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络病理论探讨通络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
2021-02-21罗君刘丽芳范洪桥周笛柳佳璐龙俊瑶贺菊乔
罗君 刘丽芳 范洪桥 周笛 柳佳璐 龙俊瑶 贺菊乔
摘要: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具有炎症表现的慢性乳腺疾病,因其发病率的增长而逐渐受到重视,其病因暂不明确、病程长,属于乳腺疾病中的难治病。既往论述肉芽肿性乳腺炎者多从肝郁、痰浊、热毒等方面出发,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丽芳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从络病理论出发,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病机,认为其病机为气血不畅、乳络瘀阻,提出以通络法作为治疗方法,运用行气、调血、通络等药物,使气血通畅、络脉条达、阴阳调和。
关键词:络病;通络法;粉刺性乳痈;肉芽肿性乳腺炎
中图分类号:R27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1-0015-04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疾病,是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最常见的类型之一[1-2],常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3]。GM其好发于育龄期、有过哺乳史的女性,尤其是妊娠后的5年内[4]。临床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以外上象限多见,还常伴有乳头内陷、皮下脓肿、表面红斑覆盖及皮肤溃疡、窦道[5]。
目前GM发病原因及机制暂不明确,发病率逐年上升。其西医治疗方法较局限,虽是良性疾病,具有炎症表现,但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多次手术仍无法避免复发。而中医内外合治优势明显,是乳腺疾病临床研究中的热点。
在中医理论中,GM按照临床表现、疾病特点分类,属于粉刺性乳痈的范畴。以往讨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认为是由于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复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营血不从,气滞血瘀,凝聚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为脓肿,溃后成瘘[6]。治疗上多采取清消法、清热祛风活血法、清化痰湿法等[7-9]。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丽芳教授,致力于乳腺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多年,其根据个人经验,结合络病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络脉瘀滞,气血不畅。本文拟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1 络病理论的源流
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浅深部位皆有分布[10]。《灵枢·痈疽》说到:“血和则孙络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络病是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先天不足、金石之创等各种原因有碍络脉气机运行,血脉不畅,造成络脉阻滞,从而引起多种证候出现的疾病。[11]
络病理论是以经络为理论基础,探讨络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提出相应治疗方法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提出了有关经络的位置,从外而内,依次为皮部、络脉、经脉、经筋、骨等,病变位置不同,治疗方法也相应的做出改变。[12]《素问·缪刺》中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络病理论起源于此。
东汉张仲景充分汲取了《内经》、《难经》中的学术思想,对络病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说明经络病变也是脏腑受损的原因,十分重视“经络”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13]
叶天士集各家之所长,补充提出了 “久病入络” 和 “久痛入络”的观念,认为络病主要由为络中气滞、血瘀或痰阻所致,使络病理论渐成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络病学科飞速发展,络病理论得到发展与创新,主要形成“气络学说”、“脉络学说”两大分支。
2 络病理论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性
2.1 生理结构上与络脉相关,功能上与络脉相似 乳络属于络脉的一部分,包括乳之大络、孙络、浮络、血络等,从功能角度看,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乳腺导管、淋巴管、血管等。乳房部络脉丰富,足太阴脾经贯乳中、足厥阴肝经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与乳连、任脉上关元至胸中、冲脉至胸中而散,多条经脉别出之络在乳房部纵横交错、广泛分布,共同构成乳房之络。运行气血津液是乳络的主要功能之一,这与乳腺导管、血管、淋巴管运行乳汁、分泌物、血液、淋巴液的功能相似。
2.2 从病机谈相关性 先天发育不良、后天手术损伤,致乳络畸形,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易滞易瘀;若加之暴力撞击、血络受损,气血溢于脉外,则瘀阻成块;或性急躁易怒、肝火旺盛,嗜食辛辣、胃热壅盛,风热之邪袭于乳络,致热毒之邪聚于乳房络脉,发而为痈,肉腐成脓;或外感风寒之邪、寒凝乳络,脾虚湿盛、湿凝成痰,寒凝血归,气积不散,积聚成痈。是故络脉不通是粉刺性乳痈发病的关键。络脉不通,寒热瘀阻成痈,痈肿再阻络脉,如此往复,络阻甚,痈肿甚。这与西医理论中输乳管畸形、堵塞与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相关具有一致性。
2.3 肉芽肿性乳腺炎之并发症络脉解 临床工作中发现,肉芽肿性乳腺炎症状不止局限于乳房部,部分患者会伴发下肢结节性红斑。1987 年,Adams[14]首次报道肉芽肿性乳腺炎伴发结节性红斑病例,此后国内外文献也陆续有相关病例报道[15-17]。故有学者认为结节性红斑肉芽肿性乳腺炎相关,并将此作为GM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证据。
结节性红斑主要表现为下肢伸侧疼痛性的红斑、结节,属于中医疾病中“瓜藤缠”范畴,病机为痰湿瘀血阻于络脉,不通则痛,郁而化热,故见红斑。与粉刺性乳痈络脉瘀滞、气血不畅的病机相合。
3 通络法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重要方法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的基本病机为气血不畅,乳络瘀阻,基于“络以通为用”的原则,故以通络法为其治法,使用通络药物,以使络脉畅通,气血阴阳调和。
通络法是基于络病理论而产生的治疗方法,其与络病理论杖履相从,同样起源于《黄帝内经》时代,《素问·三部九侯论》指出:“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見通之。”主要以针刺作为治疗方法,以络通为治疗目的。张仲景也十分重视通络法的运用,其主张活血化瘀通络,善用虫类药物,创立了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等一系列名方。唐代孙思邈又提出“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的观点,认为疾病的治疗当以疏通脏腑、经络为先。唐之后,叶天士提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这一“久病入络”理念,将通络法进一步完善,发展为辛润通络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虫蚁通络和补虚通络等法。虽然通络法不属于八法之列,但观通络之法,切不可过于局限,汗、和、下、吐、温、清、消、补诸法,凡意在使络脉畅通,均可归属其列。关于通络法的运用主要包括在以下几方面。
3.1 調血 “治络先治血,血和络自通”营血是络脉所运送的主要物质,血液循环全身,周而复始,起滋养作用。营血的盈亏、运行的缓急,都会影响络脉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血液瘀滞于络脉中,则气血津液等的正常运行受阻,郁于局部则成肿块,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故调血是通络法中的重要内容。《血证论》所言“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故临床多使用当归、地黄、丹参等药,活血化瘀。既可消已成型之肿块,同时,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新生血液可为局部供给营养,使溃口得敛。
3.2 行气 《仁斋直指》言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为血之帅”,人体血液畅运得益于气之运动,若气机郁滞,则血液循行不利,停滞脉中,渐成瘀血,气血搏结于内,郁而化热,血热肉腐,则成痈肿。重视行气药,调整气机通达,则络脉通利而血无所凝,可以起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作用。刘丽芳教授临床常使用陈皮、香附、柴胡等行气药,其中香附既能行气又兼活血,被称为气中之血药;柴胡主入肝经,疏肝行气。
3.3 通络 《儒门事亲》中提出:“凡麻、痹、郁、满,经隧不流,非通利不能愈也”。故在粉刺性乳痈的治疗过程中,无论寒热皆应使用直接具有通络作用的药物,如路路通、王不留行、丝瓜络等,使络脉通畅。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除了以上几方面,还应辨证施药,热毒蕴结者,可使用清热解毒之连翘、蒲公英;痰湿凝聚者,加重行气之力,酌加半夏、茯苓等化痰燥湿之辈,并加重行气之力;证属寒凝,无热象者,可用炮姜、附片等温阳散结等。
4 典型病案
患者陈某,女,31岁。初诊:2019年3月12日。主诉:左乳肿痛1月余。病史: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乳肿痛,于外院就诊,诊断为左乳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建议中医治疗,故来我院。刻下:左乳肿块,伴压痛。舌质黯,舌苔薄白,脉沉。查体:双乳外观无畸形,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约6×8cm2肿块,皮色紫黯,皮温不高,边界不清,质韧,压痛(+)。右乳及双腋下(-)。诊断:西医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中医诊断:粉刺性乳痈(气滞血瘀,寒凝乳络)。处方:阳和消痈汤加减15剂。 淫羊藿10 g,鹿角霜10 g,生 地15 g,当 归10 g,醋莪术10 g,醋三棱10 g,醋柴胡5 g,醋香附10 g,川 芎10 g,皂角刺10 g,海 藻10 g,昆 布10 g,浙贝母15 g,薏苡仁15 g,王不留行15 g,路路通10 g。
二诊:2019年3月27日。患者诉肿块较前变软,颜色稍红。舌色稍黯,苔薄白,脉沉弦。查体: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约6×8 cm2肿块,皮色稍红,皮温不高,边界不清,质韧稍软,压痛(+)。余同前。处方:(1)矾冰纳米乳外敷。(2)阳和消痈汤合四逆汤加减15剂。淫羊藿10 g,鹿角霜10 g,附 子10 g,炮 姜10 g,醋莪术10 g,醋三棱10 g,当归10 g,醋柴胡5 g,香 附10 g,川 芎10 g,皂角刺10 g,浙贝母15 g,薏苡仁15 g,王不留行15 g,路路通10 g。
三诊:2019年4月14日。患者诉左乳肿块变软,疼痛明显。舌淡,苔薄白,脉弦。查体: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约6×8 cm2肿块,皮色变红,皮温不高,边界不清,质软有波动感,压痛(+)。余同前。处方:(1)肿块切开排脓,矾冰纳米乳外敷。(2)透脓散加减10剂。黄 芪15 g,党 参15 g,醋莪术10 g,醋三棱10 g,当 归10 g,醋鳖甲15 g,醋柴胡5 g,川 芎10 g,皂角刺10 g,浙贝母15 g,薏苡仁15 g,王不留行15 g,路路通10 g,蒲公英30 g,夏枯草15 g。
按:患者女,31岁,主诉“左乳肿块1月余”,结合外院病理学检查,西医诊断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中医诊断为粉刺性乳痈,患者发病1月余,肿块色紫黯,疼痛不甚,肿块无化脓,首辨阴阳,此为阴证,结合患者舌脉,辨证为气滞血瘀,寒凝乳络。故以阳和消痈汤加减。阳和消痈汤为刘丽芳教授经验方,由阳和汤化裁而成,取其温阳散结之意,更添活血通络之功。方中以淫羊藿、鹿角霜温肾助阳,生地、当归、莪术、三棱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柴胡、香附、川芎行气通络,王不留行、路路通直取通络之意,皂角刺、海藻、昆布散结消肿,浙贝母、薏苡仁化痰散结。共奏行气活血、温阳通络之功。二诊时患者肿块较前变软、变红,有热化成脓的驱使,故增温阳之力,弱散结之用。加用附子、炮姜,去海藻、昆布。三诊时患者肿块也成脓,故配合外治法切开排脓,此时症候由阴转阳,治疗方法也应做出改变,故以透脓散为主方,加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之药,且不忘通络药物的使用。二诊、三诊时均用矾冰纳米乳外敷,其主要由白矾、冰片组成,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之效[18]。纵观治疗过程,无论症候之阴阳,通络之法始终贯穿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Domenech-Ximenos B,Perez E.Idiopathic lobular granulomatous mastitis:Radiological management in two cases[J].Radiologia,2018,60(4):359-360.
[2]Wang YS,Li QW,Zhou L,et al.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associated with mycobacterium abscessus in south chin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ase Rep Infect Dis,2017,23(6):445-449.
[3]Benson JR,Dumitru D.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presentation,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J].Future Oncol, 2016,12(11):1381-1394.
[4]周飞,刘璐,余之刚.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7):755-758.
[5]于海静,王颀,何舟.218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类诊疗[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12(2):84-92.
[6]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2-183
[7]孙小慧,刘胜.清消法在粉刺性乳痈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杂志,2011,52(24):2144 -2145.
[8]陈莉颖,陆德铭.陆德铭运用清热祛风活血法治疗难治性粉刺性乳痈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1):28-30.
[9]邵士珺,高晴倩,万华.万华运用清化痰湿法结合外治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1):28-30.
[10]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2.
[11]皇甫海全,于海睿,周亚滨,等.络病学研究现状及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应用[J].四川中医,2019,37(11):221-223.
[12]常虹,王栋.《黄帝内经》经络病位思想探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6):2634-2636.
[13]张亚萍,唐振宇,李永亮.论叶天士对张仲景通络法的继承与发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9):37-39.
[14]Adams DH,Hubscher SG,Scott DG.Granulomatous mastitis—a rare cause of erythema nodosum.Postgrad Med J. 1987;63(741):581-582.doi:10.1136/pgmj.63.741. 581.
[15]Al-Khaffaf BH,Shanks JH,Bundred N.Erythema nodosum—an extramammary manifestation of granulomatous mastitis.Breast J.2006;12(6):569-570.doi:10.1111/j.1524-4741.2006.00348.x
[16]Bes C,Soy M,Vardi S,Sengul N,Yilmaz F.Erythema nodosum associated with granulomatous mastitis:report of two cases.Rheumatol Int.2010;30(11):1523-1525.doi:10. 1007/s00296-009-1109-y
[17]程涓,丁華野,杜玉堂,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及结节性红斑4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21(8):488-490+494.
[18]王月,刘丽芳,周亮,等.矾冰纳米乳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5):80-81.
(收稿日期: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