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青少年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研制思路、构建和现实价值

2021-02-21陈思同王立新田来唐炎刘阳陈佩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体育素养学校体育

陈思同 王立新 田来 唐炎 刘阳 陈佩杰

摘    要:“強化综合素质培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体育综合素质评价方面还有待完善,尤以体育知识方面的测评体系为代表。为此,儿童青少年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综合素质评价尚不完善的问题。通过专家和体育教师的讨论,对标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了适合水平一至五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并采用百分制评价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知识水平。所构建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主要从运动人体、体育运动营养、体育运动保健(健康促进)和体育运动安全(损伤/伤害)4个方面测评相关知识。本“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测评结果显示,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知识水平总体较好,但尚有进步空间。“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意在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对于学校教育改革、学校体育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丰富、完善体育教学过程和提供方法学参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素养;体育知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G 803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Reinforcing the comprehensive-quality cultivation”and“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s” have been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s in China. However,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s still need to be perfected in the asp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of sports, especially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ports knowledge.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knowledge assessment system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is not perfect to some extent. Based on the opinions and discussions of experts and PE teacher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port knowledge assessment system for children and teenagers, which is suitable for Level 1 to 5,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PE and health in China, and adopts the percentage system to evaluate the sport knowledge level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The sports knowledge assessment system constructed mainly evaluates relevant knowledge contents from four aspects: sports body, sports nutrition, sports health care (health promotion) and sports safety (injury). The results of the sports knowledge assessment system indicate that the sports knowledge level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in Shanghai is generally good,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knowledge assessment system aims to evaluate and give feedback to students' learning of sports knowledge,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rich connotation of sports and health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of sports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vide methodology paradigm of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literacy; knowledg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mprehensive-quality assessments

2019年6月11日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29号文件”)。29号文件中将“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部分[1]。在“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这一部分中,体育成为了改革的重要方面。此外,29号文件在“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对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的要求。29号文件强调了体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其在学业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也是继十九届三中全会后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细化方针。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其战略任务中明确提及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2]。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看,科学健身知识属于体育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儿童青少年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运动健身有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作为国家深化高考改革的试点地区之一,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成为全国改革的先锋,率先开展了一些前瞻性的工作。其中,在学校体育方面最为显著的贡献是强化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即体育素养的评价[3-4],为学校体育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体系和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目前,上海市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的研制已经完成,形成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和体质水平5个维度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这一评价体系中,体育知识是一个重要维度。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充分掌握,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预期目标,更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奠定基础。测评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既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程标准》)实施的可行评价工具,也是上海市升学评价制度的一大创新,更是落实国家学校体育相关政策的现实手段。

另一方面,在学术层面,我国学者对體育知识测评的相关研究尚不充分。随着当前对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学测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制基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方案并加强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测[5]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测评研究领域中一个关键的科研问题。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科学地测评体育学习的学业成绩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6]。体育知识作为体育学习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评价方面,必然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测评。因此,体育知识是否能测评,以及怎么测评是2个核心的研究问题。遗憾的是,以往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尚未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因此,本文对上海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中的体育知识维度测评体系(以下简称“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研制思路、现实价值和初步结果进行解读,为学校体育研究者和一线体育教师提供儿童青少年体育知识测评的参考,也为构建和完善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研究范式参考。

1    “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研制

1.1  研制背景及意义

1.1.1  是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已基本明确了体育知识的教学要求,但是,如何对体育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较多。从测评角度来说,全面有效的评价既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检验,也是对一线教学质量的评判。上述目标的实现与体育知识水平的测评密切相关,而从现状来看,对体育知识测评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起类似《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评价体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有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和价值导向下,上海市教委于2016年3月启动了高中体育理论考试的命题工作,确立了命题工作的政策导向、理论基础和操作流程。随后,命题组以上海市《体育与健身》教材(高中版)为基础,进行了预命题工作。2016年10月,命题组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建立了以学生健康促进为目标的高中体育理论考试题库(472题)。2017年1月,命题组从题库中抽取了100道题组成试卷,对上海市996位高中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本次测试的平均成绩为83.3分,其中优秀率为23.1%(高于90分),合格率达到98.5%(高于60分)。通过上述工作,上海市中小学体育综合素养理论知识命题工作初步建立了高中学段的基础题库,积累了一定的命题经验,也为全面开展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研制提供了命题方向和基本方法。

1.1.2  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一大创新

当前,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还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无法实现“靶向治理”,造成了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研制既是弥补过去研究中相关测评体系研究的不足,也是为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1.1.3  是落实学校体育政策的积极响应

优化学校体育评价体系一直是政策重点强调的方面,在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强调了“加强评价监测,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要求[7]。为此,研制一套科学可行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尤为重要。此外,上海市在其《学校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包括学生体育知识、运动经历、运动技能和运动效果在内的综合性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日常体育锻炼,中小学生体育素养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其中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体育知识,可见,中小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已成为评价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构建“体育知识测评体系”之前,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对中小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命题及考试经验较为缺乏。

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的政策,都对体育相关知识的测评提出了明确要求。可见,完善学生学业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层面已对体育知识掌握作出了细化和具体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研制一套可行并具有科学依据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以上海市教委牵头启动的中小学体育综合素养理论知识命题项目,既是政策导向下的创新尝试,更是对政策的积极响应。

1.1.4  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教育体制改革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教育体制改革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此,29号文件强调了“体育与健康科目合格性考试按照省级要求由地市统一组织实施”。

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上海市,2014年9月19日公布了《上海高考方案》。其重点在于“建立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体育与健身科目列入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中。在评价体质健康的基础上,体育与健康科目也应开展“考核型的纸笔测试”。伴随高中阶段的学业评价,其他阶段的学业水平综合评价也提上议程。2019年4月28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其中体育与健康科目的评价将会在2021年作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测试成绩计分,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作为学业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体育与健康科目综合评价这一目标则是一大考验。考虑到本科目的特性,传统的评价方法无法体现学生学业的综合性,因此,构建“体育知识测评体系”既是完善学业评价制度的要求,更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

1.2  研制思路

通过前期研究,结合体育知识的实际需求,“体育知识测评体系”遵照“一中心两坚持”,即学生健康为中心,坚持生活化、坚持科学性的基本命题原则。以学生健康为中心是指“命题要关注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和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科学、安全、恰当地参与体育运动”;坚持生活化是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运动场景相联系,与运动经历相结合,从情境入手,教会学生处理在实际体育运动情境中会遇到的问题”;坚持科学性是指“命题要做到考察点明确、知识点准确,表述规范、题干清晰、没有歧义、选项合理,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在这一命题原则的指导下,项目命题要求确立为:1)题目不超过课标与教材的内容范围;2)题目要与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相联系;3)题目表达符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4)题目以正向引导为主,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5)题目要体现不同学段水平的系统衔接性;6)题干与答案要有可读性,必要时采用图片。

1.3  研制流程

图1为本次“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研制流程。首先,本测评体系是在2016—2017年高中体育理论考试命题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研制的。研制团队于2018年3月正式成立,组建了小学和初中的体育知识测评研究团队,并根据全国和上海市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2018年4月针对知识点形成初步的样题,并开展小组讨论,对命题提出建议。之后,研发团队进一步完善样题,根据不同水平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题目,并在5月邀请专家进行题目审读。最后,2018年6月完成了“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题库构建,并确定模拟测试的相关事宜。由此,经过4个月左右的研制,“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基本构建完成。

2   “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原则

2.1.1  反映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程度

从本质上讲,体育知识可以被理解为指个体获得的利于生存发展的运动的知识[4]。尽管我国学校体育界认可体育知识的积极作用,但是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应该到什么程度还未有很好的回答。要解决“学生应该对体育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体育知识当前的掌握程度,这也是对体育教学目标之一的“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的现实回应。

然而,毛振明教授在其通过一线调查后指出“当前中小学体育知识的传授质量的确不高”[8]。这样的结果引出的现实问题是学生体育知识的水平到底如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体育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体育学习过程,包括体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最佳结果,就是对体育知识的充分理解,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程度可以反映体育知识的传授质量。

要反映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程度,现实的手段就是进行评价,因此,“体育知识测评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就是反映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也能反映体育教学的质量。

2.1.2  体现学生体育知识水平的变化

从小学1年级到高中12年级,每位经历中国学校教育的学生都要经历12年的体育学习时间。理想状态下,在这12年中,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势必要有所提高。这种提高既符合个人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在体育知识方面目标实现过程的要求。作为一个能够评价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体育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就工具本身而言,能够准确判断不同水平阶段学生体育知识的差异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此外,由于不同水平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对这一方面教学目标的指导,高水平阶段的学生应该在掌握本水平阶段知识的同时,还应在理论上完全掌握过往水平阶段所传授的知识。从测评的角度来说,高水平阶段的学生在进行低水平阶段体育知识测试时,应该获得更好的测试成绩。因此,“体育知识测评体系”采用了逐级递增的方式。所谓“逐级递增”,是指更高水平阶段的学生在参加测试时,属于低水平阶段的测试题目应被纳入。采用这样的方式一是有助于学生巩固过去所学的体育知识;二是在测试题目的数量和难度上,不同水平阶段学生所面对的测试应该予以区分。通过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高中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制定适合不同水平阶段的测试题目基本能够实现。总体而言,采用上述“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在理论上应该能反映学生体育知识水平的变化。

2.1.3  有效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健身运动

有效促进学生參与体育健身运动是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而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育健身运动可以分为2类,即规定性安排和主动性参与。前者在国家政策方针的保障下,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后者仍然存在问题。除了一些现实原因,比如学业压力过大挤占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学生不懂得如何自主参与健身运动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近些年来,实证研究已经表明,体育知识水平的高低与体育健身运动之间有积极的促进关系[9-10]。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体育健身运动知识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必要前提。

当然,“体育知识测评体系”本身不会起到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结果。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体育知识测评体系”需要在一定的辅助条件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健身运动知识。而掌握体育知识仅仅是基础,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为,“体育知识测评体系”也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措施。“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必须要有引导学生不断升级优化知识结构的可能性,进而帮助学生在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从“体育运动健身的模仿者”到“个人运动处方的专家”,因此,从上述角度而言,“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第三大原则即有效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健身运动。

2.2  结构与内容

在确定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结构得以确定,具体见表1。

“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结构主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水平阶段划分,分为5个水平阶段,对应各自的年级。根据不同水平阶段学生做题速度和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采用递进的方式设置测试的题量,具体为水平一的测试包括30题、水平二的测试包括50题、水平三的测试包括60题、水平四的测试包括80题、水平五的测试包括100题,所有测试题目通过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方式呈现。为了区分难度,水平一的题目设为2~3个选项,水平二的题目设为3~4个选项,水平三及以上设为4个选项。此外,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各水平阶段的测试均采用100分制,因此,不同水平阶段的试卷的每题分值有所不同。

表2为“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具体维度和指标,包括二级维度和三级指标。在体育知识维度中,设有运动人体知识、体育运动营养知识、体育运动保健(健康促进)知识和体育运动安全(运动损伤)知识4个二级指标。其中,运动人体知识包括:运动与肌肉、运动与骨骼、运动与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的评定、运动与心肺功能、身体机能的评定和运动过程中负荷(强度)的评定7个三级指标;体育运动营养知识包括:健康饮食、营养成分、运动与水代谢、运动与能量4个三级指标;体育运动保健(健康促进)知识包括:身体活动相关内容、静态行为相关内容、运动与体重控制、运动与体质的提高、运动与技能的提高5个三级指标;体育运动安全(运动损伤或伤害)知识包括:体育运动安全原则、体育运动常见损伤及防护、体育运动常见意外伤害及防护、心肺复苏、准备活动与放松及整理活动、自身运动水平和能力判断6个三级指标。体育知识采用“线上题库”的形式,由学生参与题库答题,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

2.3  研究结果分析与应用反馈

2.3.1  研究结果分析

在“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研制完成后,研发团队对8 513名(男生占比49%)上海市的中小学生进行了初步的测试。本次测试的结果显示,总体平均成绩为79.0分。其中:水平一平均成绩最高为87.6分、水平二平均成绩为77.0分、水平三平均成绩为79.9分、水平四平均成绩为79.0分、水平五的平均成绩为70.3分。

为了深入分析本次测试的结果,研发团队将60分作为及格线,90分作为优秀线,分类统计及格率和优秀率。总体结果如下:90分及以上为2 269人,优秀率为26.7%;分段统计显示80~89分的学生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36.5%;60分及以上为7 616人,占比为89.6%,即及格率为89.6%。由此可见,本次模拟考试的试题难度适中,且具有较明显的区分作用。

2.3.2  应用反馈

除了上述分析外,研发团队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意见和建议,为未来的优化和改良提供依据。

通过访谈,学生和教师对“体育知识测评体系”都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对感兴趣的体育知识存在较大差异性。此外,几乎所有学生均表示体育知识的考核对今后参与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当然,有学生也对测试时间提出了建议,即希望在20 min完成测试,以减少测试负担。

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会传授体育知识。但是,教师所掌握的体育知识面较窄,可能无法满足理想的教学需求。此外,大部分的教师认为体育知识能够使学生有目标、有方法,更有效、更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进行体育知识测评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运动健康习惯很有帮助。

总体来说,“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基本满足了相关实践的要求,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测评和导向作用。

3    “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特征、理论和实践价值

3.1  特征

3.1.1  突出教育改革的时代性

纵观我国教育改革,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直是改革的焦点。当前,我国已经从战略层面把“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抓手”,明确了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从这一角度来说,实行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可以优化人才培养,进而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人才培养过程在评价方面要遵照“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部分,可靠、科学的体育综合评价是教育改革的“产物”。为此,“体育知识测评体系”作为体育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时代性产物,对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所强调的“综合素质评价”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

3.1.2  贯通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衔接性

一直以来,课程内容和教学的学段衔接性是我国学校体育研究者和一线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11-12]。然而,如何有效衔接不同水平阶段或者学段间的体育知识教学一直未有很好的解决。在“體育知识测评体系”的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也考虑到了这一问题。通过对标国家和上海市的课程标准与相关教材,以及整合相关专业领域的意见,“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基本做到了在不同水平阶段实现测试难度和题量逐级上升的目标。此外,“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在设计之初,也考虑到了“复习知识”的功能。因此,总体上讲,“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测评内容和考查范围基本覆盖了1~12年级学生应学习的体育知识,并实现了由低年级至高年级的测试题量和难度的递增性,有效地将不同学段的体育知识衔接在一起。

3.1.3  符合学校体育发展的全面性

学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和体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学校体育给予了儿童青少年什么”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受2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学校体育教育方式。二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而本研究中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一是“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家长和社会知道学生能够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学习和获得什么,从而提高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二是“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为学生个人的体育学习测评提供了科学的评价工具。

3.1.4  实现“即到即测”的便捷性

“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在设计伊始就考虑了其便捷性。考虑到对体育知识方面的评价是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参考。因此,“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测评方式不建议采用纸笔测验。因为这种传统的方式会造成学生对考试的抵触情绪,进而对体育课产生消极情绪,这也是学校体育相关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体育知识测评体系”采用标准化的电子题库测评方式,通过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整合,实现“即到即测”,不受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此外,标准化的题库测试也为评价提供了便捷。

3.2  理论和实践价值

“体育知识测评体系”是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和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一项开创性研究。目前,“体育知识测评体系”仅在上海市的部分学校进行了试点,因此,这套测评体系在未来实践中的意义还需要时间检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体育知识测评体系”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2.1  丰富体育课程内涵

尽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体育知识的传授存在很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很多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知识的传授。由于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以技能教学能力培养为主,导致一线体育教师没有充足的体育知识储备,也不擅长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因此,“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应用从某种程度讲,可以鼓励一线体育教师加强知识的传授,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学到更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

3.2.2  完善体育学习评价

体育学习评价的重要性对于许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学工作者是不可忽视的,但在以往的体育学习评价中,“评价内容单一”是一个重要问题。具体表现为“过于重视对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忽视其他方面的评价[13]。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忽视体育知识的评价。“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中小学生在体育知识方面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评价工具,解决过去体育学习评价中“过分重视体能和技能评价”的问题[5-6]。

3.2.3  提供教学目标基准

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立基本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维度设立,主要包括运动技能、体能、知识和情感方面。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立有利于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体育课学有所获。但过去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立上,知识和情感方面的目标设立多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主观判断,没有充分客观的依据,导致了很多质疑。“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一定程度为消除这些质疑提供了可能。例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通过学生过去的知识测评结果,设立可操作、可实现、可观测的教学目标,为有效开展知识传授提供依据。

3.2.4  提供方法研究范式

研发团队所构建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在前瞻性和方法学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可供其他研究参考。通过对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的知识点”“中小学教师设计题目”“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业内容评判”这一主要流程,“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在方法学得到充分的论证。因此,“體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供其他研究复制,开发不同类型的知识测评体系。

4   结束语

随着“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研制的完成,以及研发团队对测试结果的初步分析,儿童青少年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基本暂告段落。但是,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当前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例如:测试的区分度、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及解释、测试题库的容量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有待改进的方面都需要通过大量科研实践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2019-06-19) [2020-12-18].  http://www.gov.cn/xinwen/2019-06/19/content_5401610.htm.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 (2019-09-02)[2020-12-18]. http://www.gov.cn/zhengce/con

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3]  胡月英.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18.

[4]  陈思同,刘阳,唐炎,等. 对我国体育素养概念的理解:基于对Physical Literacy的解读[J].  体育科学, 2017, 37(6): 46.

[5]  季浏,马德浩.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 体育科学, 2019, 39(3): 9.

[6]  季浏,马德浩.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回顾与前瞻[J]. 体育学研究, 2018, 1(5): 7.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A]. 2016.

[8]  毛振明. 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传授体育知识(上):对体育知识及应传授体育知识的概观与思考[J]. 体育教学, 2011,31(3):23.

[9]  CHEN S, LIU Y, SCHABEN J. To Move more and sit less: does physical activity/fitness lnowledge matter in youth?[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7, 36(2): 7.

[10]  XU F, WANG X, XIANG D, et al. Awareness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regarding physical activity:A population based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among students in Nanjing, China[J]. Plos One, 2017, 12(6):8.

[11]  杨东亚,罗帅呈,毛振明. 论体育课程在大中小学的断裂与衔接(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45(4):93.

[12]  郎健,毛振明. 论体育课程在大中小学的断裂与衔接(上)[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 45(2): 42.

[13]  毛振明. 近20年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回顾与反思[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 43(3): 4.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评价体育素养学校体育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90后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