。我们所理解的这个含义,是在除开了艺术再现和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等等外,能够去唤醒和激起人的某种特殊的审美情趣,并且是与作品中的内容并没有相关联的。形式虽然能够有自己的内容,但同时也是空洞的,它是一种表象却又好像表述着现实。

例如,在塞尚的创作中,他总是试图通过内在的“结构”来维持画面的平衡。塞尚将这些物体在画面中应当具有的结构,化无序为有序,用自己的形式表现出来。画面不用精致的细节刻画,而是对物体的特点作简要的概括。塞尚的作品描绘很简约,加强形式构成,并着力简化,狠抓基本形,不断明确肯定,几何化的倾向极为明确。静物作品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水果被归纳为圆。塞尚的花卉静物中,圆形、弧形、三角型、方形的简单形状也出现在他的作品造型中。这种不追求物体的质感,忽略造型的写实性,让整个画面感更加有着和谐性。塞尚其实对探讨画面内容实际描绘的什么好像并不感兴趣,他关注的是画面符号的结构,正是这种画面结构让他的艺术形式得以形成。再如马蒂斯的作品中也是,运用线条和简单色彩的形式体现出宁静的形式感。在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来的观念中,自身所作作品表现形式的不同都是需要反复推敲、反复创造的,所以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的个性化创造,在形式下展示更强的艺术性。艺术作品与形式也需要做到和谐和统一,猶如人体的灵魂与肉体,艺术作品需要依靠形式来展现,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两者缺一不可。

(四)艺术是理念、理式或绝对精神的显现

黑格尔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说法,阐述艺术应该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这个定义是黑格尔在批判的吸收柏拉图、康德等人的相关思想上,结合着他的辩证唯心哲学基础上加以发展得来。黑格尔讲的理念和感性显现终究是精神上的,因此,他的美学定义否定了现实的来源,但是也有应该肯定的部分,这次的论点是为了探讨与艺术终结的问题,所以还是应用了他的这一美学思想来进行论证。

比如,古典主义绘画把艺术理念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本质上,让其理念和形象从而达到某种艺术协调。作者通过运用各种形式塑造,如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等,通过这些形象塑造的美感,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内涵。这种理念内容与形象的平衡与统一,让观众欣赏、来体味内在精神和创作理念,引起艺术共鸣性。准确地来讲,按照这一美学思想,艺术家本身的精神世界是显得尤为重要的,艺术的终结问题也应该从精神理念的消失去看待,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否消失,所作作品是否成为了艺术,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结语

艺术不会终结,终结是新的开始。结合黑格尔和丹托他们的艺术理念来看,艺术的终结只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终结与转型。从艺术的本质来思考,艺术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也不会轻易消亡。艺术的目的是通过有美感的形式去揭露丑陋、超越丑陋,在科技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特征让艺术的形式与功能以及状况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艺术的意义也在不断变革。艺术终结话题一直被不断讨论,从深度和广度上也是要不断深入探究的地方。艺术发展到今天,早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个人的心灵与情感中,用大大小小的方式发挥着艺术的作用。艺术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将我们带至一个艺术的多重情感空间与维度中。当人们在思考艺术生命的问题时,完全要坚信艺术会消亡,会不存在,艺术总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艺术是给予后时代出乎意料的礼物,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关于艺术意义的全新感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4]张文远.艺术终结及其归宿[J].现代交际,2019(17):122-123.

[5]谢路路.向死而生--艺术终结之后[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03):60.

[6]王志亮.反对博物馆——道格拉斯·克林普的艺术体制批判与现代主义的终结[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0(02):29-39+63.

[7]先刚.“建构”与“反思”——谢林和黑格尔艺术哲学的差异[J].文艺研究,2020(06):5-13.

[8]周莉娟.从“终结”看西方当代艺术理论中的故事讲述[J].文学人类学研究,2019(02):67-76.

[9]朱立元.内在提升·辩证综合·自由艺术——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之二(上)[J].当代文坛,2020(01):4-15.

[10]朱立元.内在提升·辩证综合·自由艺术——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之二(上)[J].当代文坛,2020(01):4-15.

[11]从吴刚.丹托“艺术终结论”再思——以20世纪西方艺术情境的转变为背景[J].美术观察,2019(09):84-89.

猜你喜欢

时代发展黑格尔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的曲折学者生涯 从做家教到古典哲学大师
播音主持人的个人魅力研究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发展方向研究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新闻语言与时代的关系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