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格局 开启新篇章
2021-02-21彭静宇
彭静宇
2020年,对于中国民航运输业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由于疫情的冲击,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年,民航业顶住压力,再次刷新航空安全纪录;这一年,民航业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建设全面展开。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对于中国民航运输业来说,未来5年,行业将进入发展阶段转换期。如何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跨入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阶段,对于全行业来说都是一道历史性考题。面对这一考题,2021年1月12~13日召开的202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上,中国民航局给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展路径。
安全是基础、保障和底气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因此,总结回顾民航业“十三五”的发展成绩是本次民航工作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谈及行业“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时,中国民航局局长冯正霖首先谈到的是民航运输安全。他指出,中国民航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将民航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生命线来守护。“十三五”时期,中国民航不断深化对航空安全规律的认识,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民航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向着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方向迈进。在行业资源保障能力没有根本改变、运行环境日趋复杂、运行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行业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保持了民航安全态势总体稳定、安全纪录不断刷新,这是中国民航“十三五”时期所有成绩的基础,所有成绩的保障、也是所有成绩的底气。
“十三五”期间,我国民航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均为0,并连续18年确保了空防安全。截至2020年8月25日,全行业实现运输航空安全飞行10周年,在此基础上开始创造新的安全纪录。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民航持续安全飞行“120+4”个月、8943万小时,行业安全运营水平稳居世界前列。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这份成绩的取得,与中国民航局多年来坚持“科技支撑民航安全”的发展理念是分不开的。“十三五”期间,中国民航先后召开全国民航科教创新大会、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暨高端对话会,组建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多领域开放发展的民航科教创新工作格局。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如今ADS-B空管运行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民航客机全球追踪监控系统已全面覆盖国际和地区航班。
“十三五”期间,在空域资源紧张、运行环境复杂、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中国民航系统采取严格把控运行总量、科学把握运行标准、持续改进保障能力、强化技术手段支撑等措施,科学编制航季航班计划,规范空中流量管理,缩小管制间隔,在千万级以上机场普及运管委机制,完成机坪管制移交,推进“四强”空管建设,激发空管系统改革活力,航班正常率连续三年超过80%,2020年达到88.52%,比“十二五”末提升20个百分点。
“十三五”成绩多、亮点多
2020年初,一场突发的疫情让中国民航运输业不得不面对“开门黑”,但由于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力有效,中国民航在全球率先触底反弹,成为全球恢复最快、运行最好的航空市场。
2020年第四季度,我国民航运输總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分别恢复至上年同期的76.3%、84.2%、95.8%。其中,国内航线运输恢复至94.5%。2020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798.5亿吨公里、4.2亿人次、676.6万吨,相当于2019年的61.7%、63.3%、89.8%。2020年,民航旅客运输量达4.2亿人次,连续15年居世界第二。
回顾“十三五”,中国民航的发展可谓成绩多、亮点多。
从运输总量来看,2019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分别比“十二五”末增加441.6亿吨公里、2.2亿人次、123.8万吨,年均增速分别达11.0%、10.7%和4.6%,2019年运输总周转量一年的增量相当于2009年全年的运量。民航旅客周转量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比达33.1%,提高8.9个百分点。
从机队规模来看,过去5年,全民航新增运输飞机1253架、通用航空器940架,民航机队规模达6747架。
在航线开拓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航路航线263条,全国航路航线总里程达到23.7万公里,比“十二五”增加3.8万公里。截至2020年末,全行业注册无人机52.36万架,2020年无人机经营性飞行活动159.4万飞行小时,同比增长36.4%。
从机场建设来看,过去五年,新建、迁建运输机场43个,全国颁证运输机场数量增加到241个,新增跑道41条、航站楼588万平方米、机位2300个,新增航油储备能力5.3万立方米,机场新增设计容量约4亿人次,总容量达14亿人次。
其中,区域枢纽机场发展更为迅猛,全国千万级机场达到39个。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间民航业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世界级机场群协同发展。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等国际机场枢纽功能不断增强。2019年年末,这三个机场国际航线旅客量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28.5%、37.6%和69.7%。
同时,由于民航局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机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间,我国中西部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55.7%,快于全国增速7.9个百分点,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123.7%,快于全国增速76.9个百分点。
在提高旅客出行满意度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国民航局硬件、软件“两手抓”,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目前,我国233个机场实现了国内航班无纸化便捷出行,千万级机场国内旅客自助值机占比超过7成,旅客排队时间大大减少。行李运输质量明显改善,RFID行李跟踪系统建设进入“串线成网”阶段。
此外,民航购票环境持续优化,41家国内航空公司实施客票退改签“阶梯费率”。机上WIFI建设加快推进,19家航空公司的653架飞机为近1000万人次旅客提供客舱无线网络服务。开通12326民航服务质量监督电话,国内航空公司投诉响应率达到100%。
面对绿色、环保的要求,“十三五”期间,中国民航大力实施“蓝天保卫战”,全行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
2019年,我国机场平均每客能耗0.898千克标煤,每客二氧化碳排放0.553千克,分别较基线下降15.8%和28.81%。运输航空每吨公里油耗和碳排放分别为0.285千克和0.898千克,较基线下降16.2%,在全球主要航空大国中处于领先位置。
2021年,开启发展新篇章
2021年,对于中国民航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将是一个全新的历史坐标,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亦关乎民航强国建设战略全局。
在此次民航工作会上,冯正霖表示,尽管2021年对于行业来说依然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努力实现航空企业减亏增盈是行业力争实现的目标。
从数量上来看,2021年民航业的目标是,运输总周转量1062亿吨公里,恢复至疫情前80%以上;旅客运输量5.9亿人次,恢复至疫情前90%左右水平;货邮运输量753万吨,与疫情前基本持平。在国际航线方面,由于情况复杂多变,民航局将动态调整国际客运航班政策,促进国际客运航班有序恢复。在航班正常率方面,2021年国内客运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将稳定在80%以上,全国千万级以上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和始发航班正常率力争达到85%。
冯正霖表示,为了实现目标,2021年中国民航局将从不断完善政策、提升基础能力和不断深化改革三方面着手,进一步夯实中国民航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政策层面上,2021年中国民航局将灵活把握货运航权开放政策,促进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有效提升;推动海南开放第七航权试点落地;完善中外航空公司航班时刻分配体系和制度;推动中美、中欧民航合作平台转型升级;逐步放开港澳地区航线航班政策。
在基础能力提升方面,2021年中国民航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深入推进北京“双枢纽”建设,着力打造大兴国际机场“新国门”,推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再造国门”。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21年末颁证运输机场达到247个。
进一步加快推进“10+3”空中大通道建设,推动京广大通道全线贯通,进一步优化华北地区临时航线。加快新技术的应用,深入开展点融合系统(PMS)、RNPAR独立平行进近等新技术应用,组织开展四维航迹(TBO)双机飞行验证,推广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试验运行;积极推广低空协同管理“四川模式”、全域低空开放“湖南模式”,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三级联网运行。
在困扰行业多年的信息数据共享方面,民航局将积极推进时刻、航权和预先飞行计划数据“三网融合”建设,实现融合平台与有关单位业务系统直接进行数据交互,具备“一网通办”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全民航行李RFID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进一步拓展全流程跟踪覆盖范围。
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2021年民航局将在运输机队中加大北斗追踪定位系统的应用,完善北斗通用航空飞行动态信息服务平台;探索远程维修等数字化维修管理,深化智慧空管关键技术研究。
支线航空助推构建新格局
在2021年民航工作会上,支线航空被多次提及。尤其在谈到“十四五”发展规划时,支线航空的发展被视为中国民航进入发展格局拓展期的关键因素。
为了助推支线航空的发展,民航局的规划越来越细致。从政策层面来看,2021年民航局将继续加大力度构建与通程航班、短途运输相适应的支持性配套政策,支持拓展航空運输差异化服务。推进中转便利化,提升行李直挂、通程航班业务普及率,而这些恰恰都是目前困扰通程航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政策的落地无疑将有力推动我国支线航空的发展。
“十四五”期间,民航局还将围绕“双循环”发展战略,进一步立足国内市场这一战略基点,着力发展支线航空,激活二三线城市航空出行潜在需求,扩大国内循环规模。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国内二三线城市具有巨大的潜力,支线航空作为民航运输的“毛细血管”,不仅在推动地方空中交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打造“干支通”三网结合的全国性航空网络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观全球,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民航的支持,无论是A300还是707,如果没有国内运输企业的支持,也不会成就今天的空客和波音。如今,我国自主研制的ARJ21新支线飞机已投入市场运营近5年,飞机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2020年,ARJ21飞机正式加入三大航,国内最大的支线飞机运营商华夏航空也引入了该机型。未来,随着E190和CRJ系列飞机逐步退役,ARJ21或将成为我国支线机队中的主流机型。这不仅对于我国航空制造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有望撬开中国支线航空市场新的增长点。也正因为如此,民航局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加大民航运输与航空制造的融合,在制造、维修等领域发力,打造我国完整的航空产业链。在适航审定方面,民航局将不断完善ARJ21运行支持政策。从长远来说,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支线航空的发展,也为未来C919飞机加入中国民航机队打下了基础,更为我国民航运输业实现质的飞越夯实基础。