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那么优秀,为什么深陷自卑泥潭不能自拔

2021-02-22晓林

现代家长 2021年1期
关键词:自卑感教官自卑

晓林

去教室的路上,她感觉擦肩而过的同学在悄悄议论她;坐在教室里,背后发出的笑声都像在讥笑她;在食堂吃饭,旁边有空位就感觉别人在刻意躲避她……

秦颖今年17岁,是上海市松江区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二女生。她长得很漂亮,学习成绩又好,还是学校书法社团的积极分子,学校宣传栏里长年贴着她的褚体楷书作品,但谁也想不到,她居然经常陷入自卑的泥潭。

高一入学军训时,女生们纷纷向教官抱怨,说军装裤子太肥大,穿起来难看。教官说,你们太矫情了,穿军装图的是行动方便,不图好看,再说,同样是女生,为什么人家秦颖不抱怨?女生们窃窃私语,说秦颖长得成熟,胯大,所以穿军裤不那么难看。

本来是半开玩笑的话,但秦颖当真了,她认为自己胯大是身体缺陷,又被同学当着男教官的面嘲笑,当即躲到一边哭了起来。

同学们连忙上前赔礼道歉,哄秦颖开心。教官不善言词,也想帮忙劝解,说女孩子胯大是优点啊,在农村,胯大的女孩好找婆家,因为胯大能生孩子。

教官的话迅速成为笑料,在军训营地到处传扬。秦颖无地自容,说什么也不到操场上训练了。教官自知失言,不敢为难她,只好让她一个人在寝室里躲了三天。

后来,经过班主任做思想工作,秦颖不再纠结此事,一场风波才算平息。但秦颖自此以后好像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即便是好评她也往坏处想。比如,她月考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有同学向她祝贺,她会认为对方是讽刺。

或许是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了,秦颖学习非常刻苦,她想用好成绩赢得别人的好评,更想让爸爸妈妈开心,所以她的成绩很好,重要考试排名没有出过班级前10名。

升入高二之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秦颖越来越不开心,脑子里经常冒出放弃高考的念头,但看到同学们的精神状态都和自己差不多,她就没拿自己的痛苦当回事,以为冲刺高考的高中生都这样。

高二下半学期,秦颖误用了妈妈的抗皱面霜,起了一脸的小红疙瘩。校医诊断,是面霜里的雌激素刺激所致。

小红疙瘩在秦颖的脸上停留了三天,但是留在她心里的阴影却挥之不去。寝室的室友打趣她,说她终于长青春痘了,还说她的青春期特征突然出现,肯定是看上了班里的某位男生。这些玩笑话在秦颖听来格外刺耳,认为是室友嘲笑她发育不正常,不被男生喜欢,所以几乎在一瞬间,秦颖就被自卑感淹没。去教室的路上,她感觉擦肩而过的同学在悄悄议论她;坐在教室里,背后发出的笑声都像是在譏笑她;在食堂里吃饭,只要旁边的座位是空的,她就感觉别人在刻意躲避她……她无法专心学习,月考成绩明显下滑。

在心理诊所,秦颖被诊断为人际关系恐惧症,伴有抑郁和强迫倾向,而根源是严重的自卑心理。

在老师和家长看来,秦颖各方面都很优秀,应该自负才是,怎么会自卑呢?

其实,优秀和自卑并不矛盾。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我不行”的内在认知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是从小到大无数次的打击造成的,不会因为外在优秀而消失。

自卑者习惯性地否定自己,一旦遇到负面事件就开始怀疑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点自信,一打击就会荡然无存。

秦颖内心消极的自我评价来自童年,她各方面表现优秀,其实是为了抵抗自卑感,用好成绩证明自己同样值得被爱,但这样的行为恰恰是对自卑的承认和强化,一旦被差评,自卑感就像一只躲藏在黑暗角落里的野猫,突然跳出来袭击她,将她推入自卑的泥潭。

她承认,自己曾偷偷拧过弟弟的腿。她恨弟弟抢走了她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怨父母偏心,更对自己的性别感到自卑

那么,让秦颖难以摆脱的自卑感来自哪里呢?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自卑感大多来自原生家庭,以下4种家庭环境容易造成孩子自卑:

1.家庭缺少爱。如果父母不关心孩子,本质上是不认同孩子的身份,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也不认同自己的身份,进而使孩子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感降低,缺乏安全感。

2.父母过于严厉。父母过于严厉,会对孩子造成两种影响:第一,孩子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会有“我不够好”的感觉,往往会自我贬低,有很强烈的挫败感,做事容易畏缩、拖延;第二,导致孩子自我要求过高,不允许自己犯错误,如果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心理崩溃,陷入非常无助的状态。

3.父母焦虑。焦虑的父母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要小心,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他们往往干预孩子的自然节奏,让孩子放弃自主性。焦虑的父母也容易溺爱孩子,暗示孩子“你是没有能力的,你是需要我的照顾的”,所以孩子会产生无力感,缺乏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难以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掌控感。

4.手足间的竞争。在多子女家庭,手足间的竞争有时是无声的,但无处不在,会对每个孩子都产生影响。如果某个孩子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往往会在心里留下阴影,而孩子是否处于下风,则往往取决于父母。

通过深入沟通,秦颖自卑的根源渐渐被挖掘出来。原来,她有一个小她7岁的弟弟,她的父母、爷爷奶奶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十分宠爱弟弟而冷淡她,让她备受打击。

这种现象在多子女家庭非常普遍。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如果父母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小宝的身上,对于大宝冷落或者忽视,就会造成大宝心理上的严重挫折,产生深深的自卑心理。

有的家庭发现大宝殴打小宝,说明大宝在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秦颖承认,自己也曾偷偷拧过弟弟的腿。她恨弟弟抢走了她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怨父母偏心,更对自己的性别感到自卑。

但性别是无法改变的,秦颖只能用别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比如在家主动做家务,比如努力学习,让父母在开家长会时有面子,甚至主动照顾弟弟,给弟弟补习数学和英语。但是她所做的一切,在父母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顶多算是“懂事”。

进入青春期以后,秦颖格外在意自己与性别有关的缺陷,说明她童年的心结没有解开。高一军训时的“胯大风波”和高二的“面霜事件”都与性别有关,尽管对同学们来说是小事一桩,但对秦颖来说却是强烈的刺激,因为她童年的伤疤被再次揭开了。

令人唏嘘的是,秦颖的弟弟也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他是家族里一脉单传的男孩,备受宠爱,各方面的待遇都比姐姐好,但自主性活动严重受限,从小到大不被允许一个人上学、放学,更不准一个人下楼找小伙伴玩,因为父母担心他出意外。此外,姐姐在学业方面的优异表现也给他造成沉重的压力,他无力追赶,索性放弃,上小学四年级时就有明显的厌学倾向。

父母的偏心养出两个自卑的孩子,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由此可见,父母教育观念陈旧害人不浅,必须尽快更新,与时俱进。

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自信和自卑两种状态,提升自信并不能克服自卑。克服自卑的正确方法是接纳自己

事实上,秦颖很早就知道自己有自卑心理。她在网上搜索过相关知识,并使用心理网站提供的方法尝试自我调整。比如每天在镜子前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每天晚上在一张纸上列举自己的优点,或者给自己写信,安慰自己、鼓励自己,甚至购买提升自信的课程,等等,但收效甚微,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根本无法抵抗现实中的挫折,甚至无心的玩笑都能让她过度解读,进而面临崩溃。

秦颖的自我拯救说明她的自卑心理没有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但她的自我拯救误入了歧途。因为自卑的对立面并不是自信。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自信和自卑两种状态,提升自信并不能克服自卑。换言之,并不是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了,自卑心理就不攻自破了。

克服自卑的正确方法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首先要对自卑心理有全面的认识,主动探寻自己自卑感的来源,找到那些刺激產生自卑感的场景,然后勇敢地面对它。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秦颖要建立正确的性别观,拒绝认同父母的性别歧视。

其次,要深刻认识自卑对自己的危害。比如,觉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事情,从而拒绝去主动承担更多责任,也因此错过了很多机会。了解自卑给自己具体带来了什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它,同时树立克服自卑的决心。

再次,改变自己对自卑的认知。如果想要改变“我不行”的认知和影响,就换个视角看看,为什么自己做不好一件事,以及自己是否真的做不好。即使真的做不好,也不必在意,因为有的事情不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就能改变的,只要在擅长的领域做好自己的事就很好了。秦颖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性别,甚至无力改变父母重男轻女的旧观念,那就不去改变,只要自己不懈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有为女性,就是精彩的人生。重要的是,仅从学习成绩的角度来看,她有这个实力。

做到接纳自己,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心理平衡,但真的能克服自卑心理吗?秦颖对自我改变缺乏信心。

其实,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卑心理。孩童时期,面对身材高大、无所不能的父母,每个孩子都是自卑的弱者,都曾做过讨好父母的事。即使长大成人,在不擅长的领域同样不敢逞强。也就是说,自卑感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只要它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即可。

话说回来,适度的自卑感并非我们的敌人。当不甘心做弱者时,自卑感就是驱使我们自强的动力,不仅能让我们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而且还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自卑的人能成就一番事业。

20世纪80年代,一个男孩从一个不知名的北方小城考入北京传媒大学。在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他十分自卑,因为他没见过世面,家境也比不上同学。他最怕别人问他的家乡是哪里,他害怕被人瞧不起,所以他很久都不敢和同学说话。班级每次合影,他都要戴一副墨镜,因为他害怕在照片中看到人群中的自己。很长一段时间,自卑都占据着他的心。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甚至比别人多付出了数倍的努力,后来成为从容自信、学识渊博的央视主持人和著名作家。他的名字是白岩松。

所以,克服自卑的秘诀是接纳自卑,与自卑和平相处,带着自卑勇敢前行。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自卑感教官自卑
自卑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吗
动物入学也军训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教官之吼
尴尬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自卑的地方
失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