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民族高校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路径思考

2021-02-21刘玉鹏童童马晓明

新西部 2021年1期
关键词:交融共同体中华民族

刘玉鹏 童童 马晓明

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关系着国家、社会以及各民族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应通过树牢团结理念,着力营造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环境,加强平台建设,深入破除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阻隔壁垒,强化信息挖掘,深度拓展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时间空间,切实加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这是党对民族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民族高校作为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与干部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与祖国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民族高校大学生是民族文化与先进科学知识的双重继承者与传播者。从民族团结建设的角度看,民族高校大学生是各民族团结互助的践行者。从国家的发展前途看,民族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建设者。从西方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对我国和平演变的战略策略来看,民族高校大学生是重点争夺的对象。在此背景下,民族高校加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学生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学习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生活上相互帮助,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大家庭,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显得十分重要。

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交往交流交融现状调查

为了掌握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的基本状况,本文以D市某民族大学为调查点,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从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设计问卷,在预科到大四共五个年级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问卷1976份,经测谎题与答题完成度筛选后,有效问卷1886份,有效率为94.3%。有效问卷中,汉族学生649人,占比34.4%,少数民族学生1237人,占比65.6%;男生1011人,占比53.6%,女生875人,占比46.4%;预科257人,占比13.6%,大一445人,占比23.6%,大二422人,占比22.4%,大三405人,占比21.5%,大四357人,占比18.9%。

1、民族高校各民族学生民族政策了解情况

在对问题“你认为你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吗”的调查中,26.3%的学生选择“很了解”,53.5%的学生选择“了解一些”,20.2%的学生选择“不是很了解”;在对问题“你对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等持有怎样的态度”的调查中,62.4%的学生选择“喜欢”,33.2%的学生选择“不太关注”,4.4%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在对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特点有哪些”的调查中,58.5%的学生全部选对,41.5%的学生没有全部选對;在对问题“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的调查中,54.8%的学生全部选对,45.2%的学生没有全部选对。对“民族政策了解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民族高校大学生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但存在了解不够全面的情况。

2、民族高校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现状

在对问题“你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认识”的调查中,94.2%的学生选择“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2.6%的学生选择“世界上比较优秀的民族”,3.2%的学生选择“一般吧,不太清楚”;在对问题“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无了解”的调查中,35.2%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61.4%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3.4%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在对问题“你平时有参加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活动吗”的调查中,15.3%的学生选择“经常积极参加”,79.5%的学生选择“偶尔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5.2%的学生选择“很少参加”;在对问题“您认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影响的是”的调查中,7.9%的学生选择“高中教育”,73.6%的学生选择“大学教育”,15.4%的学生选择“新闻媒介”;3.1%的学生选择“朋辈影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民族高校大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高度认同,但存在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不全面的情况。

3、民族高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践行情况

在对问题“你日常生活中更愿意同哪些学生一起活动”的调查中,10.5%的学生选择“本民族同学”,85.4%的学生选择“各民族同学”,4.1%的学生选择“不清楚”;在对问题“你对混合编班分寝的看法”的调查中,37.3%的学生选择“非常赞同”,59.5%的学生选择“比较赞同”,3.2%的学生选择“不赞同”;在对问题“你是否经常参与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活动”的调查中,46.7%的学生选择“经常参加”,51.6%的学生选择“偶尔参加”,1.7%的人选择“很少参加”。对“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践行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比较赞同,但存在部分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不积极的情况。

影响民族高校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分析

1、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西方新自由主义、保护主义、民族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消极社会思潮己经滲透到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削弱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践行。[2]同时,西方社会借英国脱欧、爱尔兰独立公投等重要事件,将西方的“独”和“专”的民族观念作为一种“普世价值”予以推行,影响了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从而在情感和心理上影响了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2、民族政策教育不够充分的影响

目前,小升初、初升高以及高考都只在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小学到高中教育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高考取得较高的成绩,在学生政治观、民族观养成的最重要时期,大部分的时间及精力用来进行高考科目知识点的学习,很少得到系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导致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党的民族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掌握的不够扎实,理解的不够透彻。在各民族学生的思想、思维以及行为习惯上,没有养成从中华民族整体以及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角度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的行动自觉,从而在现实需求上影响了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3、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民族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由于社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上大学前,很少离开生活所在地到外地旅游学习,生活“圈子”较小,民族成分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学生视野和视域都不够开阔。到大学之后,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汇聚到一起,个别学生逐渐发现自己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学生存在的差距,导致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对民族平等的理解产生怀疑。社會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成果分配不均等,在物质基础上影响了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4、民族高校大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

民族高校大学生少数民族占比较高,其中大部分学生来自民族聚集地区,常年累月的民族区域内生活,使学生在语言、文化、风俗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更倾向于同本民族学生沟通交流,长期浸润在本民族风俗习惯生活中,使他们形成了特定的民族认同。地域的限制以及教育的不发达,使得部分学生在普通话以及规范汉字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部分学生思想意识不积极,安于现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在学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以及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中表现为不在意、抵触、反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高校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创新实施路径

1、树牢团结理念,着力营造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环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基础。[3]首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着重发展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着力实现教育均等化。同时要高度重视各民族学生的共同发展,将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融入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为各民族学生创建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其次,高校应该在加强硬件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学校党建、教学以及学生等方面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与实践活动,加强民族团结线上线下教育宣传,科学合理设置宣传栏以及醒目标语,深入建设富有团结元素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各民族学生构建一个团结自强的校园环境。最后,要以“家史家训”树立良好家风,学生家庭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与实际特点丰富或构建家庭的家训,并将爱国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融入其中。家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爱国情怀以及团结理念,加强对子女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以及生活习惯的引领与养成,为各民族大学生构建一个团结友爱的家庭环境。

2、加强平台建设,深入破除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阻隔壁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有完善的平台支撑。首先,要根据新时代新背景丰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考评体系,将民族团结教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到学校重点工作,[4]并作为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人事考核,部门党建、教学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年终检查的重要内容,达到以评促建的根本目的。同时加强过程性评价,准确掌握开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薄弱点与后进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改革,从而建设高效全面的教育教学平台。其次,在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要将民族政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必修课程与必要工作予以开展,同时加强各民族学生普通话以及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与应用,使各民族学生具备较强的普通话听说能力、规范汉字书写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破除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交流阻隔壁垒,建设各民族学生便捷适用的语言文字交流平台。最后,要着重深化混合编班分寝,加强各民族学生学习互助小组的朋辈学帮带作用,开展“民族风采展示周”“民族团结建设月”等丰富课余文化活动,着力普及创新创业实践,从而建设多民族学生文化交流、科技创新、学习互助、生活娱乐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平台。

3、强化信息挖掘,深度拓展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时间空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有全面的信息融合。首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事政治课、形势与政策课、民族团结教育课及对应的教材,使学生全面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与重要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5]加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和内涵。其次,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学习强国、自媒体等平台具备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实时性强的特点,建立专门的民族理论知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站和公众号平台,建立专门的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申报记录以及宣传平台,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网上网下教育联动格局,拓展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交往交流交融的时效和时空。最后,突出先进人物的模范引领与带头作用,通过全国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时代楷模的光荣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民族团结建设系列活动,着重强化公民意识,增强“五个认同”。对于表现突出的,进行评奖评优,给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达到树先进,评先进、学先进的良好循环。从而丰富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直播全文)[EB/OL].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2017-10-18.

[2]辛玉玲.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内涵[J].中国新通信,2019(16):237-238.

[3]李艳荣.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J].各界,2019(18):159-161.

[4]陈树文,蒋永发.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1):58-61.

[5]胡海利,任静,张梅.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05):62-64.

作者简介

刘玉鹏 大连民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童 童 通讯作者,大连民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交融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真美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交融的独特优雅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