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窥《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语言
2021-02-22吝艺伟
吝艺伟
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落地需要以具体的切入点为抓手,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方法性的也可以是方向性的。经典著作中人物的语言往往直抵生命内核,揭开语言的表象,方能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针对鸿篇巨著的阅读,如《红楼梦》,不妨从读法上引导学生从梳理一个典型人物的语言入手,通过语言外核走进人物内心,进而将人物的命运悲欢与作品宏大的叙事主题联系在一起,帮助其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笔者以《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语言为切入点,展开读法引导与示范,与学生一起打开语言这扇窗,品味刘姥姥的人物形象,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从语言建构出发,精读人物言语
笔者将刘姥姥两进贾府的一万余字描写提炼出来,布置学生课前阅读。内容主要来自但不限于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问底》、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及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
(一)人物语言高度交际化
1.妙用称谓,语言具有对象性
在汉语言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否符合社会礼貌规范,称谓语首当其冲成为一个判断标准。汉语称谓语词汇丰富,情感色彩浓烈。在与不同身份的人交流时,刘姥姥对称谓语的选用颇为周到讲究。与女婿狗儿交谈时用商量的口吻,以退为进:“哎呦呦!可是说的,‘侯门深四海,我是个什么东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我去了也白去的。”給足了对方面子,也为自己留了余地。与周瑞家的寒暄暖人心脾:“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刘姥姥生活在社会底层,膝下无子靠女儿女婿接济度日,开口之间就反映了她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她对贵族的态度。初见贾母便机灵地请了老寿星的安,称贾母为“老寿星”“老太太”,一下子戳中了贾母想长寿的内心。就连贾府看门的下人都是“太爷”这般叫着。她看得出凤姐的地位,自然也不论辈分岁数就称呼“你老”。巧妙地迎合了每个听者的心理。在交际之初就博得了对方的好感,也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称谓语除了他称之外,还有自称。刘姥姥对自己的定位清晰,自称也非常典型:“咱们村庄人”“我这张老脸”“我们乡下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从“刘姥姥”到“牛姥姥”,尽量地贬低自己。品味刘姥姥丰富的称谓语,不仅能体会到她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智慧,也能品味出汉语细腻周到的语感魅力。
2.擅察语境,语言具有顺应性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每次都能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这与她特别能顺应语境有关。“书中涉及刘姥姥对话的地方共有133处,对语境特别顺应的地方多达97处,占总会话的73%。”
且看二进贾府时刘姥姥对大观园的顺应:贾府上下人等吃厌山珍海味,刘姥姥便带来乡村野味土特产;贾母、王夫人皆吃斋念佛,刘姥姥就到处点头念佛,“阿弥陀佛”成了她的口头禅,有意迎合贵族阶级所谓怜贫恤老的“善性”。即便说了不合时宜的话也能立即圆回来。刘姥姥正讲“雪下抽柴”之事,南马棚起火,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火,惹出事来了……”刘姥姥立即心领神会,不再顾及宝玉的追问,于是讲贾母喜欢听的“抱孙子”的故事。
(二)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契诃夫曾说:“每个人都应该说自己的话。”刘姥姥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庄稼人,说话的口吻难免充满乡间的“土”和“俗”。“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是个庄稼人罢,大火烧了毛毛虫”“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完全是从人物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语言,贴近刘姥姥乡野村妇的身份和见识,它绝不是养尊处优的老太太所能说出来的。人物语言写得好不仅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更能窥视其心。刘姥姥的语言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非常符合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特点,读来鲜活生动,真实可感,这也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
二、从语言运用出发,体会圆形形象
一部优秀的作品,人物的设立是至关重要的。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的圆形人物典型,她的语言体现着不同的人物姿态,充满了人情味和美学价值。
(一)曲意逢迎、悲喜交加
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群起大笑6次。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哄堂大笑11次,前后17次。整本书阅读绝不仅是一本书从头读到尾。复旦附中语文教师王召强推崇的整本书阅读更接近于“精读”,与阅读数量相比,须更重视阅读质量。大笑直观地描摹了刘姥姥耍宝博笑的喜剧天赋和装疯卖傻的辛酸。来看第四十回贾母设宴时刘姥姥的精彩亮相。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再看风姐迎合贾母之意,为刘姥姥打扮,将一盆子花横三竖四地插了一头,引发众人“笑得了不得”。刘姥姥明知被捉弄,非但不闹,反而打趣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提醒她被“打扮成了老妖精了”,刘姥姥便自我解嘲:“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做个老风流。”在长幼尊卑有序的古代社会,同为长者,一位是看人笑话的“老寿星”,一位是任人取笑的“老刘”“老妖精”,刘姥姥的表演看似幽默,实则满含着底层百姓生存的艰辛。
(二)知恩图报,情真意切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有血有肉。刘姥姥身上有投机狡猾的一面,也有知恩图报的一面,是典型的圆形人物。刘姥姥对贾母等一众贾府主子们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田里丰收后,她第一反应就是报恩,带着板儿一大早起来把地里新鲜的瓜果蔬菜摘下来“留的尖儿”送到贾家作为酬谢。贾母死后“唬的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当下就“狠狠地哭了一场”。二进大观园时,平儿因问:“想是见过奶奶了?”刘姥姥道:“见过了,叫我们等着呢。”说着,又往外看天气:“天晚了,我们也去罢,别出不去城才是饥荒呢。”从此,也能看出刘姥姥此趟只为报恩不为别的,不是贪婪之人。同样这一回,我们从刘姥姥与凤姐的对话中得知女婿一家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几口井,多种了些瓜果蔬菜,对庄稼人来说日子过得去了。刘姥姥一家能有不错的发展主要靠的还是勤劳善良,知恩图报。第三十九回送新鲜瓜果只是报恩的开始,最后救巧姐于危难才是报恩的高潮。在这里,刘姥姥与她的恩人之间实现了反转,她从受恩者变身报恩者,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阅读是高中生获取信息、实现语言构建、语言应用的重要途径。笔者发现学生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品读指导,不仅对刘姥姥的语言特点、表达智慧、人物形象有了深入认识,也掌握了一种阅读名著的切入方法,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从语言出发鉴赏了人物形象,进而也获得了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杭州二中钱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