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某区随迁子女就学现状调查

2021-02-21赵昊蒋雪姣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教育公平

赵昊 蒋雪姣

摘 要: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民工呈候鸟状流动规律进入城市务工生活,在获取远高于务农收入的同时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持续大规模且较高增速的人口流动也对流入地城市管理、社会资源承载力带来巨大的考验。总的来说,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而城市管理水平又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充分教育是中央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通过深入某区随迁子女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发放问卷、采访访谈等方式,对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关心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充分教育问题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分析解读的依据。

关键词:随迁子女;教育公平;民工子女学校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1-0108-03

随着进城农民数量的持续增长和新生代农民工占比急速增加,农民工群体结构和利益诉求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一直以来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在不断地调整、完善,试图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户籍制度僵化等制约下,至今在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文件中依然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问题存在着歧视性障碍,这使得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充分教育成为悬而难决的棘手问题。近日,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上海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上海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已经突破500万,成为在沪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愿意把妻儿留在家乡,独自外出务工,而是有着强烈的意愿将子女带入务工城市使其在城市随迁子女学校就读,接受城市教育。

一、调查背景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每年增长约2%。据统计,中国现有农民工数量达2.93亿,大约占总人口的21%。农民工发展一直以来是城市管理领域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外来人口融入迁入地亦是棘手的城市管理命题。约有502.36万新生代农民工在沪工作,他们的子女大多跟随着其父母来沪接受教育,因户籍的限制和分割,农民工子女基本没有可能接受市级公共财政所提供的公办义务教育。在制度的阻隔下,农民工子女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几乎承担着所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任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让每一名适龄儿童都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各地要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问题。众所周知,农民工子女小学的基础设施较差,师资配备良莠不齐,经费大多捉襟见肘,这些学校的发展可谓筚路蓝缕,举步维艰,深入研究农民工子女学校,有利于客观准确的摸清这些学校发展存在的突出短板和面临的实际困难。笔者从公平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经费支持、社会关爱、健康成长等多个方面存在巨大差距等若干现实问题。

二、研究思路

1.针对随迁子女小学学生。其家庭背景、父母工作、身心健康指数、体育运动参与度,对本小学基础设施、教学环境、师资配备的看法感受,对上海本地小学生羡慕程度等。

2.针对农民工群体。其收入水平、生活环境、从事工作环境、支出结构、在上海享受社会保障水平、就业及失业状况、就业意愿、受歧视度、未来发展规划等。

3.针对随迁子女小学教师群体。小学规模、本校办学条件、资金来源、资金使用状况、校内基础设施、校餐厅营养餐供给情况、发展规划、师资力量、教师工资、教师福利、教师对在本校执教意愿度、学校面临的政策限制、制约学校发展的实际困难等。

4.针对大学生群体。对农民工子女学校认知度及看法、是否接纳或排斥城市的农民工群体、对农民工子女学校发展有何建议。

三、随迁子女学校出现的原因

1.户籍制度阻隔。上海的户口办理指标主要是由人控办核定,相关政策由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协调制定。门槛之高使得绝大多数外来家庭望尘莫及。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20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2020年来沪人员适龄随迁子女需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须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父母一方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一是父母一方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且一年内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不含补缴)。二是父母一方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且连续3年(从首次登记日起至2020年6月30日)在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妥灵活就业登记。看似门槛不高的居住证换随迁子女学校学位的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则牵绊较多。持上海户口者,可按照上海市各区教育局的规定使子女实现就近入学;持居住证者,其子女可以进入上海市中小学就读,但通常有所限制。很多街道会把非沪籍的学生分配到资源薄弱的学校,有的学校实际上不接收非沪籍的学生。此外,在实际申请过程中会附带各种名义的借读费、赞助费等,原本收入较少的外来家庭往往难以负担,让农民工父母默默承受来自经济、社会、政策各方面的压力。法国社会学者Lenoir于1974年最早提出“社会排斥”的概念,指那些没有受到正规社会保障体系所保护,同时又被贴上“社会问题”标签的不同类型的人,社会排斥的形成固然有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制度排斥是最关键的。就流动务工人员子女遭受不公平待遇而言,制度排斥是最大的因素。具体而言,义务教育属地管理和二元户籍分割是该类流动儿童遭受教育不公平的最大障碍。单从政策方面来看,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就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障碍。这些政策性、源头性的障碍很难通过个人或者群体的努力而得到改善。

2.升学天花板障碍。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其家庭经济条件完全有能力支付公办学校的借读费、赞助费,却仍然选择民工子女学校。公办学校无论是教学的条件还是教学的质量都远优于民工子女学校。但中高考政策明确规定,只有沪籍学生才能参加本市的中高考,届时没有沪籍的农民工子女只能回到自己的户口所在地进行考试,为了让子女从小适应户籍地的教材与教学模式,家长们无奈将孩子送去民工子女学校。大多数随迁子女跟随打工的父母在上海出生长大,对户籍地升学氛围的陌生使得他们回到老家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而继续在上海升学,即便再优秀,也只能报考没有户籍限制的中职院校。中职学校是一片教育的“洼地”,教學质量差,缺乏监管,本地孩子不愿意读,外地学生逐渐成为这类学校的主要生源,在这种新生代技术工人再生产的体制下,中职学校形成了一种混时间、混文凭的亚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困难都是显而易见的。

3.边缘化身份差异。调查中发现,即使上了公办学校也可能发生此类问题:既定的户籍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决定了外来家庭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边缘化给随迁子女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迁子女由于在服饰穿搭、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显著的乡土味道,因而往往被周遭的人群尤其是同龄的同学轻视甚至嘲笑,这给随迁子女群体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在公立学校就读往往不能得到和城市本地学生同样的重视,由于其成绩并未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上对民工的偏见或歧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民工子女的教学。因此,公立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被人为地削减了一部分,加上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时的基础较差,民工子女素质实际上很难得到质的提升。对于随迁子女来说,这种弱质的教育形成了恶性闭环,进一步削弱了随迁子女的升学意愿,并最终可能导致随迁子女过早放弃学业。所以,很多父母为保护子女心理免受伤害,不得已将孩子送往民工子弟学校。

四、某区民工子弟学校概况

某区登记在案的合法民工子弟学校共有41所,其中31所归个人所有,其余10所由区教育局利用资源进行的市场化运作。其中,31所为小学,9所为初中,还有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41所学校中有32所学校是原有学校校址,4所为村里出地或个人建造,4所租用仓库和厂房,1所为部队营房。这些学校中只有1所学校具有较为完整的田径场,50%的学校有篮球场。由于教授低年级学生体育课,所以对运动器材的需求量并不大,有时只需要做广播操。正因为如此,学校没有准备充分的运动器材,而这其中也有资金和场地的原因。同时,运动必然会涉及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特别是小学阶段是活泼好动的年龄。但据调查,部分小学无医务室,大多医务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用,基本医药用品缺口巨大,医务室形同虚设,学生的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师资方面,该区民工子女学校目前共有教师873人,沪籍教师150人,退休教师百余人以及796位外省市老师,其中大专及高中毕业居多,共807人,大学本科及以上109人,平均每周授课19.5节。

区政府致力于改善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如投资改造民工子弟学校的食堂,目前37所拥有自己的食堂,学生午餐的卫生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其次,在政府的帮助下,民工子弟学校的不规范厕所已改造完毕,改善了学生如厕的环境。“阳光书屋”的推动使得98%的学校开设了图书室,平均每所学校有3 000本图书,多为私人所赠,但调查中发现,图书室的使用率并不高。这其中不免缺乏校领导和教师的相关引导,一些学校因管理烦琐甚至不开放设立的图书室。

随迁子女学校的普遍特点:一是学生流动性强,学生流出、流入频繁。二是学生来源广,价值观念、语言表达、行为方式等方面差异大。三是班级人数多,年龄跨度大,许多学生随父母辗转四方,多次中断学业,造成班级学生年龄跨度大。四是家庭教育缺失,由于多来自经济欠发达或地域封闭的乡村地区,其父母文化程度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

五、黑校关停并转问题

除去登记在案的拥有合法办学资格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还有一批隐没在城市各个角落的“黑校”。近年来全市范围内已有数所黑校被关停并转。温铁军教授认为,“城市教育管理部门把公众税收投资办的学校,当成了教育部门的垄断资产。”这个垄断资产只可能优待城里的孩子,农民工子弟来读书,就要付出包括“借读费”在内的代价,似乎农民工子弟挤占了城里人的教育资源,犹如当年城里人认为进城民工抢了他们的饭碗一样。实际上,很多城市的基础教育资源,不是紧缺而是相对过剩,公办学校求学无门,收费低廉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得不到政府的扶植却遭取缔。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深刻反思,办学条件较差的民工子弟学校大量涌现并且受到欢迎的原因,流入地政府在解决民工子弟上学问题存在的政策性缺失。教育平等是追求社会公平的根本举措,分化的教育会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量民工子弟失学的缺口,对城市教育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地政府应该大力扶植与支持,而不是与国家相关精神相违背的大力取缔。

六、结语

教育结果具有筛择功能,在客观上对社会进行层次划分。从新中国成立初到20世纪末,教育筛选的核心指标是分数,课后的补充教育对升学结果影响有限。但是21世纪以来,校外的课后辅导资源已经在成绩的影响因素中占很大比重。就随迁子女而言,其家庭能够负担的课余辅导成本是受限的。举例来说,随迁子女获得的教育资源是c,获得的教育回报为d,对比之下,城市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为C,教育回报是D,处于竞争中则凸显出c

可喜的是,国务院下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提到,2019年底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确保有意愿的未落户的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鼓励各地区逐步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公共服务和便利项目。2019年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在随迁子女较多城市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该通知被视为解决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问题的有力政策文件,高考是最大的指挥棒,高考政策的转变具有巨大的连带效应。如各地能彻底落实文件精神,则能真正预见到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问题的实质性缓解。

参考文献:

[1]  邬志辉,李静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2016,(9).

[2]  戴振祥.寧波市民工子弟学校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3]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J].基础教育参考,2019,(9).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教育公平
如何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
成长之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