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亚辉运用子午流注纳支法治疗原发性失眠验案二则

2021-02-21赵欣宇贺亚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1年1期

赵欣宇 贺亚辉

摘要: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长期失眠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贺亚辉认为可以按照不同证型、不同症状,运用子午流注纳支法治疗原发性失眠,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辨证取穴,按时取穴。本病病情反复,病程较长,应徐徐图之。

关键词:贺亚辉;子午流注纳支法;原发性失眠;针刺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23;R24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1-0060-03

失眠,中医又称“不寐”“不得眠”,最早出现于《难经·四十六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其病因主要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失调、病后体虚,基本病机为阴盛阳衰,阴阳失交。失眠按照不同表现分为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心胆气虚6种证型[1]。贺亚辉认为失眠主要是由于人们长期作息不规律,导致人体气血运行紊乱,阴阳不能按时消长导致,临床中运用子午流注纳支法,顺应人体气血流注规律,按时取穴治疗失眠,疗效显著。本人侍诊在侧,受益良多,本文细述贺师运用子午流注纳支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经验,以供参考。

1  子午流注纳支法

子午流注纳支法是子午流注法中的一种,是根据十二时辰经气流行顺序而采取的“补母泻子”治疗方法。在《针灸大成·论子午流注法》中论到:“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2]而纳支指的是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的脏腑为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子时代表23:00-1:00的时间段,此时胆经气血旺盛;1:00过后,气血便流注于肝经。气血依时流注,日复一日。子午流注纳支取穴法是根据十二经脉循行顺序与气血流注规律,按时取穴,例如:当辨证为心脾两虚证时,依据气血流注十二经脉顺序,得知巳时脾经气血旺盛,午时心经气血旺盛,便可在巳时刺激脾经的穴位,午时刺激心经的穴位,以求激发气血,达到最佳疗效。

2  典型案例

案例1:患者,女,52歲,2019年2月20日初诊。主诉:失眠3个月,加重5 d。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至当地医院就诊,予服用安定药物后稍有改善,自行停药。后症状反复,患者自行间断服用安定等安眠药物,未见明显改善。5 d前上述症状加重,每日夜间睡眠仅3~4 h,期间醒来2~3次,醒后难以入睡,甚整夜无眠。伴精神疲惫,偶有心悸、头晕目眩,自述近来健忘,胃口不佳,易腹胀便溏。舌诊:舌质淡,苔薄。脉诊:脉细无力。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型。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按照子午流注纳支法取穴:9:00-11:00(巳时)取双侧太白、大都,针刺,行捻转补法;11:00-13:00(午时)取双侧神门、少冲,针刺,行捻转补法。均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10 min行针捻转1次,1次/d,2组穴位交替使用,10 d为1个疗程。嘱患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睡眠仍差,但能入睡4~5 h,期间醒来1~2次,醒后30 min能继续入睡。按上述方法再次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睡眠大致恢复正常,夜间能入睡7~8 h,偶有醒来,醒后可快速入睡,精神较好,无心悸、头晕目眩,胃口转佳,二便正常。

按语:患者年龄52岁,正气亏虚,脾胃虚弱,脾统血,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血亏,无法温养心神。《医效秘传·不得眠》记载,“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3]。心主神志,心神失养,致使失眠多梦,难以入睡。《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此患者辨证为心脾两虚型,故分别取心经与脾经之原穴神门、太白进行补法刺激,以补益心脾。《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亦曰:“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同时神门、太白穴也为心经与脾经的输穴,输穴为经脉气血所灌注之处,刺激神门、太白穴,有利于心脾两经气血运行旺盛。再依据子午流注纳支法中的“子母补泻”法作为取穴依据,根据经脉与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推算子母关系,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为原则取心、脾二经的母穴。《难经·六十四难》论及“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4]。心、脾两经均为阴经,其中心属火,脾属土,故取心经的井穴少冲穴与脾经的荥穴大都穴,行补法刺激,以补益心脾。依据子午流注理论巳时与午时分别是脾经与心经气血运行最旺盛之时,按时刺激以上四穴,顺应自然规律调节气血运行,更能激发心脏与脾脏之生理功能,补益气血亏虚,以助睡眠。

案例2:患者,女,45岁,2019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失眠1年,加重2周。患者诉平素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常于凌晨入睡,1年前出现入睡困难,夜间睡眠时间约2~3 h,夜间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曾自行间断服用抗焦虑药物,睡眠未见好转,常感心烦心悸,午后易发热,伴头晕耳鸣,口干口苦,易便秘,二三日一行,小便较黄。月经尚调。舌诊:舌质红,苔少。脉诊:脉细偏数。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心肾不交型。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按照子午流注纳支法取穴:11:00-13:00(午时)取双侧神门、少府,针刺,行捻转泻法;次日17:00-19:00(酉时)取双侧太溪、复溜,针刺,行捻转补法;均留针  30 min,留针期间每10 min行针捻转1次,1次/d,2组穴位交替使用,10 d为1个疗程。嘱患者放松心情,规律作息。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睡眠稍有改善,每日夜间约入睡3~4 h,眠浅,夜间多梦,偶有心烦心悸、头晕耳鸣,但较前明显减轻。按上述方法再次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睡眠明显好转,夜间能入睡5~6 h,偶有做梦,无心烦心悸、头晕耳鸣、口干口苦,午后未见发热,大便每日1次,小便正常。

按语:患者年龄45岁,《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指女性49岁时任脉虚,太冲脉衰少,生理机能可能会出现下降,此时肾阴不足为主要表现。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助肾阳温肾水;肾水上交于心,以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达到水火既济、脏腑平衡的状态。而患者长时间生活作息紊乱,且接近七七之际,肾阴耗伤,无法上交于心,使心火偏旺;心火旺盛,无法下降于肾,水火不济,心肾失交,神志不宁。周衡[5]认为,肾为水火之宅,寓真阴而涵真阳,若肾阴不足,心火独亢,肾阴亏于下,心火蒸灼肾阴,久之阴虚火旺,从而导致阴阳失衡,引起不寐。神门穴是心经的输穴和原穴,从五行来说,神门穴属土,为心经本经之子穴。少府穴为心经之荥穴,属火,为心经之本穴,依据子午流注理论中的“子母补泻”原则,在气血流注心经之时,也就是午时对心经之子穴和本穴行泻法,以泻偏亢之心火。太溪穴为肾经之输穴、原穴,为肾经之气血聚留之处,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复溜穴为肾经的经穴,属金,为肾经的母穴,在酉时对肾经气血聚留之处太溪穴和肾经之母穴复溜穴行补法,此时肾经气血正旺,刺激两穴,使肾气旺盛,肾水得滋。四穴相配,使心火得以疏泄,肾水得以滋养,水火相济,阴阳平衡,使人安寐。

3  小结

子午流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具体完善于金元之后。“子午”指的是时间变化,流注指的是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盛衰情况,纳支法属于子午流注针法的一种,是以十二地支代表时辰,按照气血流注順序,从寅时(3:00-5:00)开始流注肺经,依序经过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至肝经而终;复由肝经传于肺经,流注不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子午流注理论的运用基于“天人合一”的观点,疗效佳、操作方便、无副作用,更易于被广大群众接受。贺师在临床中根据患者具体脏腑的偏盛偏衰,按时对不同穴位行补泻手法,达阴平阳秘、脏腑平衡的状态,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魏淑,樊茜茜,平延培,等.失眠类型、中医证候与病程相关性的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2):301-304.

[2] 杨继洲.针灸大成[M].靳贤,补辑重编.黄龙祥,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2.

[3] 叶天士.医效秘传[M].吴金寿,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55.

[4] 难经[M].孙桐,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89.

[5] 胡花婷,何侃成,李东芳,等.周衡辨证论治失眠经验[J].环球中医药, 2020,13(1):125-127.

(收稿日期:2020-05-26)

(修回日期:2020-06-10;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