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染效应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

2021-02-22王海芳姜道平许莹张笑愚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染金融风险效应

王海芳 姜道平 许莹 张笑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个体危机的蔓延传染对群体的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以WoS、CNKI、CS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来源,运用科学计量和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对2000-2020年国内外传染效应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对国内外传染效应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整合框架,以期推进传染效应领域的研究。

传染效应;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并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某个金融市场的波动或某个企业遭受的负面冲击会影响到其他金融市场和企业,使微观风险演化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和行业危机,且危机具有传染速度快、传染范围广、传染渠道多元化等特点,如2008年开始的次贷危机、2018年的长生生物疫苗事件。因此,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企业供应链正常运作,传染效应的细化和系统性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对于传染效应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有学者认为是“基本面的”传染,指的是国家和市场间的联动与相互依存关系导致了冲击的传递[[1]];也有学者认为是“纯粹”传染,即在剔除了贸易来往、资金流通等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后,不同国家、市场之间的冲击传播超过了预期[[2]]。1987年10月全球股市崩盘后,传染效应作为一个具有负面内涵的词汇被带到了金融领域,Doukas于1989年首先发现了国际贷款中违约风险的传染效应[[3]]。相较于国外,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1997年始于泰国并波及亚洲的金融危机引起了国内学者对存在于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的关注,高震华(1999)通过亚洲危机显示出的传染效应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应对策略[[4]]。

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发表了关于传染效应的综述性文献,普遍集中于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以单一视角进行研究。而事实上,采用定量与可视化的研究方法,发现其他领域的传染效应有助于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基于此,本文以WebofScience(WoS)、CNKI、CS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2000-2020年国内外传染效应的文献,运用科学计量和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探索国内外传染效应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最后,本文构建了一个整合框架,重点分析了金融领域和企业领域存在的传染效应,以期更好地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解国内外传染效应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演化路径,本文选取了WoS、CNKI、CSSC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被收录文献作为研究样本来源,检索时间为2020年11月,采用Citespace5.7.R2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对于国外数据,在选取WoS核心合集(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ESCI,CCR-EXPANDED,IC.)基础上设置检索主题=“contagioneffect”,文献类型为“Article”,语种为“English”,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检索到358篇文献,Citespace去重之后剩余358篇文献。对于国内数据,在CNKI数据库中,以“传染效应”为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文献来源选择CSSCI与核心期刊,经过筛选最终得到212篇有效文献;在CSSCI数据库中,以“传染效应”为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得到97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开发,其原理是通过对引文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来进行科学计量学的引文分析,通过该软件可以形象地揭示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本文通过Citespace对传染效应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共被引和共现分析,并绘制出传染效应知识图谱。具体步骤如下:(1)利用excel制作折线图,展示发文的时间分布特征。(2)利用高共被引文献分析,对比国内外传染效应的发展现状。(3)利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对国内外研究热点进行比较。(4)利用突现分析,研究传染效应的发展脉络。(5)通过文献梳理,结合相关理论归纳出传染效应的整合研究框架。

三、国内外传染效应的文献特征分析

(一)发文趋势分析

本文将国内外已有的传染效应文献进行了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国内外关于传染效应的发文较少。2000-2003年国内文献集中在对拉美、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上,2004-2007年国内文献侧重于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2000-2003年国外文献较多关注社会中个人行为对群体的传染效应,2004-2007年国外将关注点转移到金融市场中,但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此时已经开始对企业治理的传染效应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企业间并购行为的传染、会计违规导致的财务重述结果的传染。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金融风险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此之后,关于传染效应的文献显著增长。2020年4月2日,中国央行发布的论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预期传导和政策共振》提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跨市场传染效应愈发明显,研究传染效应以及防范其带来的危害是必要的。

(二)发文地区分布

通过Citespace对WoS中作者来源地区進行分析,选择节点类型为Country,其他选项默认,得到地区合作网络图谱。由图2可见,国外期刊中发文量最高的国家是美国,为105篇;中心性最高的国家是英国,达到了0.6。随着金融机构和部门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各个企业间的交流不断密切,金融市场和企业带来的传染效应将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三)发文作者和机构分布

本文运用Citespace,选择authorandinstitution节点,其他选项默认,得到国内外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根据图3,国内期刊中影响力高的学者有曹廷求、周宗放。曹廷求主要研究我国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周宗放主要研究供应链上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效应。根据图4,国外期刊中发文较多的是Wang,Kuan-Min,其主要研究亚洲国家股市是否受到美股的负面冲击。在国内期刊中发文较多的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周宗放教授团队(21篇),其次是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合作团队(20篇)。在外文期刊中发文较多的是成均馆大学(4篇)和明尼苏达大学(4篇)。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已形成几个团队,但国外的研究作者和机构较为分散。

(四)发文期刊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传染效应的期刊分布,可以从其涉及领域及应用范围等方面更加细致地了解传染效应的发展情况,方便该领域的学者推进研究。通过表1列举的国内外期刊发表数量最多的前5名可以看出,传染效应文献的发表较为分散,发表领域集中在经济学类期刊,在管理学领域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少,说明现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该主题的研究价值还可以继续发掘。

(五)高共被引文献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的高频共被引文献分析,可以明确该领域的基础文献进而探索出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热点研究。由表2可见,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研究方法多样化,主要有相关系数分析、VAR模型、GARCH簇模型、Copula函数族等。国内研究对企业治理方面的传染效应涉及较多,主要研究其经营后果的传染效应。国外更偏向研究金融危机蔓延深层次的内容,并通过不同的模型探索传染效应的定义、传导机制、衡量方法、传染源和被传染主体之间的关系。

四、国内外传染效应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Citespace的关键词分析结果可以体现一个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s,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中心性发现国内传染效应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金融风险、企业治理、供应链等3个主题展开,国外传染效应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金融风险、企业治理、社会行为等3个主题展开。国内外的研究主题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表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具体见图5、图6。

(一)国内外传染效应相似的热点主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传染开始在银行家之间流行起来。银行是金融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中担任着资源收集者和分配者的重要角色,很多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从银行的破产清算开始。国内外学者从银行这一主体入手探索金融危机的传染性[[5],重点对传染效应的定义、渠道、测度等方面进行讨论,树立金融危机传染的理论基础。国内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金融市场受发达资本主义金融市场负面冲击的原因并运用模型进行测度。

随着企业间分工协作的深入,企业间相互传染的现象变得突出。国内外学者将视角转向了企业间的传染效应,国外对该领域的研究较早,但是深度和广度不如国内研究。国内外同时对企业会计重述报告的结果[[8]、低质量审计[[10]~[11]]、并购[[12]、盈余管理[[14]、企业风险[[16]、投资行为[[18]等方面所引发的传染效应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传染效应各自侧重的热点主题

除了相似的两个主题,国外学者还关注社会行为的传染效应,国内近期则有多篇文献关注供应链上的纵向传染效应。

国外部分文献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群体中一些行为表现的传染效应,在内在情绪和症状方面,Schwartz-Mette等(2012)发现青少年中的焦虑和抑郁症的传染现象[[20]];在外显行为方面,Foulk等(2015)测试了20~25岁的人群,发现粗鲁消极行为在人群中的传染效应,并且这种粗鲁态度会保持一段时间[[21]]。国内学术界对横向传染效应的研究成果已取得较大成就,国内学者近几年转向企业供应链上的纵向传染,从客户-供应商的角度,根据客户不同的信息表现对供应商是否具有传染效应进行研究[[22]]。

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热点,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传染效应的研究热点主题大致相似。早期国内研究是在国外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基础上进行的,但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相比,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更加错综复杂。国内学者将视角转移到中国等新兴国家的金融市场,基于本土案例进行研究,得到了新的研究成果。

(三)国内外传染效应发展演化路径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中的突现方法展现关键词出现与结束的时间和强度,通过所选文献进行突现分析,进而分析国内外传染效应发展演化的路径,结果如图7、图8显示。

国内传染效应的发展路径以2014年为分界,2014年之前研究集中在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2014年之后集中在企业治理方面的传染效应。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程度之深和影响范围之广,给学术界留下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话题,所以2014年之前的研究普遍聚焦于金融危机产生的传染效应。例如,金融危机产生的是纯粹的传染效应还是有其他不同的效应[[23]],危机传染的渠道有哪些[[24]]。2014年之后世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国内学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企业治理方面的传染效应,研究视角从初期的企业间横向传染到近期的供应链纵向传染。横向传染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企业集团,分析其在企业风险[[25]、企业危機[[27]、投资行为[[29]、内部控制缺陷结果[[31]的传染效应。纵向传染的研究集中于客户供应商关系[[33],研究供应链上的传染效应。

国外传染效应的研究领域主要聚焦在金融领域,具体有不同效应之间的对比[[35]]、房地产市场传染效应[[36]]、银行间传染效应[[37]]、区域性金融危机溢出[[38]]。通过方法的不断革新(从copula函数到事件研究法)和研究范围的细化对传染效应的理论不断进行巩固,扎根于资本主义市场的环境,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借鉴。

五、传染效应的整合研究框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传染效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和企业间。学者通过对金融领域的传染效应进行定义、测量和探索其传染路径,形成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对细化的金融风险研究中。在企业传染效应方面,通过识别企业间传染的渠道,依据社会网络理论、信号理论、制度理论,在企业风险传染、投资行为传染、内部控制缺陷结果的传染这三个主题展开了对企业传染效应的探索。金融领域传染效应的研究前沿集中于区域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企业传染效应的研究前沿集中于企业非财务层面的传染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传染效应的整合研究框架,涵盖其理论基础、热点主题、研究前沿,如图9所示。

(一)传染效应的理论基础

第一,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工具电子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内机构的联系使负面冲击的扩散更加容易[[39]]。同时,企业间通过商品购销、接受劳务、关联租赁、关联担保、资产收购和出售等活动构成的网络系统为负面冲击的传染提供了很好的渠道[[40]]。第二,基于信号理论。由于信息成本较高,很多投资者会跟随知情者或自身接收到的有限信息做出决策,导致“羊群行为”的发生[[41]]。第三,基于制度理论,企业传染效应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组织合法性的获取和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下的模仿行为[[42]]。

(二)金融风险传染效应

1.传染效应的传导路径

传染效应的传导路径分为经济基本面相互关联和经济参与者行为两个大的方面[。经济基本面的相互关联在金融市场上有共同冲击、贸易联系、金融联系三种渠道。共同冲击指的是影响全球国家经济基本面的冲击,例如全球经济增长的下降或某些国家的重大经济转移;贸易联系包含各国间的直接贸易和竞争性贬值;金融联系是根本原因,在高度一体化的地区,负面冲击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贸易信贷、资本流动等传播。

基于经济参与者行为产生传染的理论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流动性问题、风险偏好、信息不对称、市场协调问题和投资者重新评估。当某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投资者有可能保留该国价值下降的资产,以等待更高价格的赎回。同时为了筹集现金,投资者出售其他资产,导致危机区域之外的资产价格下降,影响更广泛的市场。当面临负面冲击时,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会增加,从而改变投资组合,出售风险性较高的跨国资产,进而导致危机区域外价格的大幅下跌和货币贬值。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资者缺乏投资国家的信息,也会对部分投资者行为原因的信息缺少认知,信息缺乏的投资者就会跟随部分投资者产生“羊群行为”[[43]]。市场协调问题具体体现在投资者会对市场信心和预期发生转变,市场均衡会根据投资者的预期而发生转移,进而将危机传染。投资者重新评估类似于唤醒效应[[44]],在危机过后,投资者会评估其他类似国家的情况,重新考虑自己的投资组合,如果投资者撤出对类似国家的投资,则该国将受到危机国家的负面影响。

2.传染效应的测度

传染效应的测度是该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总结,测度方法从静态转向空间传递动态,主要包含相关系数法[[45]、VAR模型[[47]、DCC模型[[49]、Copula模型[[51]。國内的研究多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模型和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探究金融危机发源地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预防负面冲击。

3.具体类型的金融风险传染

尽管国际经济一体化在加速,但国际经济的局势并不平稳,金融风险传染的复杂性和风险监管的必要性依然是重点问题。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次贷危机是一次典型的信用违约传染的严重后果,谢尚宇等(2011)构建的违约预报模型刻画了同行业间的信用风险传染效应[[53]],赵微等(2014)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违约预报模型,以此验证了美国银行业、汽车业和房地产业间的违约信用风险传染[[54]]。

市场风险多指股价、利率、汇率等变动带来的风险,刘超和郭亚东(2020)利用模型发现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美欧股市对中日韩股市有明显的传染效应,其具体表现为股市间的高相关性,更强的相关性带来了更大的负面影响[[55]]。

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往往是银行的破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导致银行破产的重要原因。高国华和潘英丽(2012)通过估测流动性风险和信用违约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进行了研究,发现银行类型、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和风险暴露程度是影响银行易受传染性的重要因素[[56]]。

(三)企业传染效应

根据已有文献对企业间传染效应的探究,识别传染企业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同行业间的传染[1;二是同地域间的传染[[57]];三是通过关联网络传染[[58]]。从已有研究来看,企业传染效应的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企业风险传染、企业投资行为传染、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结果传染。首先,企业的财务风险、信用风险会通过传导和放大到行业、地区、关联网络至其他企业而产生更大的群体风险。其次,企业的投资效率[30[59]]、投资方式存在传染效应,管理者权力[[60]]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61]]影响投资行为传染效应的强度。最后,如果某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其导致的经济后果也存在传染效应。当企业由于内部控制缺陷而产生违规行为时,该企业出现股价下跌的同时还会引起同行业的股价下跌[9]。

(四)传染效应的研究前沿

1.区域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

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为研究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提供了新的测算方法,但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扩散性和复杂性。不同于微观和宏观的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既可能来源于区域内微观金融风险的扩大,也可能来自区域外关联性金融风险的扩散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对区域金融风险传染的研究对象集中于我国发达区域和省份[[62]],缺少对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的欠发达地区的研究。

2.企业非财务层面的传染效应

现有对公司非财务行为传染效应的研究主题集中于企业的违规事件、信用风险、社会责任履行等,研究方向多数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企业集团。王瑾(2018)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双重差分法研究长生生物假冒狂犬疫苗对整个生物疫苗板块股票的冲击,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事件的传染效应[[63]]。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战略、营造应对突发事件的内部控制体系等政策实施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行业或地区的领头企业的积极参与为自身带来的变化是否影响其他企业对政策实施的参与度等问题为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比国内外传染效应文献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对WoS、CNKI、CSSCI数据库中2000-2020年的文献进行科学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从文献的时间分布上看,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外发文量大于国内发文量,传染效应已成为国内外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从传染效应发表文献的空间分布上看,在该领域中研究实力较强的主要是美国、中国、英国,国内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影响力大的团队,国外的研究较为分散。

(2)通过发文期刊统计分析,国外文献主要发布在经济学专业期刊,在国际管理学顶级期刊中发文较少,国内文献在国内顶级管理学期刊和经济学期刊中都有涉及。通过国内外的高共被引文献分析,国内外都比较关注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国外对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理论和测度方法的研究深度优于国内。

(3)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外传染效应文献的热点主题对金融风险、企业治理等内容都有关注。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演化路径分析发现,国内的研究重点从金融领域转移到企业治理领域,国外的研究重点一直集中在金融领域,其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创新,为传染效应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传染效应的发生集中在金融市场和企业之间,金融风险的传染是金融领域传染效应的热点主题,企业风险的传染、企业投资行为的传染、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结果传染是研究企业之间传染的热点主题。现阶段及未来传染效应的探讨将致力于区域金融风险的传染、企业非财务层面的传染两个主题。

(二)研究展望

已有研究对传染效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取得了极具价值的硕果,但当前仍有很多问题有待学者进一步探讨。本文基于研究现状,提出以下几点供未来研究参考:

(1)丰富研究视角,探究不同的传染路径。识别传染路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染渠道之间往往不是独立的,但现有文献在研究时往往仅考虑一种渠道。因此,考虑多种可能的渠道并发现新的传染路径,才能对传染效应进行更准确的描述。如高管联结作为一种社会网络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中,某家上市公司高管团队的决策结果能否通过联结关系传染到高管兼任的公司?人际关系这一渠道是传染效應尚待研究的一个领域。

(2)拓宽传染效应的研究主体,丰富传染效应的研究背景。现有研究传染效应的文献多数研究金融危机或金融风险下的市场表现,或者探讨传染源企业在经营决策行为和经济后果表现上对同行业、同地区企业的负面影响。随着企业数字化、金融科技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企业之间、不同金融主体之间关系日趋加深,跨行业、跨地区和跨市场的传染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突发性、难以预测性的事件应当作为一个背景引入传染效应,受此类外部事件影响的企业会将负面冲击传染至与其相联系的企业,传染效应可以引入突发事件作为一个新的背景进行深入探索。

(3)多学科领域结合,探索危机传染的解决方法。通过前文的梳理,可以发现传染效应在社会学、金融学、管理学等中均有出现,而“传染”一词则来源于流行病学。目前的文献研究集中于对传染效应发生后的现象研究,极少涉及对负面冲击的预防和应对传染的政策。未来应加强“事前防御”和“事后反馈”两种策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金融市场监管者和企业决策者。

总的来说,探索传染效应只有扎根于实践,并积极做出符合实践的调整,才能推动该领域继续发展。

[1]Claessens S,Forbes K.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ntagion:The theory,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A]. Paper for the Conference“The IMF’s Role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Reassessing the Adequacy of Its Resources”[C]. Amsterdam,2004,(11):18-19.

[[2]]Paul,Masson. Contagion:macroeconomic Models with Multiple Equilibri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9,(18):587-602.

[[3]]Doukas J. Contagion Effect on Sovereign Interest Rate Spreads[J]. Economics Letters,1989,29(3):237-241.

[[4]]高震华.金融动荡背后的增长战略反思[J].经济学动态,1999,(3):76-78.

[[5]]Aharony J,Swary I. 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Information-based Contagion Effects of Bank Failur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6,20(1):57-69.

[[6]]Wu J,Lim H,Jeon B N. The Impact of Foreign Banks on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9:Evidence from Korea[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6,56(7-9):1574-1586.

[[7]]黄朝翰,杨大群.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东亚经济的影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4):82-86.

[[8]]Gleason C A,Johnson N T J B. The Contagion Effects of Accounting Restatements[J]. Accounting Review,2008,83(1):83-110.

[9]李世新,刘兴翠.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公告的市场反应与行业传递效应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5):137-143.

[[10]]Francis J R,Michas P N. The Contagion Effect of Low-Quality Audit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3,88(2):521-552.

[[11]]刘明辉,乔贵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传染效应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29(6):23-31.

[[12]]Shaver J M. A Paradox of Synergy:Contagion and Capacity Effect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962-976.

[13]魏乐,张秋生.企业横向并购纵向传染机制理论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66-76.

[[14]]Chiu P C,Teoh S H,Tian F. Board Interlock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Contagion[J]. Accounting Review,2013,88(3):915-944.

[[15]]刘静.盈余管理行为传染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7,(24):90-93.

[[16]]Elango B,Pattnaik C,Wieland J R. Do Business Group Characteristics Matter? An Exploration on the Drivers of Performance Vari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3205-3212.

[[17]]陈志斌,曹佳敏,王诗雨.论企业财务风险的产业效应[J].财会月刊,2019,(18):3-9.

[18]Anne,Beatty,Scott,et al.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on Peer Firms' Investmen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13,(55):183-205.

[[19]]王营,曹廷求.企业金融化的传染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20,46(12):152-166.

[[20]]Schwartz-Mette R A,Rose A J. Co-rumination Mediates Contagion of Internalizing Symptoms within Youths' Friendship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2,48(5):1355-1365.

[[21]]Foulk T,Woolum A,Erez A. Catching Rudeness Is Like Catching a Cold:The Contagion Effects of Low-Intensity Negative Behavior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5,101(1):50-67.

[[22]]底璐璐,羅勇根,江伟,陈灿.客户年报语调具有供应链传染效应吗?——企业现金持有的视角[J].管理世界,2020,36(8):148-163.

[[23]]杜莉,张云.金融危机背景下信用评级行为的效应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9):49-54.

[24]谢志超,邓翔.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股市的传染渠道及效应——基于VAR模型和BEKK模型的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1):32-40.

[25]纳鹏杰,雨田木子,纳超洪.企业集团风险传染效应研究——来自集团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7,(3):53-60.

[26]袁欣,俞卫琴,徐泽洲.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集团违约风险传染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20,(4):63-70.

[[27]]余浪,聂梓,田丽媛.企业集团财务危机传染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8,(8):108-115.

[[28]]李秉成,余浪,王志涛.企业集团财务危机传染与治理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9,33(3):65-69.

[[29]]李馨子,牛煜皓,张修平.公司的金融投资行为会传染其他企业吗?——来自企业集团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9,(7):102-110.

[[30]]夏子航,谢伟.企业集团投资效率同群效应研究——基于系族控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0,34(1):52-73.

[31]王加灿,王嫣婷,张琴琴.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资本市场传染效应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34(4):45-57.

[32]石青梅,孙梦娜.一损俱损:内控重大缺陷在企业集团内部的传染效应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0,35(5):51-62.

[33]彭旋,王雄元.客户股价崩盘风险对供应商具有传染效应吗?[J].财经研究,2018,44(2):141-153.

[34]钱茜,周宗放.供应链上两类不同信用风险的关联及传染效应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9,28(3):78-86.

[[35]]Xie P,Wu J,Du H.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ompetition to Contagion:Evidence from the Digital Currency Market[J]. Financial Innovation,2019,5(1):1-19.

[[36]]Elliott R S,Highfield M J,Schaub M. Contagion or Competition:Going Concern Audit Opinions for Real Estate Firms[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 Economics,2006,32(4):435-448.

[[37]]Greenwood R M ,Landier A ,  Thesmar D. Vulnerable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1, 115(3):471-485.

[[38]]Amar A B,NéjibHachicha,Halouani N. Is there a Shift Contagion among Stock Markets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 Further Insights from TYDL Causality Test[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20,(35):188-209.

[[39]]尹新哲.基于Copula理論的金融资产传染效应研究[J].财经论丛,2012,(3):66-72.

[40]张金林,李健.企业集团信用风险传染及治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0,(10):119-136.

[[41]]Baig T,Goldfajn I. Financial Market Contagion in the Asian Crisi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9,46(2):167-195.

[[42]]Campbell J L. 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3):946-967.

[[43]]Chiang T C,Zheng R.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Herd Behavior in Global Stock Market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34(8):1911-1921.

[[44]]Goldstein M. Asian Financial Crisis:Causes,Cures and Systemic Implications[J]. Peterson Institute Press:Policy Analys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26(4):121-138.

[[45]]King M A,Sushil W. Transmission of Volatility between Stock Markets[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0,(3):5-33.

[[46]]Lee S B , Kim K J. Does The October 1987 Crash Strengthen The Co-movements Among National Stock Markets?[J].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3,(3):89-102.

[47]张志波,齐中英.基于VAR模型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检验方法与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5,(3):115-120.

[[48]]Park C Y,Mercado,R V. 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Stress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J]. 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2013,45(8):199-224.

[[49]]王捷,李燕君.基于中美股市动态相关关系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研究[J].西南金融,2014,(2):40-42.

[50]张一,吴宝秀,李喆.基于代表性异质投资者的金融危机传染微观机理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6,25(5):165-173.

[51]叶五一,缪柏其.基于Copula变点检测的美国次级债金融危机传染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3):1-7.

[52]孙红梅,朱伟琪,崔百胜.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以欧洲金融危机为例[J].金融论坛,2018,23(1):16-26.

[[53]]谢尚宇,汪寿阳,周勇.金融危机下带传染效应的违约预报[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1):1-12.

[[54]]赵微,刘玉涛,周勇.金融风险中违约传染效应的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33(6):983-990.

[55]刘超,郭亚东.金融风险在股票市场的传染效应及联动行为分析[J].运筹与管理,2020,29(10):198-211.

[56]高国华,潘英丽.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4):162-168.

[[57]]黄俊,陈信元,张天舒.公司经营绩效传染效应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3,(3):111-118.

[[58]]蔡宁,邓小路,程亦沁.风险投资网络具有“传染”效应吗——基于上市公司超薪酬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2):17-31.

[[59]]田粟源.公司过度投资会传染吗?[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11):85-92.

[60]張敦力,江新峰.管理者权力、产权性质与企业投资同群效应[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5):82-90.

[61]陈红,张聪.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同群效应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20,(9):79-91.

[[62]]荣梦杰,李刚.区域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传染效应与风险来源[J].统计与决策,2020,36(24):119-124.

[63]王瑾.企业社会责任事件的溢出效应——基于“疫苗门”事件的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12):52-57.

(Colleg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Xinjia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Urumqi830012,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deepening cooperation among enterprises, the contagion of the spread of individual crisis has a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group. This paper takes the literature included in WoS, CNKI and CSSCI databases as the source, and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s of scientometrics and knowledge mapping to visualize and compare the literature on contagion effect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2000 to 2020, and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frontiers in the field of contagion effect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which a integration framework, with a view to advancing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infectious effects.

contagioneffect; knowledgemapping; comparativeanalysis

猜你喜欢

传染金融风险效应
Our Mood Can Affect Others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画与理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常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防范研究
听说,笑容是会“传染”的
试论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传染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