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于生活,知即教育

2021-02-22袁蕴闻孙荣俊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

袁蕴闻 孙荣俊

【摘 要】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并非相互独立,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知识来源于生活,将教育和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可实现预期教育目标。本案例主要从“折线统计图”一课着手,对其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折线统计图 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

一、教学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实现对所学具体知识点的深刻认识、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为小学数学回归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教育改革之后,小学数学已经不再是之前那样只有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没有发育完全,思维认知也有待完备。整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加入生活化元素,将实际生活作为切入点,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能够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輕松愉快,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

二、案例描述

“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教学内容为:学生已经学习过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阶段掌握统计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明确统计的意义和思想,为今后数学学习夯实基础。教材中主要是针对统计图分析、掌握方面的训练,并在统计图后边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图形回答相应的问题,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去看待问题。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初步了解,能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和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看懂折线图中的数据和内容,并通过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最后可以在方格纸上画折线图呈现数据的变化趋势。

三、案例分析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知

一开始,教师选择学生参加的世界机器人大赛训练活动作为引子,借助多媒体播放活动时和获奖时的图片,并提问这些图片的内容是什么,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拉近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凸显演示,建立连接

教师接下来展示统计表和统计图(见表1和图1),并运用白板拖拉放大的功能,将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进行显现。

师:从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统计图中,大家得知了哪些数学信息?使用统计表、统计图进行表示有什么好处?

生1:知道了2014—2020年每年参加机器人大赛队伍的数量,并且从2017年开始,参加机器人大赛队伍数量在逐年增加。

生2:这些统计表和统计图能够让数据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形象,看直条条块,高度越高,表示数字越大。

师:从2014年到2015年,发生了什么变化?2016年又有什么变化?和老师一起来比画。

生3:从2014年到2015年,参加机器人大赛队伍数量减少了;到了2018年,参加机器人大赛队伍的数量又增多了。

教师和学生一起,顺着条形统计图上的数字,用手指比画。然后,教师从2014年对应的条块上的数据开始,依次连接2015年、2016年、2017年……直到2020年对应的条块上的数据,最后形成下图(见图2):

师: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统计图有些眼熟呢?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图表?

生1:电视上病人住院的心电图好像和这个统计图类似。

生2:股票走势图。

生3:体温变化。

师:很好,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看来你们都是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孩子。

(三)新授过程,展开探究

教师通过展示以上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观察,从图中发掘相关信息,激发学生思考,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明确图形呈现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教授完新知识后,教师还应当对该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应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对知识进行拓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新掌握的知识,还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师:根据下图(见图3)中小明体温变化和正常体温之间的联系,请大家对小明的身体情况进行判断:小明在3月2日—3月5日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1:3月2日,小明发烧了;3月3日情况好转了;3月4日又开始发烧;3月5日小明的身体恢复了健康。

通过小明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学生能够清楚直观地知道小明的身体情况。这一内容的教学,实现了数和形的结合,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

(四)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不可只限于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还需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数学奥秘的热情,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然后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教师应当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探索,让他们亲自揭开数学的奥秘。

在学习完“折线统计图”章节的知识之后,为了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画折线图的能力,教师可抓住契机,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比如:学校组织去春游,全校一共有6个年级,一年级有4个班,共143人;二年级有5个班,共171人;三年级有4个班,共130人;四年级有5个班,共152人;五年级有4个班,共146人;六年级有3个班,共101人。先列出表格,然后根据表格画出本次参加春游班级人数的折线图。再比如:现在天气渐渐回暖,让学生们每天下午放学后回家查看温度计的数值,并对其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一周后提交两份统计图:一份折线统计图,一份条形统计图。除了完整呈现上一周的气温情况,学生还要对这两份统计图进行对比分析,说出各自的特点,并明确对数据关注的角度不同,选择的统计图也不一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温一直在上升,夏天快要到了。最后教师总结:如果更关注数量多少的话,选择条形统计图;如果更关注数量变化情况的话,可选择折线统计图。

(五)应用提升,巩固内化

师:医生常常会使用折线统计图记录病人的体温变化。看,小红感冒了,不过现在她已经康复了,大家能够分辨出下边两幅图中哪一幅是小红的吗?

(师应用多媒体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师:(1)护士每隔几个小时给小红测一次体温?(2)几月几日几时小红的体温最高,是多少?(3)几月几日几时到几时小红温度下降得最快?

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利用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整体考虑,有时又需要局部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两幅病人体温记录图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既感受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又大大提升了读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数据分析能力。

四、案例反思

(一)数学来自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教师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基础,即在学生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先收集与问题相关的真实生活数据和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如“成绩变化统计图”“气温变化统计图”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通过观察、 比较、分析等活动,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二)数学联系生活,培养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始终从生活需求出发,联系生活,使生活化教学落地生根。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产生了要用折线统计图更方便、快捷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再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亲身感受并经历、探索统计应用数据的完整过程。层层递进,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培养了学生根据已有数据去梳理条件、产生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最后生成对数据分析的本领。

(三)数学应用生活,探究深度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实际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寻找规律和方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并掌握了绘制这些统计图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比、选择、应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深层次体会到了这些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成长动力。

猜你喜欢

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与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分析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