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穴埋豆联合微针针刺防治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2021-02-21黄梅花丁冬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1期

黄梅花 丁冬生

摘要:目的 观察耳穴埋豆联合微针针刺防治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接受混合痔手术的患者100例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耳穴埋豆及微针针刺。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轻,同时自主排尿时间提前,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排便持续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混合痔术后患者耳穴埋豆和微针针刺,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排尿排便,对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耳穴埋豆;微针针刺;混合痔术后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7.1+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1-0069-02

混合痔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常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症状严重时需采取手术治疗[1],由于肛门部特殊的解剖结构,混合痔术后患者常发生肛门部剧烈疼痛、排尿障碍、排便困难等并发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患者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减轻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意义重大,本科基于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接受混合痔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耳穴埋豆及微针针刺等祖国医学诊疗手段干预,防治混合痔术后并发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于本院接受混合痔手术,纳入时间由2019年1月开始,到2019年12月结束,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6~68岁,平均(38.3±3.7)岁。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0~67岁,平均(31.7±5.3)岁。2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深入研究。

1.2 治疗方法 2组混合痔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常规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术后予抗炎、止血等处理,输入液体量控制在500 mL左右。

1.2.1 观察组 运用子午流注法耳穴埋豆(肾、膀胱、输尿管、神门、交感、便秘点)联合微针针刺(二白穴、孔最穴)。(1)耳穴埋豆:耳廓用酒精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粘贴耳穴(肾、膀胱、输尿管、神门、交感、便秘点),用食、拇指指腹按压,至出现得气,每穴每次按压30~60s,后每日按压时间考虑到患者休息及进餐等原因,定为卯时(7:00)、申时(16:00)、亥时(21:00)进行按压,疗程为1周。(2)微针针刺:微针针刺采用揿针针刺法(生产厂家:清铃株式会社,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162271259),选穴为(二白穴、孔最穴),常规消毒后,用规格为 0.9mm 的揿针刺入穴位,使患者针下产生酸、麻、胀、痛感,然后留针1 d。

1.2.2 对照组 除未予耳穴埋豆、微针针刺特殊处理外,余治疗原则同治疗组。疗程均为1周。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法),各选取疗程前后患者疼痛的评分。

1.3.2 术后首次自主排尿时间 从手术结束后至首次排尿的时间。术后尿潴留率:采用《手术并发症学》中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显效:术后6 h排尿通畅;有效:术后6 h内排尿但不通畅,无需导尿;无效:术后6 h无法自行排尿,需行导尿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用(x±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1。

2.2 2组患者排尿情况比较 见表2、表3。

2.3 2组患者排便持续时间比较 见表4。

3 讨论

“治未病”理念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是指在祖国医学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截断其传变[2]。患者接受混合痔外切内扎术后,由于肛门部特色的解剖结构,外加麻醉、手术等因素影响,术后易发生疼痛、尿潴留、便秘等并发症,其身体状态属于“治未病”中欲病之病,故可欲病治萌,防微杜渐。

耳穴可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激发非特异性防御反应,调动机体的主观能动性[3]。其中肾、膀胱、输尿管等耳穴可以调节泌尿系统功能,治疗遗尿症、膀胱炎,尿潴留。神门、交感等耳穴能够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作用,从而达到镇痛、安神的疗效,主治痛症等,便秘点可以调节肠胃功能,促进排便。子午流注法是针灸与时间相结合的重要临床疗法,运用干支配合脏腑,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在气血最旺盛之时取穴行针,调和机体阴阳气血[4]。分别于卯时(入大肠经)、申时(入膀胱经)、亥时(入三焦经)三时进行耳穴压豆(肾、膀胱、输尿管、神门、交感、便秘点),可加强调节气血阴阳,达到混合痔术后患者止痛、促進排尿排便的效用。微针疗法立足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点,将揿针埋藏于皮下穴位,予以持续刺激穴位,用以诊断或治疗全身各部位病症的方法[5-6]。二白穴自古以来即是治混合痔要穴,可以提肛消混合痔,善于活血止痛;孔最为肺经郄穴,宣畅肺气作用较强,又善治血分病,故可调气行瘀、活血止血而用于混合痔疮[7]。故微针刺二白穴和孔最穴可以行气活血,散瘀止痛,有助于防治混合痔术后并发症。

本研究立足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运用子午流注法耳穴埋豆与微针针刺对混合痔外切内扎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观察2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等情况,表明此法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排尿排便,对混合痔术后并发症起防治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体现“未病先防”在混合痔术后的重要价值,拓宽祖国医学外治法在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治疗的空间,以及为如何将治未病思想在手术后并发症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建华.肛肠病临床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9.

[2]龚海英,陈涤平.中医“治未病”与“未病状态”辨识[J].中医杂志,2020,5(61):913-916.

[3]高晓玲,刘梅珍.耳穴埋豆缓解混合痔术后创面疼痛的疗效[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154-155.

[4]李琛瑛,王毅.子午流注针法相关文献研究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8,4(38):451-454.

[5]许建敏.浅谈微针疗法[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4):55.

[6]王朝阳,刘清国.微针系统原理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2007,7(26):36-37.

[7]何玲.临床腧穴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9-60.

(收稿日期: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