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藏政策发展路径探析
——以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例
2021-02-22刘黎明李亚真
刘黎明,李亚真,2
(1.四川警察学院侦查系 四川泸州 646099;2.资阳市公安局 四川资阳 641300)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针对西藏面临的不同形势和历史任务,中央曾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行研究部署。2020年8月,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站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深刻把握当前西藏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全面阐释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民族、宗教、党建、援助等各方面,系统论述西藏工作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新时代治藏方略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总方法论。
一、西藏工作座谈会历史进程
1980年3月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休养生息、加快发展”的主题,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八项方针”,提升西藏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开启西藏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1984年2月至3月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放宽政策、援建西藏”为主题,对西藏情况和现行政策再认识、再研究,大力开发能源,发展农牧林、交通运输、民族手工、科教文卫等行业,做好民族、统战、宗教工作,开启全国性援藏工程[1],并援建43项急需的中小型工程。
1994年7月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围绕“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指导方针,努力开创西藏工作新局面,部署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确定干部援藏12字方针,援建62个工程项目,并公开揭批十四世达赖的分裂活动[2]。
2001年6月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实现经济社会“两个转变”为目标,制定“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全面推进新世纪西藏工作。提出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口援助的深度和广度,推动西藏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0年1月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针对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明确西藏工作主题[3],首次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4省涉藏工作纳入议程,坚决打击分裂破坏活动,持续加大援藏工作力度,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2015年8月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从党的领导、经济民生、民族宗教、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六个必须”治藏方略和西藏工作20字原则,开辟治藏方略新境界,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新驱动等突出短板。
2020年8月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并全面阐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从民族认同、民生发展、生态文明、党的建设、涉藏援藏等方面提出新时代开展西藏工作的具体要求,为西藏确定了发展蓝图、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
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汇总见表1。
二、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分析比较
(一)指导方针的发展
在西藏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党中央都紧紧把握西藏特点和战略机遇,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谋划、决策部署。改革开放之初,西藏农、牧、工业水平较低、交通运输困难、文化教育落后、群众生活贫困,各方面工作相较全国都有明显差距,基于此,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明确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西藏实际情况出发,拨乱反正、调整重心、休养生息[4]。此次会议建立起在特定重要时间节点系统研究西藏工作的新机制。经过四年的发展,西藏经济取得较大成绩,但整体发展仍然滞后、人民生活改善缓慢,于是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央要求彻底解放思想,对西藏基本情况再认识、对现行方针再研究,大力发展经济、免征免购、全国支援,使西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在经济、安全、民生领域提出三个确保的实施方针。在21世纪开端之年,为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期,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实现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社会从局部稳定到长治久安的重大转变,并在生态保护、国际国内、党的建设、民族宗教方面作出重要部署。在新世纪跨越式发展阶段,基于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色的发展路子,确定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特别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对西藏发展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确保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六个必须”治藏方略和西藏工作20字原则[5],强调坚定不移促进经济发展、开展反分裂斗争、保障改善民生、确保环境良好、促进民族交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长期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发展稳定的国内大局,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强调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维护国家安全、改善民众生活、推进生态建设,并指出党的建设、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边防边疆问题对西藏工作的重要性。
表1: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汇总
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导方针的逐渐发展与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民族问题特别是西藏问题上的成功实践,体现出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过程导向、目标导向,在保持政策延续性的同时,抓住不同时期西藏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做到了兼顾当前和长远、国际和国内、需要和可能。思想决定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真理性、实践成功性、人民认同性决定了我国涉藏工作必将沿着正确的道路大踏步前进。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导方针见表2。
(二)目标任务的丰富
西藏工作座谈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确定了不同的目标任务:在休养生息、改善民生的加快发展阶段,中央第一、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调整放宽、免征免购”的主基调,以发展农牧业为主,逐步调整产业布局,促进工商、交通、民族手工、教育文化等事业推进,提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在中央支持、全国支援、政策优惠的高速发展阶段,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给予西藏特殊政策优惠,坚持和完善援藏机制、扩大援藏规模,提出努力开创西藏工作新局面。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新世纪发展阶段,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旅游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实施“科教兴藏”战略,进一步扩宽政策优惠领域和援藏工作力度,使西藏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促进团结、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提出“富民兴藏”战略,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考虑四省涉藏工作,提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六个必须”的治藏方略和西藏工作20字原则,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富民产业等短板,大力发展民心工程,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协同发展,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齐头并进的新时代发展阶段,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维护统一、加强团结为着眼点,围绕发展理念、工作原则、民族认同、生态文明、党的建设、涉藏援藏等方面提出要求,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提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6]。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目标任务见表3。
表2: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导方针
表3: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目标任务
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目标任务随着我国处于不同的时代定位而丰富发展,“十四五”时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篇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述也更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西藏工作关乎国家发展全局,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分别对应民族关系、经济民生、社会程度、人际交往、人与自然等方面的要求,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安全和西藏和谐稳定是新时代西藏工作的第一要务,而稳定背后是发展的问题。“牵牛要牵牛鼻子”,历次座谈会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牢牢抓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总目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西藏工作新局面。
(三)“藏区”称谓的变化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将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省“藏区”与西藏发展稳定统筹考虑,自此,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覆盖面从西藏自治区扩展到周边四省“藏区”;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及涉藏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并以“四省涉藏州县”替代了原来四省“藏区”的表述,其改变主要是为了区别达赖集团提出的所谓“大藏区”的政治地理概念。
达赖集团在国际社会推行“中间道路”时,曾提出在“大藏区”实行“高度自治”,企图重新划分中国的行政区域版图。其所谓“大藏区”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所有藏族同胞聚居的地方,面积大致24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土的1/4。从1987年的“五点和平计划”到1988年“七点新建议”,到后来的“大藏区高度自治”再到“真正自治”,这个清晰的“西藏独立”路线图充分暴露了达赖集团分裂破坏的本质属性。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历史逻辑而言,唐朝通过与吐蕃和亲,建立起西藏与唐王朝的甥舅关系。自元朝在西藏请查户口、设置驿站、驻军征税、建立行政管理体制起,西藏地方就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明朝时期,重新确定行政和军事机构,封授官员,设立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管辖西藏,并受朝廷直接统辖。实行多封众建,敕封西藏僧俗首领,推行“僧官制度”。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先后册封西藏两大政教首领;雍正年间设立驻藏大臣,划定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四省地界,并规定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和坐床,须由驻藏大臣全程参与并报中央政府批准[7]。清乾隆年间,中央建立了噶厦政府,并在打赢廓尔喀(尼泊尔)侵藏战争后,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从各个层面管理西藏事务:行政管理方面,采用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督办藏内一切事务;宗教管理方面,确立金瓶掣签解决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财税管理方面,铸造乾隆宝藏,规定兑换数额;军事制度方面,建立正规藏军镇守前后藏地方;外务管理方面,规定来藏商人人数和次数,与尼泊尔树立界碑,强化巡边检查等,均表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从属关系[8]。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充分尊重历史,认真考虑政治经济因素,建立了1个藏族自治区、10个藏族自治州和2个藏族自治县,各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事实充分证明:西藏以外的“藏区”从来就没有归西藏地方政权管理过,“大藏区”的提法其本质就是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应当予以区分。
(四)治藏方略的形成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艰难探索,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治藏方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西藏实际出发,坚持“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先后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西藏自治区,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治藏方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改革开放初期西藏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思想解放、重心调整、援建西藏,让各族群众能够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通过,为实行西藏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治藏思想,明确了西藏工作的基本要求,重视组织和政权建设,不断创新完善、正确认识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推进西藏工作法制化进程,探索全国支援与自力更生并重,财力援藏与智力援藏并举的支援模式,开启了援藏工作新局面。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西藏发展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完成一批民生重点项目落地开花,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基于深刻变化的国情和外部风险挑战,将治藏方略从“六个必须”上升到“十个必须”,由“三件大事”扩充到“四件大事”,这是中央对治藏方略的一次系统审视和调整完善,推动我国西藏政策在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上更进一步[9]。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其中“必须”“统筹”“中国化”“交往交流交融”等论述充满着辩证思维,体现了联系、发展的观点;“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描绘了由大到小、由内至边、由边及点的空间布局;“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体现着根据西藏自治区的具体现实问题具体分析对策;“十个必须”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涉及西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从“六个必须”到“十个必须”,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西藏政策中的生动体现[10]。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见表4。
三、新时代西藏政策发展路径展望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根本保障,是西藏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和不竭力量源泉。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实现了从封建农奴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跨越,完成了从贫穷落后的蒙昧状态向发展进步的现代文明的重要转变。在西藏实现全面小康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统一部署、总揽全局,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确保涉藏政策高效运转。进入新时代,要使西藏与全国共享发展硕果、同步走向美好未来,依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一要深化理论武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始终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准则,传承和弘扬新时代“老西藏精神”,提升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二要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对党忠诚、作风正派、熟悉民族宗教事务为考核评价标准,采用多渠道培育、多地区交流、多岗位锻炼的综合培育模式,不断壮大服务西藏发展的青年党员干部队伍[11]。三是推进正风肃纪,坚持刀刃向内、抓好查纠整改,用钉钉子精神抓党风廉政建设,清理不合格党员、狠抓一把手监督、落实重大事项申报,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反分裂斗争的桥头堡、民族团结的工程队、群众满意的贴心人。
(二)坚持战略导向
表4: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单条列出,进一步凸显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特殊重要地位,西藏稳定发展是维护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
1、防范系统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维护西藏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坚决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坚决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一是提高依法治理水平,针对西藏目前发展的重难点问题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将成功的实践经验以法治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健全符合西藏实际、好用管用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制度保障体系。二要深化正面宣教,讲明讲懂是非曲直,凝聚团结稳定、反对分裂破坏的思想共识,引导西藏各族群众自觉通过合法途径主张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推动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三要提升国际话语权,有序扩大西藏地区对外开放,通过项目引进、文化交流、学者互访等形式,向世界全方位展示客观、真实、生动、团结、美丽的新西藏,在更广阔的舞台扩大影响力和感召力,增进国际社会理解支持。
2、强化边境安全
没有边疆边境的崛起和发展就不会有民族和国家的复兴。边疆边境治理的现代化事关国家整体治理的现代化和国家全面协调发展[12]。西藏北部和新疆、青海连接,东部和云南、四川毗邻,形成了一个地缘安全整体,西藏天然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并且有着“稳西南、谋东南”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现阶段维护稳定仍然是第一位的工作任务。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一是强化爱国护边意识。持续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进单位、进学校、进教材,深入挖掘守边护边传统历史,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护边文化,培养国土意识,增强国家认同,营造护边氛围,提高表彰力度,增强边民守边护边的职责使命和行动自觉。二是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继续强化军、警、民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地方与边防部队合作,以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服务保障统筹、军地公共安全合作、边防民防融合建设为重点,探索军民融合固边的新方法、新思路。三是提升边境城镇化水平。做好延边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延边抵边公路,推进边区群众抵边放牧,确保对国土的全范围监控;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完善边境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边境小康村建设,适当提高边民的各类补助,不断提升边境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目标引领
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目标任务,既切合西藏发展的战略实际,也是西藏工作的基本遵循。凝聚人心是党的治藏方略一以贯之的价值原则,也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做好西藏工作具有显著而重大的价值。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稳定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稳定,首先要管住脑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思想人心问题。当前,藏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深入。作为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和思想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包括藏族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并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13],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处理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问题。二要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以西藏的起源与发展、西藏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从属关系、现代西藏的诞生繁荣、民族团结典型人物事迹等为内容,充分利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开展宣传教育,以优秀藏族文化的传承带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巩固,增强全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充分发挥15年免费教育的普及功能,在涉藏地区各中小学广泛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和引导藏族青年到内地求学、深造,培养藏汉双语人才入藏工作、生活,实现西藏与内地的交流互动,构建人员、文化、经济互嵌型社会。
2、持续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的问题。促进西藏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填饱肚子,解决发展兴藏的问题。当前西藏产业格局不平衡、生产要素不齐全、基础设施待完善,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制约着西藏发展。持续推进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要巩固脱贫成果。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特别要重视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帮扶问题[14]。二要补齐设施短板。围绕川藏铁路的建设,集中力量促成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让乡村振兴在西藏各地开花结果,为藏族同胞建设更多幸福村、更多致富路;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医疗公平、文化公平、养老公平,逐步提高藏族地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力度和水平。三要激活内生动力。西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西藏各族人民的自我创造和开拓进取,要特别重视培育藏族人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西藏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变无偿捐赠为合作共赢。四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打造文化旅游和生态文明高地,尊重藏族同胞的优良风俗文化特点,注重保护有特殊影响力的神山圣水,把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共建共享、文明发展、生态良好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持续稳步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不能随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教规教义的宗教,是不可能延绵传承的。只有适应了中国社会、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宗教才能在中国扎根。做好藏传佛教工作,对西藏稳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藏传佛教要与时俱进,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华文化相融合、与中国国情相匹配[15]。
1、持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藏地原始苯教与中原佛教、印度佛教在长期交流交融交锋中形成。当下藏传佛教领域总体形势是好的,绝大多数寺庙和僧尼都能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遵章守纪持戒,在西藏解放、民主改革等重大历史节点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持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一是向内凝聚共识。团结联系爱国爱党爱藏爱教的民族宗教界人士,以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藏传佛教文明发展与弘传,巩固藏族同胞“五个认同”,减轻信教群众生活负担,由内而外凝聚“我要稳定”“我要团结”的持续动力和人心共识。二是加强正面引导。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藏传佛教的研究学习,坚持党的宗教工作方针不动摇、不变形、不走样,以藏族党员和援藏干部的教育培训为基础,以普及现代科学文化技术为重点,帮助信教群众开阔视野、掌握技能、健康生活。三是深化教规教义阐释。藏传佛教的教规教义反映着时代的印记和文化的积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促进社会和谐、时代进步、文明健康为标准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对教规教义作出通俗易懂、大众信服的阐释[16]。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强化自身建设是藏传佛教中国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稳步推进的前提。受历史上政教合一因素的影响,寺庙经济是西藏和涉藏州县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佛事活动在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占有重要地位。使藏传佛教成为团结引导广大僧尼和信教群众与党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精神推动力,必须确保宗教事务在我国法治轨道上平稳行驶[17]。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一要健全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强化重点寺庙派出所建设,依托人口管理、消防治安检查等加强情报信息收集汇总研判,提高预警能力和专案侦查力度,充分发挥寺管会等寺庙组织作用,加强与宗教上层人士的沟通交流引导,牢牢掌握寺庙管理主动权。二要完善僧尼入寺、学经管理、财税监管等制度规定,探索建立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以公安基础工作为统领,加强寺庙阵地控制;以户籍管理为重点,加强超编僧尼清退工作;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准确掌握僧尼行动轨迹,不断提升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三要加强宗教人才教育培养,以各级佛学院为培养主阵地,按照政治过硬、道德高尚、群众信服、造诣高深的评价标准,推进传统丛林学经与现代佛学教育融合发展,完善藏传佛教三级学衔制度,优化宗教人才层次和结构,培养一支规模适当、质量过硬、梯次合理的宗教教职人员和大德高僧队伍,为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队伍保障[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