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城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方案
2021-02-22林理科
张 勤 曾 超 林理科
1 重庆渝中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 重庆 400010 2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重庆 400074 3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 重庆 401147
近年来,城市老旧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短板越发明显。就重庆中央老城区而言,因其人口密度大、泊位配比严重不足,用地紧张、土地资源稀缺也成为该地区难以新建大型停车场库的重要原因。充分利用老城区边角地块,缩小泊位供需缺口,成为缓解停车难的有效对策之一。因而,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得以发展,科学融合停车、建筑、生态、文化等元素,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泊位供给,又可保持人与生态、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浅析老旧城区停车现状,以重庆某公共停车库为例,探究其建设规划及设备选型方案,为缓解老旧城区停车矛盾提供参考。
1 老旧城区停车现状分析
1.1 泊位存量滞后,交通秩序混乱
老城区因其建设年代久远,在我国机动车增速预测上存在较大误差,从而导致泊位需求与实际供给量间存在巨大缺口,泊位存量严重滞后。截至2019 年,重庆市某区内机动车保有量为13 万辆,而停车管理部门登记在册的泊位仅为53 992 个,根据国际停车通识所规定的机动车与泊位1:1.2 比例计算,泊位缺口高达10.2万个。该区泊位供需如图1 所示。
图1 某区泊位供需图
巨大的泊位数量缺口致使动、静态交通秩序混乱。城区内居民社区早已车满为患,无处安放的车辆将车与地的矛盾进一步演化为人与人的矛盾,每到傍晚时分,行车通道、绿化带、运动场所等生活空间逐步被车辆所侵蚀,对维护邻里和谐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程度的挑战。而从小区内溢出的停车需求,则不得不由路内停车所消化,老城区多为建成区,道路红线宽度有限,本不宽裕的道路空间被占道停放车辆严重挤压收缩,干扰原有道路的正常交通秩序,增加行车安全风险。
1.2 泊位布局不合理,设施结构失衡
泊位具有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时间上的不可存储的特性,现有泊位空间布局规划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导致泊位供给在质量上再打折扣。老旧城区早年规划未从各区域总体出发,某些大面积区域仅存零星泊位,而商业集中区泊位高度聚集,同样以重庆某区为例,该社区周边有众多商业区与住宅,根据《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2012 版》,普通住宅100 m2需配置0.8 个停车位,商业区每100 m2需配备1 个停车位,上述商住建筑体量如表1 所示,停车位需求为3 681 个,而实际泊位供给量却不足1 000 个。
表1 重庆某社区附近部分商住停车需求
对比JFB 商业区,辖区范围内共有60 个停车场,提供室内、室外泊位共计12 584 个,占该区泊位总数23.3%,该区泊位总体向JFB 等商业繁华区域偏移。除此以外,配建停车、公共停车和路内停车的设置结构失衡,同样加剧了停车的矛盾。
我国交通规划部门明确要求停车规划按照配建为主、公共为辅、路内为补充,构建开放高效的停车供给体系。在老旧城市区域,配建和公共停车场建设体量不足,居民交通意识相对薄弱,认为路内停车节省时间、操作方便,故在交通主干道、次干道大量铺设路内停车泊位,严重占用道路资源,干扰正常交通秩序。配建停车场由于基本提供对内服务,夜间居民小区内部及小区门口路边聚集着乱停乱放的车辆,而周边医院、学校及其他行政单位的配建停车场内却仍有大量空余泊位。
2 公共停车场方案规划
老旧城区内新建公共停车场最大困难是土地资源紧缺,故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边角地块非常重要。立体停车场库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增加泊位供给。同时,在规划停车场库方案时,应充分考虑项目建成后对交通的吸引量是否可控,并控制在道路通行承载能力范围内。合理规划车库出入口位置,降低对道路原有交通流的干扰,创造快速安全便捷的交通流线。
2.1 总平面规划
停车库规划总平面设计应根据现有用地及周边城市道路条件,考虑城区整体规划,远期城市发展布局因素。棉花街停车场的出入口设置在用地的东侧,南、北两端各一个,共计两个车库出入口与市政道路相接,满足大型停车场安全疏散要求。停车场总平图布置见图2。
图2 停车场总平图布置
2.2 交通影响分析
车库建设交通影响评价主要考虑项目地块性质及周边交通特征。该社区停车库位于某区小什字,紧邻千厮门和朝天门,交通影响研究范围北至朝天门半岛,西临嘉滨路、南达民族路、东靠新华路,主要影响道路为项目周边市政道路。影响分析范围如图3 所示。
项目建设交通影响需首先分析项目建设周边交通环境,包括周边用地、周边停车设施、周边道路及交通组织、现状交通运行、周边公交环境、周边步行环境等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整合数据,开展交通需求预测及影响评估工作。经调查,该社区附近交通流早晚高峰现象明显,大部分街区早高峰为7:00~9:30,某些街道因道路两侧布局有小商品批发市场,交通流高峰延长至下午15:00 左右,晚高时间段为17:00~19:00。节假日期间的出行特征较工作日更均衡,无明显高峰特征,出行规模小于工作日,且各时段驶出量大于驶入量。工作日及节假日驶入、驶出对比见图4。
图3 影响分析范围
图4 工作日及节假日驶入、驶出对比
通过总结周边具有相似功能的停车场运营特征,完成交通需求预测及影响评估,合理设置内部交通流线,使得进出效率最优,防止内部发生拥堵,出入口设置采用右进右出的组织方式,对现状路网影响最小。
2.3 交通组织分析
车库出入口设置应满足大型车库车辆疏散要求,遵循右进右出的车行原则,避免车行流线与外部交通交叉干扰。该社区停车场宜设2 个出入口,出入口一设置于棉花街一侧,接车库负二层,车库出入口二设置于千厮门行街,接车库负二层,且出入口车道数不小于3 条。车库出入口二充分考虑与幼儿园入口之间的安全距离,并考虑其驶出时左转的可能性。通过车库内部交通流线,连接地块西侧棉花街与地块东侧千厮门行街。在图5 中,红线为车行驶入流线,蓝线为车行驶出流线,黄线为车库内部通道。图6 为内部交通流线。
图5 车行流线分析
图6 内部交通流线
3 车库选型分析
3.1 初步方案
该社区公共停车场初步方案为两套方案,方案一为自走式停车库,方案二为机械式停车库。方案一初步方案采用自走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7 533.11 m2,停车库共三层,总体车位197 个,如图7 所示。
图7 自走式停车库方案剖面图
方案二为机械式停车库,初步方案采用自走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11 400.24 m2(其中土建部分6 209.21 m2,钢架结构5 191.03 m2),停车库共5 层,总停车位346 个,如图8 所示。
图8 机械式停车库方案剖面图
3.2 方案比选
针对初步方案,再依次进行土地效益、投资成本、财务效益、社会效益和后期保养等方面比较,以确定车库部分最终选型规划。表2 为两个方案数据对比。
表2 车库方案对比
1)土地效益 方案一总建筑面积7 533.11 m2,总停车位197 个,每车位面积约为38 m2;方案二总建筑面积11 400.24 m2,总停车位346 个,每车位面积约33 m2。相较方案一,方案二的土地利用率更高。
2)投资成本 在考虑贷款70%的情况下,方案一总投资约4 949 万元,总停车位197 个,每个车位投资约25.1万元 ;方案二总投资8 867万元,总停车位346个,每个车位25.6 万元。两种方案单位车位投资基本相同。
3)财务效益 根据初步的财务测算,方案一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税前)为5.19%,投资回报期为15.29 a;方案二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税前)为4.15%,投资回报期为18.46 a。两方案财务效益均一般,投资回报期较长,方案一略优于方案二。
4)社会效益 方案一提供197 个车位,方案二提供346 个车位。方案二能够提供更多的停车位,对解决停车难,提升城市形象效果更佳。
5)后期保养 方案一维修保养简单,维护费用较低;方案二后期维护费用高,需满足钢结构防锈化处理要求,每年需要进行防锈检查,每3a 需要做一次防锈漆修复,维护成本较高。
6)其他方面 方案一使用更方便,出入自由便捷,方案二车辆停车时长有所增加,但智慧程度更高。
通过以上综合比选,方案二平面移动类停车库在节约用地、空间占用、土地资源使用、社会效益上较方案一自走式停车库更加合理,综合推荐方案二。
3.3 方案优化
选定停车库库型后,需根据车库内部设备运行效率、搬运器类型、系统数量、升降横移搬运速率、单层适配泊位数量以及其他规划配建指标综合分析,以达到整体最优化为目标,进行规划方案优化。
该社区项目建筑用地面积5 423.8 m2,为保证最优社会效益及存取车效率,采取5 层停车库规划,扩大最终规划车库总建筑面积为11 353.21 m2,新增泊位数量333 个,其中机械泊位292 个,自走式残疾人车位7 个,充电车位34 个。保留初步方案中出入口规划,设置车库入口1 个,车库出口1 个,入口及出口均联系车库的-2层,车辆采用搬运电梯进行垂直升降,到达指定楼层后采用梳齿性搬运机器人完成车辆横移台车动作,放置车辆于指定泊位,设置-3~ -5 层为通高区域,隔层泊位数量分布如表3 所示。
表3 停车库各楼层泊位分布
该社区停车库平面移动类机械泊位较多,且该车库早晚高峰特征明显,规划时应注意保障存取车效率,故车库内共设置三套存取车系统,满足日常需求,其中-1、-3~-5 层,每层车库设置3 台搬运器,-2 层为出入口连接层,设置为自走式泊位,并满足大型停车库10%的充电泊位配比以及3%无障碍泊位配比。系统方案示例见图9。
图9 系统方案示例
老旧城区内新建公共停车场除在规划层面处理好土地资源与泊位需求,提升总体社会效益外,还应考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车库建设中将建筑体量融入环境,棉花街车库整体位于地下,地面部分灵活处理建筑间高差关系,打造出城市景观阳台,与区域文化环境相融合,建设为一个体育健身公园,实现了公共停车库建筑与环境协调统一,进一步创造出简洁、生态的渝中新形象。车库建设完成后体育公园效果如图10所示。
图10 体育公园效果图
4 结论
老旧城区土地资源开发强度大,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快速发展引起的机动车数量激增,直接导致了严峻的停车问题。探究处理好城市边角地块新建公共停车库成为缓解泊位供需矛盾的措施之一,本文以重庆某社区停车库为案例索引,浅析规范方案及车库选型,可为其他城市提供案例参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