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改编影视剧合理性探讨及问题反思

2021-02-22叶家瑞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24期
关键词:改编影视剧小说

【摘要】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加,电视剧和电影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青春剧热、IP热等热潮席卷影视界,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影视化。小说为影视剧的生产提供了高质量的剧本,也有力地提升了影视剧的叙事水准。在使得原著获得更大的传播范围以及较好的经济效益外,小说应不应该被改编,应该怎样被改编,国内改编还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又如何使影视剧改编这种跨媒介的合作和交流生产出更“有机融合”的作品等问题仍在被广泛讨论中,本文对影视剧改编合理性方面的不同声音和国内改编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影视剧;小说;改编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4.082

1. 影视剧改编的合理性探讨

改编剧是以原有的故事线索为蓝本,将原来的小说或故事加以改编与创作形成一个新的作品,再拍摄制作成电影、电视剧或舞台剧等形式的过程。而影视剧改编作为当今“视觉化”时代语境中诞生的跨学科、跨媒介、跨文化的研究领域,是通过媒介艺术的转换带来作品升值、对经典艺术进行创造性的“重述”的过程。

随着近年来影视剧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越来越频繁而普遍,对于改编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事实上,在改编历史中由于受到艺术纯粹论的影响,文学界与电影界都对影视改编的艺术性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讨。

从电影的发展历史来看,将小说和戏剧等艺术形式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作品的现象由来已久,改编后的作品之中有许多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不乏为后世所称赞的经典杰作,但在文学界与电影界对这种现象都曾有过反对的声音。反对派的理由之一,就是将一个已经完善的、体系化的故事情节,由一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时,势必面临着两种不同维度的媒介之间难以调和、无法克服的差异化现象,如由小说改编至电视剧,就要面对“升维”的考验,将文字的描写叙述转化成直观的视觉效果,这一点的难度使得许多改编作品的效果呈现大打折扣。反对者认为,无论哪一種艺术种类,其形式与内容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对应的有机联系,特定的内容与意涵只能通过其本源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才最为妥当,如果将一部在原有艺术形式范畴之内完整而优秀的作品强行框进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那么结果很可能使原本的作品效果大打折扣。

而同时,也有一批支持者认为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改编与转化在艺术史发展历程中来看是十分常见及恰当的事。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批判在改编过程中“划分高低”的做法,巴赞认为文学界和电影节中某些学者区分改编高低的行为是从各自学科的狭隘立场出发的,没有站在将二者结合的角度去看待电影改编在艺术价值层面的合理性。巴赞认同“忠实于原著”的改编策略,他在对现代小说和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之后认为电影家能够从文学之中获得益处,习得更好的叙述技巧以及表现事物的方式;此外,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对改编这一艺术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改编的作品在艺术性方面也可以达到很高的成就。巴拉兹是“非忠实论”的支持者,他认为小说家与电影家是用不同的艺术角度来观察生活,因此二者可以不止一次地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将它分别作为小说素材和电影素材处理,进而解决了从一种艺术形式转化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改编可能性问题。此外,国内部分研究者也认为将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方面丰富了影视资源与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实现了文学作品的大众化传播,并提高了文学创作的积极性。

2. 影视剧改编现存问题

2.1 作品的改编再现与观众的想象空间存在矛盾

电影和电视剧等的改编过程,是将原著的文字性内容“升维”至视听作品的过程。在阅读文字时,读者有大量的空间去运用自身的想象力来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背景等等要素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同样的一段文学内容,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

当文学作品被影视化后,借助场景模拟、镜头调度和特效等技术,可以使观众形成更加直观的画面感,帮助观众理解情节与人物关系。例如《流浪地球》和《三体》等科幻类小说,涉及的内容有相当的部分是读者无法在现实生活接触的,在《流浪地球》正片和《三体》预告片播出之后,许多观众表示影片之中对于未来科技和太空的物质化呈现使得观看过程更具沉浸感和现实性。

但在是文字内容更加具象、更加直观地呈现之外,影视剧改编一定程度上也固化了文学作品内容的传达,限制了读者和观众想象力发挥的空间。以人物形象为例,《红高粱》中将九儿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饱满,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塑造出独属于自己认知的九儿形象,这个塑造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读者的想象力随着作者的叙述牵引产生主动的建构。

而相比于文学作品中读者主动的塑造形象,影视改编后观众的人物塑造更倾向于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文学作品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九儿”的现象被固化成了“电影中巩俐版九儿”和“电视剧中周迅版九儿”。这种形象的固化对于文学作品改编,尤其是文学名著改编和演员的表现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在对经典作品影视化演绎的过程中不乏通过细腻的表演成功再现读者心中人物形象的成功范例,但由于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人物塑造过程是被导演的镜头牵引的,其想象空间相比于文学作品而言难免会受到局限。如何在实现提升空间感和现实感的同时,保障观众的想象空间不被过度压缩,是小说影视化过程中的问题之一。

2.2 严肃文学改编难以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完美结合

严肃文学,即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人性的思考与对世界的认知,希望通过文字来启示人类,影响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写实、荒诞、意识流和后现代写法较多。纵观近年国内电视剧改编条目,快节奏、娱乐性强的言情剧和轻喜剧数量远远高于严肃文学,甚至在业界出现了“严肃文学无法跳脱一流作品、三流改编”魔咒的说法。严肃文学改编的自身困境在国内电视剧市场始终无法占据主流的原因之一。

严肃文学内容本身的史诗性和严肃性降低了其内容的娱乐性和可看性,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文学性较强的内容无法契合受众的需求。严肃文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展现历史变迁以及不同社会角色生活的现状,引发观众的思考共情,但这样具有着深刻内涵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其受众群体往往是偏向小众狂欢,无法满足主流群体全年龄段的需求。

这样艺术性、文学性与商业价值无法完美结合的现象在电视剧改编中更为突出。以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为例,在电影改编中,张艺谋导演可以在九十一分钟的电影长度中使用红色来渲染主人公的家国情怀,强调立意,并通过相对而言的快节奏剧情始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在电视剧的改编中,在六十集的剧情长度中导演难以大篇幅地使用红色来强化观众的认知,相对冗长的剧情也会为作品立意的塑造增加难度,很容易拖沓并使观众形成审美疲劳。此外,部分严肃文学史诗性较强、缺乏故事性也是其影视改编的难点之一,在原著宏大的时代背景框架之下如何将情节变得具体和“可视化”,如何将故事线改编得清晰明了,是从严肃文学转向大荧幕需要突破的困境之一。

目前来看,对现实主义题材的需求使得互联网平台已经开始重视严肃文学改编这一领域。在“老作家与爱奇艺”演讲中,莫言宣布小说《丰乳肥臀》将由爱奇艺制作成网剧;而由余耕的小说《如果没有明天》改编成的网剧《我是余欢水》,凭借其荒诞诙谐的内容和快节奏的情节获得了高关注度和高点击量,成为严肃文学改编成功的范例。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高效地实现严肃文学改编符合大众期待与审美却又不“媚俗”,如何从根本上实现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融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3 过于重视大IP效应,改编策略争论不断

2013年-2015年两年内,网络文学的发展由盛大文学一枝独秀到BAT三足鼎立,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对于网络小说的创作和影视剧改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2016年共制作IP网络剧共计136部,IP电视剧共计96部,IP电影共42部,其中2016年-2018年国内以青春题材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大量出现,《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七月与安生》等等IP作品出現在大众的视野当中。近两年青春题材影视剧风潮渐消,但大IP改编热潮仍在风靡,从陪伴一代人成长的《斗罗大陆》、《诛仙》、《盗墓笔记》,到在晋江文学城、潇湘书院等网络文学作品平台引起大量关注的《你是我的荣耀》、《司藤》等大热IP都已经改编成影视剧,或已经在制作过程之中,IP剧凭借其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游戏闯关式的悬念设置、类电影化的拍摄手法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关注。

这一系列IP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内容为王、重视商业价值、观众基础较强等层面,但IP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文学创作对于写作者而言是十分辛苦、耗费心力的过程,需要以大量的文学资料做背景,长篇的文学创作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资源都需要很强的支撑。而对于大IP的过分关注一定程度上会埋没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使部分创作者丧失创作的动力,或是使得创作者以经济效应为导向,以迎合市场需求为目标,制作出流水线式的“爆款”作品,这类作品从题材上来看同质化现象普遍,这从长期而言对于影视环境是有负面消极作用的。

此外,由于大热IP原著有大批受众和读者,改编的过程中在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收视率和关注度有保障的同时,也会使得改编过程受到更多的关注,甚至原著读者与改编者会在改编策略方面产生较大分歧,针对“是否忠于原著”产生争论。从表层看,由于小说与影视剧艺术题材的不同,在情节节奏方面势必会存在差异。在改编过程中,原著既是衍生作品的基础,同时也可能是其桎梏。例如在新版《倚天屠龙记》电视剧中,其情节安排与篇幅分配几乎是符合原著的,但在实际播出过程中却因为张翠山、殷素素部分笔墨过多,导致张无忌迟迟没有登场而受到了批评。这也印证了巴赞指出的,“忠实于原著”,指的是忠实于原著的精神,而不是忠实于原著的文字,反对“依样画葫芦”的虚假忠诚,即图解原著式的改编策略,更加强调改编时的创造性。

而从更深层次,受到原著主题和审查制度的影响,部分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小说在改编过程中会将主体人物、故事背景甚至是主旨立意加以修改,例如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对人物设置和剧情做了较大改动而遭到原著读者强烈抵制的《陈情令》,和因加入原创人物而引发原著读者不满的网剧《盗墓笔记》等等使得原著受众与改编作品再度陷入“还原还是创新”的漩涡之中。IP改编想要更加充分地利用粉丝效应,需要精准把握受众诉求,以原著情节和立意为核心,避免受众诉求把握失当、生产模式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使作品达到更好的改编效果。

3. 结语

以小说为基础进行的影视剧改编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可以促进文学作品的大众化传播,也可以提高写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当前对于影视剧改编的合理性仍在探讨当中,但国内小说改编剧本大热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和网络作品被搬到荧幕上。在这个过程中,要平衡好改编再现与观众想象空间的关系,将严肃文学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示其精神内核,并重新审视大热IP与改编作品之间的关系,在获得制作出优质作品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使影视剧改编发展得以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青青.浅谈当代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社会效应[J].决策探索(下),2020(04):94.

[2]刘子君.从《庆余年》看网络文学IP改编影视剧现状[J].声屏世界,2020(01):78-79.

[3]张辰.IP改编影视剧的批评性分析——基于影视制作方视角[J].中国报业,2018(16):45-47.

[4]沈顾佳.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热潮背后的冷思考[J].戏剧之家,2020(09):94-95.

作者简介:叶家瑞,女,1997,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猜你喜欢

改编影视剧小说
叁见影(微篇小说)
遛弯儿(微篇小说)
灯光(微篇小说)
劝生接力(微篇小说)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