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蜜炙法的古今演变及现代研究进展
2021-02-21宋成孙明宇李璐姚诗文王文瑀侯建明单国顺
宋成 孙明宇 李璐 姚诗文 王文瑀 侯建明 单国顺
摘要:蜜炙法是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本文通过梳理古代本草著作中的中药蜜炙法及其在近现代相关研究资料,总结蜜炙法的发展过程和现代研究概况,探析传统蜜炙法和现代蜜炙法的共性与差异,以期为蜜炙法的研究及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炮制;蜜炙法;蜂蜜;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1-0074-04
中药蜜炙法在中药炮制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源于汉代,至唐代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元、明、清三代达到鼎盛。现代对蜜炙法的应用及其所用辅料的丰富程度均大幅下降,对于蜜炙的方法与炼蜜手段也一直存在争论。因此,本文对蜜炙法的古代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从辅料用蜜、蜜炙法演变情况、炮制目的等方面探讨蜜炙法的古今差异,为更好地发挥蜜炙法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1 传统蜜炙法
1.1 炮制用蜜渊源
1.1.1 辅料蜜的种类 历史上,白沙蜜、红蜜及石蜜等均被作为炮制用蜜。其中,白沙蜜指结晶后的桂花蜂蜜,又称土蜂蜜。古代还多将石蜜作蜂蜜用。关于石蜜有2种说法,一说是崖蜜,一说是蔗糖[1]。明代《杜臆》有崖蜜之解“山蜂酿蜜于高崖”,清张澍辑《凉州异物志》亦记载:“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2]
1.1.2 药用蜜的炼制与沿革 传统中医认为,蜜味甘性平,具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矫味等作用。蜂蜜最早作为单用药物,首次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明代《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蜂蜜的主治范围“……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随着对蜂蜜功效的认识,蜂蜜作为中药炮制辅料之一,由单用转变为合用。由此又有使用蜂蜜进行制剂和直接药用2种形式[3]。关于制剂,在《金匮要略》中记载有“纳蜜煎中”“炼蜜和丸”等方法。东晋《肘后备急方》中“目生珠管,以蜜涂目”“汤火灼已成疮,白蜜涂之”皆为单方药用。《肘后备急方》中救卒死尸厥“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服”等方,则是将蜜与药物同时配伍使用。
蜂蜜药用,皆需要炼制,以达到养生保健、确保丸剂质量、使蜂蜜净化且便于储存、去毒、制凉为温的目的[4]。炼制蜂蜜可以追溯至梁代《本草经集注》,称为“炼”或“煎”,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预加工方法。蜂蜜的加工方法除沉淀、过滤外,还有煎制、炼制、熬制等8种[5]。《雷公炮炙论》首次定义了蜂蜜的炼制程度,“凡炼蜜一斤,只得十二两半或一分是数。若火少、火过,并用不得”。随后各代多以炼至滴入水中混凝成滴且不散开为度。
1.1.3 蜂蜜与其他辅料配合炮制 蜂蜜除直接使用或与药物配伍使用外,还多与其他辅料配合使用,以达到不同的炮制目的。最早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便有蜜酒同用炮制甲香“酒洗蜜涂微炙”的记载,至明、清时期,该法的使用逐渐增多。
1.2 历代蜜炙法的发展
蜜炙法起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唐代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元、明、清三代形成多种炮制方法,具体可概括为蜜煎、蜜蒸、蜜焙、蜜浸、蜜煮、蜜炙6种。
蜜煎法起源于《金匮要略》的大乌头煎“以蜜二升煎取一升”,虽起源最早,但后代少有应用。蜜蒸法以“洒蜜水蒸大黄”首次出现于《雷公炮炙论》,在明清时期广泛应用。酒蜜同蒸首次出现于《审视瑶函》中“陈酒共蜜拌蒸七次,晒七日,露七夜”,清代《医方集解》延续了此方法,同时期于《本草汇笺》中出现蜜与泔水同制。蜜焙法最早出现于《雷公炮炙论》对紫菀炮制的记载“蜜水浸一宿,焙干用”,此后多将蜜焙作为蜜炙法的最后工序。清代以前,蜜焙法多与蜜浸、蜜蒸连用,清代以后出现单纯蜜焙,如《本草必用》蜜水焙款冬花,蜜焙的药材多沿袭前代,如紫菀、葳蕤等。蜜浸法也首现于《雷公炮炙论》,在宋、元、明三代皆有沿用,可作为其他蜜炙法的前期步骤,如《圣济总录》中大黄、《活幼新书》中桔梗、《本草纲目》中鹿角。蜜煮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食疗本草》以天门冬“入蜜煮之”,宋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的辰砂炙法也可归入蜜煮。明、清两代新增药材较多,如明代《普济方》中附子的炮制就使用了蜜煮法,明代《本草蒙筌》“桑梨皮蜜煮,润干燥咽喉”,突出补中润燥的功效,并引药入肺经。清代《本经逢原》的紫河车、《修事指南》制桑椹都以蜜煮炮制。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甘草汤煮之,用甘草二两,蜜水炙……”其中蜜炙指涂蜜、微火炙,如《肘后备急方》中苏合香的炮制方法就类似涂蜜火烤。宋代出现蜜炒法,《本草衍义》对麻黄的炮制为“以蜜一匙同炒良久”;《圣济总录》明确规定杏仁为“蜜炒”。宋代到明代的本草著作、方书常将蜜炙与蜜炒并称,出现二者概念的混淆。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对樗叶等的炮制虽标为蜜炙,却是经过剉碎等方法破碎药材后进行的,现代学者认为该“蜜炙”不屬于直火加热的“炙”[6]。明代蜜水炒法出现频率较高,如《寿世保元》的罂粟壳、黄芪、川黄柏等均用蜜水炒。各医家注意到辅料对药物的浸润情况,如《明医杂着》中就有“蜜水浸,拌炒”知母、“蜜水浸炙”黄柏;《雷公炮炙论》中对柏木的处理,“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晒干,用蜜涂,文武火炙”。清代蜜炒成为“蜜炙”的主流工艺,在《本经逢原》《修事指南》等较多的本草著作和炮制专著中,蜜水炒、蜜炒的出现频率高于蜜炙,且对蜜炙具体方法步骤不再详述。随着蜜炒法地位的逐步确立,涂蜜火烤方式逐渐被取代。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较长时间概念的混淆,即使到了清代,“蜜炙法”一词也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各代医家未能对蜜炙法的概念进行统一。
1.3 蜜炙法的炮制目的
关于蜜炙法的炮制目的,明代《本草蒙筌》有“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的论述,清代《本草害利》有“酒炒则升,蜜炒则和”的表述。同时,明、清两代也多关注具体药物采用蜜炙的作用,如《本草原始》有黄芪“蜜炙益损”,《本草备要》有五味子“入滋补药蜜浸蒸”等。由此可见,古人多利用蜂蜜滋养、润燥、解毒的特性来炮制药材,从而发挥润肺止咳或纠正药物偏性的作用。因此,又有“蜜炙甘缓而润肺”之说。
2 蜜炙法的现代研究
传统炮制方法存在较多不利因素,如蜜煮法辅料用量过大导致不良反应,炮制时间过长影响药性。而传统的蜜炙法在实践中经不断改良,发展至今主要有先拌蜜后炒药、先炒药后加蜜、先炼蜜后加药炒3种操作方法[7-9]。作为辅料的蜂蜜,其用量和炼制工艺水平决定着中药质量的高低,蜂蜜本身的质量决定了用量。目前主要通过测定炼蜜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筛选出最佳工艺参数。同时,对有害物质的检测可保证中药饮片的安全性,如5-羟甲基糠醛是葡萄糖与果糖的合成产物,可引起动物横纹肌麻痹及内脏损害,对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10],在炮制中应引起注意。
2.1 现代炼蜜工艺研究
蜂蜜作为辅料炮制药材和制作蜜丸,协同作用是其最重要的作用,还具有扩大治疗范围、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溶解度、防变质、矫味、解毒等作用,其诸多作用与其复杂的成分密不可分[11]。然而,蜂蜜作为辅料必须经过炼制,才可使药物达到蜜炙的目的。对蜂蜜进行炼制,其目的是去除水分、增加黏度、破坏酶类及杀死微生物,使其能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现代研究发现,炼制后的蜂蜜可以增加某些药材中苷元的溶解度,其所含的转化糖能防止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氧化变质[12-13]。因此,把控蜂蜜的炼制标准和确定工艺参数对蜜炙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1.1 蜂蜜的炼制标准 目前,中药蜜丸用蜜、炮制辅料用炼蜜,都没有统一标准,亟须研究制定。传统炼蜜质量控制指标有4种:⑴炼至滴水不散、滴水成珠[14];⑵炼至颜色变深;⑶炼至满锅起鱼眼泡,用手捻之有黏性;⑷按等级可划分为嫩蜜、中蜜、老蜜[15]。以上标准主要由操作者的主观经验判断,并没有具体的指标要求。制定炼蜜标准,是未来完善炼蜜工艺的关键步骤。现代研究认为,蜂蜜的炼制标准应当是黏度,但是黏度这一指标难以把控,因此选用与黏度有定量关系的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更合适[16]。
2.1.2 蜂蜜炼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工艺优化 蜂蜜中的挥发性成分、酶类、糖类及5-羟甲基糠醛成分会在炼制前后发生变化。任佳淼等[17]发现,在加工过程中,融蜜会导致蜂蜜中挥发性成分含量下降,加热到71 ℃并保持4 min可减少蜂蜜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曾哲灵[18]认为,蜂蜜中淀粉酶和蔗糖转化酶在30~40 ℃不发生热失活,高于此温度则会发生热失活。李先端等[19]考察了炼制时间、温度对蜂蜜中糖类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加热温度和时间的延长,蔗糖和麦芽糖含量变化不明显,葡萄糖、果糖及5-羟甲基糠醛含量升高,但130 ℃以上炼制20 min,果糖含量会急剧下降。鲜洁晨等[20]对相同因素进行考察发现,加热温度在80 ℃以下时,果糖、葡萄糖、5-羟甲基糠醛含量变化不明显,而温度超过80 ℃时,蜂蜜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降低,5-羟甲基糠醛含量升高。5-羟甲基糠醛是由果糖和葡萄糖在高温条件下脱水生成,2项研究结果结论相符。研究发现,炼蜜温度与时间对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影响较大,对炼蜜的品质和安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都盼盼等[21]对炼蜜工艺进行研究,筛选得到最佳炼蜜工艺为:取滤过的蜂蜜,在80~100 ℃加热,炼制9~12 min。
2.2 蜜炙法工艺改革研究
目前,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各省炮制规范中所采用的蜜炙法与古代蜜水拌炒法相似。根据加蜜先后的不同,又分为先拌蜜后炒药法、先炒药后加蜜法、先炼蜜后加药炒法,具体依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进行炮制。大多数药物可采用先拌蜜后炒药法,有利于对蜜充分吸收。对蜜吸收较差的药材可采用先炒药后加蜜法,可先使其质地酥脆,利于对蜜的吸收。对于质地酥脆且表面积较大的药材,则可以选择先炼蜜后加药炒法,使蜜被较好地吸收。由此可见,不同蜜炙法的目的均是为了使蜜更好地吸收。因此,在对蜜炙法的探究过程中,药物对蜜的吸收程度仍然是判断蜜炙法优劣的标准之一。
传统蜜炙法存在火候、炮制时间、用蜜量等关键步骤难以把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代研究探索出了新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烘箱烤制蜜炙法、控温鼓风干燥箱法、微波法、机器蜜炙法、远红外烤箱法、蜜酒炙法、蜜炙阴干法。烘箱烤制蜜炙法有效避免了因火候掌握不够导致部分药材焦化的问题[22];控温鼓风干燥箱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温度,并通过空气对流加热,有效避免药材焦化和水分蒸发不匀的现象[23];微波法穿透性好、杀菌消毒快,药材水分散失快且易于储存[24];机器蜜炙法具有火候易掌控、操作简便、污染小等优点[25];远红外烤箱法受热均匀,蜜炙后药材品质优良,温度、时间易掌握,同时远红外线可以杀死药材中的微生物、虫卵等[26];蜜酒炙法对中药材细胞的穿透作用较强,与蜜拌匀起到增溶或助溶作用[27];鸡蛋花挥发油中的脂肪烯醇和芳香醇类成分受温度、光照及氧氣的影响而被破坏,蜜炙阴干法可以避免其挥发油成分破坏,从而保证药物疗效[28]。新的炮制方法可在温度、时间等方面实现更精准的控制,进而提高了药材饮片的外观性状和质量。为了保证蜜炙法创新研究的可行性,高秀芝等[29]以外观质量和麻黄碱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微波炉蜜炙麻黄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以中微波强度、含蜜量12.5%,加热30 s微波蜜炙麻黄的成品质量最佳。牛江涛等[30]通过比较炒制、烘制、微波法对蜜
炙红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认为烘制法蜜炙红芪控温容易、受热均匀、操作简便,是红芪蜜炙的最优方法。
3 讨论
古代仅通过外观、气味等手段对蜂蜜的质量进行判断,近代炮制用蜜的质量没有统一标准,食用蜂蜜和辅料用蜜没有严格的划分,使得蜜炙饮片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未来辅料用蜜应当制定统一标准,才能保证蜜炙饮片的质量。
辅料共制由古代的27种组合发展至今仅剩蜜酒共制法[31]。辅料共制可以发挥辅料的各自优势,因而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未来应开展蜂蜜与其他辅料共制的研究,尤其是在蜜炙过程中,在选择不同炮制方法时均注意辅料的渗透问题。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仅有18种饮片使用蜜炙法[8]。实际上,历代使用蜜炙法的饮片品种均较多。未来应扩大对蜜炙药物种类的研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从药物有效成分含量等角度揭示蜜炙法的意义,建立完善的蜜炙药物体系。同时,针对具体炮制药物而言,蜜炙法工艺不可做统一规定,不同药物所需炼蜜工艺应当根据药物自身特性进行考察。
此外,目前蜜炙法多采用傳统人工操作,未来有必要对蜜炙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蜂蜜用量、加入方式等的优化,以保证饮片的质量和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珊芸,杞锦政,颜巧筑,等.中医《本草纲目》中石蜜所论及应用的探讨[J].蜜蜂杂志,2019,39(3):31-32.
[2] 李治寰.从制糖史谈石蜜和冰糖[J].历史研究,1981(2):146-154.
[3] 冯宝麟,吕文海.中药蜜制沿革探讨[J].中成药研究,1986(1):18-19.
[4]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40-441.
[5] 张泰,王学美.中药蜜制法沿革述要[J].环球中医药,2009,2(3):220-222.
[6] 孙立立,张泰.中药蜜制法历史沿革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焦作,2007:5.
[7] 石绿.中药传统蜜炙法的控制与改良[J].医学信息,2016,29(15): 324-325.
[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9] 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33.
[10] 冉懋雄.注射用葡萄糖杂质紫外吸收度与质量关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6,6(1):21-24.
[11] 黄启权,徐锦池.谈蜂蜜炮制中药的作用及其机理[J].时珍国药研究,1996(1):44-45.
[12] 熊鹏辉.蜂蜜在中药炮制及制剂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5, 16(1):35-36.
[13] 王淳,甘嘉荷,宋志前,等.蜂蜜炼制前后黄酮类成分种类和含量变化分析[J].中草药,2018,49(2):318-324.
[14] 忻丁烯,万里扬,邹俊武.中药蜜丸工艺和质控问题的讨论[J].中药通报,1985(7):27-30.
[15] 毛淑杰,李先端,顾雪竹,等.中药炮制辅料——蜂蜜古今炼制工艺及标准[J].科技创新导报,2008(6):134-135.
[16] 朱宝萌.炼蜜炮制规律及其机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17] 任佳淼,彭文君,田文礼,等.加工工艺对蜂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4,35(10):41-45.
[18] 曾哲灵.蜂蜜的热稳定性及流变和真空脱水特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19] 李先端,钟银燕,毛淑杰,等.中药炮制辅料炼蜜中成分测定及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9):2255-2258.
[20] 鲜洁晨,张宁,冯怡,等.中药蜜丸炼蜜过程中果糖、葡萄糖、5-羟甲基糠醛的热稳定性研究[J].中药材,2011,34(9):1434-1437.
[21] 都盼盼,燕彩云,白宗利,等.中药炮制辅料炼蜜工艺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4):27-29.
[22] 林卫平.烘箱烤制蜜炙药物方法介绍[J].时珍国医国药,1999, 10(5):3-5.
[23] 刘芹.试述用恒温烤炙法蜜炙中药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 23(2):106.
[24] 高明,汪金玉,陈康,等.微波光波法蜜炙桑白皮的炮制工艺研究[J].今日药学,2011,21(7):420-422.
[25] 孙喜荣,张卫峰.中药饮片蜜炙方法的改进[J].光明中医,2006, 21(11):47-48.
[26] 吴世强,种月荣,石勇强.远红外烤箱在蜜炙中药过程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50.
[27] 王承喜.甘草蜜酒炙探讨[J].中华当代医学,2004,2(3):104.
[28] 黄美燕,周光雄,金钱星,等.鸡蛋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4):50-51.
[29] 高秀芝,张薇,沈烈行.微波炉蜜炙麻黄新工艺研究[J].中药材, 2001,24(4):263-264.
[30] 牛江涛,曹瑞,司昕蕾,等.不同蜜炙方法对红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9):59-62.
[31] 龚千锋.中药炮制学(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20-07-24)
(修回日期:2020-08-09;编辑: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