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足阳明胃经论治功能性胃肠病的理论探究

2021-02-21孟迪唐小春万娟曹玉良梁清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1期

孟迪 唐小春 万娟 曹玉良 梁清

摘要:功能性胃肠病(fune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s)是临床上一组常见的以胃肠道功能紊乱为主的疾患,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胃肠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脑轴及粘膜免疫等诸多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其病机属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病位在肠,且言“大小肠皆属于胃”。胃经循行分布广泛,过腹,更具有近治作用,故从胃所属之阳明经论治FGIDs不失为一良法。在此,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西医认识对该病从足阳明胃经论治进行理论探究。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足阳明胃经;理论探究

中图分类号:R2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1-0099-03

1 中医对FGIDs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FGIDs属于现代医学的病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并没有该病名的明确记载。中医学根据FGIDs的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呕吐”、“泄泻”、“便秘”等脾胃系统疾病范畴。虽然,该病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早在《内经》中就有了关于脾胃疾病的类似记载。例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言:“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在此说道,肝脏失于疏泻,就会横逆犯胃,故可见胃脘部胀满疼痛不适。《素问·举痛论》言:“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指出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出现胃脘部疼痛,呕吐。《素问·金匮真言论》言:“长夏善病洞泄寒中。”长夏之季多患湿邪,寒湿之邪困遏脾土,致使中焦虚寒,脾阳衰微,脾之清气不升反而下降,故可见泄泻无度。《灵枢·杂病》言:“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指饮食不节,胃脾纳化失司,气机失调,腹气不通,糟粕排泄不畅,从而出现便秘。在现代西医学中,按照罗马Ⅳ标准,FGIDs分为成人六大类33个疾病,有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中枢介导的胃肠道疼痛疾病、胆囊和Oddi括约肌疾病等病[1],其中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便秘(FC)、肠易激综合征(IBS)等病较为常见[2]。

1.2 中医对FGIDs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大小肠,涉及肝、肺、心等他脏。病机属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胃腑常以通降为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具有“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的生理特性。在病理上,其致病因素复杂,诸如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体虚、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均可使得机体气血不和、阴阳失调,从而促使食积、痰、湿、瘀等有形病理产物积聚,转而成邪。反之,其病理产物亦会影响胃肠,致使气机逆乱,通降失常,水谷之清阳不能化生,精微物质不能传输至五脏,六腑无所禀受。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常表现为:胃气不降则脘腹部胀满、便秘;胃气上逆则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症;脾不升清则出现腹泻。

2 西医对FGIDs发病机制的认识

FGID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点:

2.1 胃肠动力障碍 是众多功能性胃肠病如功能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等疾患的共同病理变化[3]。

2.2 内脏高敏感 即正常人不被感知的生理刺激,在病理情况下容易被感知,从而引起机体的腹胀、早饱等不适。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强烈,引起剧烈的疼痛[4]。

2.3 脑-肠轴 是一种双向环路的神经内分泌网络,在进行脑-肠互动过程中,通过分泌肠肽,如:胃动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5-TH、促生长素等物质,参与胃肠道的血流量、肠道上皮物质转运以及胃肠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的调节,调控胃的收缩和舒张活动以及消化液的分泌[5-7]。

2.4 黏膜免疫、炎症反应 有研究显示[8],感染FD后患者胃黏膜中肥大细胞和ECS数量增加,推测肥大细胞及其相关介质可能参与了感染后的FD发病。存在十二指肠黏膜免疫激活,和十二指肠局部细胞的持续增多、细胞的减少以及巨嗜细胞的增加等免疫因素有关。

2.5 社会心理及精神因素与FGIDs的发生关系密切,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個复杂的网络结构。潘晓虹[9]对200例FGIDs患者进行心理社会行为特点及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易出现精神心理因素共病的情况,主要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状态,患者的婚姻状况、早期负性生活事件及躯体化症状是GFIDs共病的一个独立因子。

3 从足阳明胃经论治FGDIs之机理

3.1 为十二经脉之长也 《灵枢·营卫生会》言:“中焦亦并胃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濡养均有赖于中焦脾胃所化生的气血精微,而这些物质的传输又需借助胃经为其通道。从胃经的循行上可知,胃经上达头面,中行胸腹,下至足跗,加之其分行而出经别、经筋、络脉等,循行分布广泛,遍及周身,可统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联络众多的经络脏腑器官。故早在《素问》中就提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长者,首要也,为十二经脉之首,阳旺气盛,多气多血之经。胃经又与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的冲脉在“气街”处交汇,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胃经在气血化生及转运中的作用。临床中久病体虚或年老之人容易出现便秘,究其原因,大多可归结为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推动无力,糟粕内停,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燥屎内结,二者合而为患,共同致病,故可见大便秘结不通,痞胀不适,所以,可从胃经论治因气血虚衰或改变所引起的FGIDs。

3.2 络脾统于肠腑 《灵枢· 经脉》中言:“胃足阳明之脉,……属胃,络脾……。” 又言:“ 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胃经循行属胃络脾,脾经的病变亦可牵涉胃腑,表现出不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到:“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可言大小肠皆属于胃,禀受脾胃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供养,如若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大小肠即出现相应的病变。小肠经:“循咽,下膈,抵胃”显示小肠直接与胃腑相联络。大肠经与胃经为同名经,两经同气相求,经气相通,在鼻翼旁的迎香穴相交。《灵枢·经脉》中言:“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足阳明胃经之经别可上行至头部,在头顶与大小肠经两经相合,实现足阳明胃经在经络循行上对大小肠经的统络作用,故有“大小肠皆属于胃”之说。《灵枢》又言:“气在于胃肠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机乱于肠胃者,可选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经穴太白、陷谷;如果见效不显著者,可以选取足三里穴,以。经脉的下合穴亦可治疗六腑病症,大小肠的下合穴为上巨虚、下巨虚,两穴均为胃经经穴,当肠胃气机升降失常之时,也可通过针刺胃经的下合穴与大小肠经发生联系,实现在气机运行及传输上对大小肠的统摄作用。且胃经循行过腹部,具有近治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对胃肠系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3 斡旋气机 《素问》言:“百病生于气也。” FGIDs 病机主要为脾胃气机失调。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基本表现形式,主要与“肝、肺、脾、胃、三焦”等脏腑有关,其中“肺、胃”主降,“肝、脾”主升,“三焦”为气通达全身的通道。肺为华盖,居胸中高位,为气之本也,主气司呼吸。所归之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其循行中可看出,肺与大肠相互络属,与胃关系密切。肺的宣发、肃降可影响胃肠,并对全身气的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食物经口入胃,被转为精气,一部分厚浊的精气在心的作用下被输送到脉道。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使得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到滋养,利于其疏泻功能的发挥。如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则木郁不能疏土,肝病及胃,导致“土壅木郁”之证。总之,“肝、肺、脾、胃、三焦”共调人体之气机,其各自所属的经络纵横交错于周身,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络,使得各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脾胃位居中焦,具有斡旋气机的作用,机体气机失调从胃所属的阳明经论治可获良效。

3.4 身心同调 FGIDs 的许多患者因为其症状长期无法缓解,或者病愈后易反复发作,频繁就医,导致患者对医者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以及对于自我疾患治愈的怀疑,随之日久,可能会出现焦虑、失眠甚至抑郁等精神心理疾患。反之,这种压力或情绪的反应也能影响胃肠功能,二者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不当则可出现恶性循环。在此所述的压力或情绪可归属于五脏所主之情志:怒、喜、思、悲、恐。《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五脏藏神,而心又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为君主之官,在脏腑中居于重要的领导地位。故脏腑不安,七情逆乱之时,调理心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胃络属心,在经脉循行上,足阳明胃经与心和心经之间联系密切。《灵枢· 经别》言:“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素问·平人气象论》言:“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皆言心胃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另一方面,胃的功能正常,气血生化充足,使得心有所养,神有所安。在《内经》中有從胃经经穴论治该病的论述。例如:《灵枢·癫狂病》:“癫疾始作…候之足太阳、阳明…血变为止。” “狂始生,先自悲也,……取足太阴、阳明。”在此可知,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可化生气血,充养周身,亦可调摄心神,二者相辅相成,身心同调,对病程日久且伴有情志异常的FGIDs具有良好的治疗意义。

4 小结

脾胃居于中州,化生气血,以灌四旁。胃经循行属胃络脾,本为多气多血之经,加之其循行分布甚广,于气街处与冲脉交汇,在头面部与大小肠两经相交合,加强了胃经对胃肠气血的统摄作用。《灵枢·平人绝谷》言:“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血二者相伴而行。气血和利,运行通畅,心受阴血的滋养,所藏之神才得以安定。心为君主之官,调控五脏六腑,使其各司其职,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胃经通心安神,络脾统肠,故从足阳明胃经论治FGIDs不失为一良法。

参考文献:

[1]徐三荣.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罗马诊断标准的历史变迁及标准Ⅳ[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6,4(3):184-190.

[2]Halder SL,Locke GR 3rd,Schleck CD,et al.Natural history of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 12-year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J].Gastroenterology,2007,133(3):799-807.

[3]税典奎,谢胜.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认识及诊治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1):47-51.

[4]张万岱.功能性胃肠病罗马标准的简介和解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2):120-124.

[5]邓元江,易受乡,严洁,等.针刺足阳明经穴对静脉滴注阿托品家兔外周脑肠肽胃动素、P物质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7):557-559.

[6]于涛,赵利娜,陈其奎.脑肠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4):241-245.

[7]景富春,张军.5-羟色胺代谢动力学与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靶点[J].胃肠病学,2014,19(10):625-627.

[8]Li X,Chen H,Lu H,et al.The study on the role of in ammatory cells and mediators in post-infectious functional dyspepsia.Scand[J].Gastroenterology,2010,45(5):573-581.

[9]潘晓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心理社会行为特点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11):1662-1666.

[10]郑春丽,王健,王世军,等.针灸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用穴规律浅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9):52-55.

(收稿日期: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